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原装进口奔驰商务车)

红星照耀中国第10章读后感范文2020年最新(2)

红星照耀中国第10章读后感范文三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

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

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

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H.怀特曾对《红星照耀中国》做过如此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红星照耀中国第10章读后感范文四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2018年度第21本读物。董乐山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30万字,475页。

这本书的插图照片,清晰度不及新华出版社1984年8月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但新版的印刷质量明显胜于老版本。两个版本都是董乐山的译本。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曾经怀着一颗激动无比的心,读过《红星照耀中国》,今天再次读来,仍然是震撼无比。喜马拉雅听书软件上叶护罗的演播也声情并茂,让人感动。给五星+。

斯诺当时在书中讲到的那些所见所闻,可能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肯定都是事实。访问苏区长达4个月,红军让斯诺随便看、随便写,但类似江西苏区内斗、张国焘分裂等事件,并没有主动告诉他,家丑不外扬么。

不夸张的说,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书,到今天仍然不过时。我们的宣传机关,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多多的向当代青年推介,不仅仅毛粉要看,果粉更应该仔细看看。毕竟一个美国人的口中眼中的红军,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毛泽东,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蒋介石,比我们自己宣传的更加让多疑的当代青年信服。

这本书至少可以给当代的青年确立几个印象:

一、毛泽东是苏维埃真正的掌权人物。

斯诺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势力范围内的影响,今天(指1936年6月)大概比什么人都要大。在几乎所有组织里,他都是一位委员——如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财员会、组织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以及其他等等。他的实际影响是通过在政治局的支配地位发挥出来的,因为政治局有着决定党、政、军政策的大权。

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他而且尊重他,但没有——至少现在还没有——在他身上搞英雄崇拜的一套。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口中老是叨念着“我们的伟大领袖”。我没有听到过有人把毛泽东的名字当作是中国人民的同义语,但是,我却也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主席”——每个人都这样叫他——或不景仰他的人。

斯诺是1936年6月到达保安的,当时红军刚长征到达陕北不久。当时的斯诺就在书中讲到毛泽东是苏维埃真正的掌权人物。而王明1938年回国与毛泽东争当领袖角色的事情,还在2年之后。两年后的所谓王明争权本身就是个笑谈,王明怎么可能是对手?但毛泽东为了平息纷争,派了任弼时去莫斯科汇报并征求共产国际的意见,这个人选绝好,第一任弼时是苏派人物,莫斯科信任他;第二任弼时又是铁杆毛粉。结果自然明了。

同时斯诺的书也侧面证明了毛泽东的确是遵义会议之后就早早确立了领导地位的。

可惜斯诺最佩服最珍重的不搞英雄崇拜这一点,没有几年就变样了。个人崇拜随着革命胜利而悄然流行,而且越演越烈,到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二、彭德怀的孝道观

彭德怀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谈到了孝道,说孩子是父母寻欢作乐的产物,认为孩子也不必要对父母尽孝道。

寻欢作乐固然不假,可这正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如果没有快乐,人类将怎样传承?而且十月怀胎的辛苦、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又是怎么可以一笔勾销的呢?

无论如何,作为红军的首脑人物,这样的话太不负责任。彭一生没有后代,下场也不好,隐约中存在因果。

三、斯诺眼中的蒋介石

满书基本上找不到一句赞扬老蒋的话,斯诺的笔对蒋介石满是讥讽、鄙夷。我想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不管不顾、一心一意打内战,这不仅仅让斯诺这个外国人无法理解,我们当代人同样觉得疑惑;难道宁予外邦、不予家奴,真的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吗?

其二,对日本人的苟且。无论在抗战前、抗战期间、还是抗战以后,老蒋对日本人的苟且恭敬态度,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其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斯诺在外表繁华内里肮脏的上海、落后的西北,所见所闻都是贪官污吏、饿殍遍野,在这样的内忧外患并存的情况下,老蒋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仍然要打内战,的确有罪。

顺便说一句,书中讲到,蒋介石对大将徐海东家乡的惨绝人寰的屠戮,固然说明老蒋是个惨无人道的家伙,同时也说明这家伙不是一个智者,他根本不懂得老子《道德经》的奥秘。红军的强大战斗力,其实是有老蒋的一份功劳的,他彻底断了一切革命者的后路,革命者只能勇往直前。

不知道如今那么多的果粉,看了这样的情况,会怎样的去评价他们崇拜的蒋委员长。

四、民国时期的人民生活惨景

“死亡与捐税”篇,一个外国人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民国时期的人民的悲惨生活。场面之惨烈,让今天的人们感到震惊;蒋介石政府的贪婪让人震撼。杜甫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剧在蒋统区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上演。由此斯诺也就明白了红军号召力那么

大的原因了。

这对那些今天在不断美化民国的人是莫大的嘲讽。

附录:埃德加.斯诺眼中的民国十八年西北大灾荒

西北大灾荒曾经持续约有三年(1928—1930),遍及四大省份(陕、甘、宁、绥),我在一九二九年六月访问了蒙古边缘上的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在那些年月里究竟有多少人饿死,我不知道确切的数字,大概也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这件事现在已经被人忘怀。一般都同意三百万这个保守的半官方数字,但是我并不怀疑其他高达六百万的估计数字。

这场灾难在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甚至在中国沿海城市也是如此,但是有少数几个中国国际赈灾委员会的勇气可嘉的人,为了抢救一些灾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这些伤寒流行的灾区去了。他们中间有许多中国人,也有一些外国人,如德怀特.爱德华兹、托德和一个杰出的老医生罗伯特.英格兰姆。我有几天同他们一起,走过许多死亡的城市,跨过一度肥沃、如今变成了荒芜不毛之地的乡野,所到之处无不感到怵目惊心。

我当时二十三岁。我想我是到东方来寻找“东方的魅力”的。我以为自己是个冒险家,那次绥远之行就是那样开始的。但是在这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蓦然看到了人们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我在绥远度过的那一段恶梦般的时间里,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在我眼前活活饿死。

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这种景象真是令人惨不忍睹: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像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像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

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像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嶙,乳房干瘪下垂,向空麻袋一样。但是,女人和姑娘毕竟不多,大多数不是死了就是给卖了。

我并不想危言耸听。这些现象都是我亲眼看到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在灾荒中,千百万的人就这样死了,今天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中国这样死去。我在沙拉子街上看到过新尸,在农村里,我看到过万人冢里一层层埋着几十个这种灾荒和时疫的受害者。但是这毕竟还不是最叫人吃惊的。叫人吃惊的事情是:在许多这种城市里,仍有许多有钱人、囤积大米小麦的商人、地主老财,他们有武装警卫保护着他们在大发其财。叫人吃惊的事情是:在城市里,做官的和歌妓舞女跳舞打麻将,那里有的是粮食谷物,而且好几个月一直都有;在北京天津等地,有千千万万吨的麦子小米,那是赈灾委员会收集的(大部分来至国外的捐献),可是却不能运去救济灾民。为什么?因为在西北,有些军阀要扣留他们的全部铁路车皮,一节也不准东驶;而在东部,其他国民党将领也不肯让车皮西去——哪怕去救济灾民——因为怕被对方扣留。

在灾情最甚的时候,赈灾委员会决定(用美国经费)修一条大渠去灌溉一些缺水的土地。官员们欣然合作——立刻开始以几分钱一亩的低价收购了灌溉区的所有土地。一群贪心的兀鹰飞降这个黑暗的国家,以欠租或几个铜板大批收购饥饿农民手中的土地,然后等待有雨情后出租给佃户。

然而那些饿死的人,大多数是在不作任何抗议的情况下死去的。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更多推荐

中国,红军,没有,人民,革命,委员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