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高尔夫gti落地多少钱)
植物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3分/个)
1、叶序:无论是单叶还是复叶,它们在茎或枝条的节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
相关考点:
花序:花可以单生或依一定的方式和顺序排列于花絮轴上形成花序。
2、根毛:根毛是由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衰老的根毛不断地脱离,新的根毛不断地产生,根毛大大增加了成熟区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
3、心皮:心皮是适应生殖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由一个心皮的二缘向内卷合或数个心皮边缘互相连合而形成雌蕊。
4、维管束: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称为维管束。根据维管束内形成层的有无,分为无限维管束和有限维管束。
5、柑果:由多心皮雌蕊(复雌蕊)具有中轴胎座的子房发育而来,其外果皮呈革质,并具很多油囊,中果皮髓质疏松,分布有维管束,中间隔成瓣的部分是内果皮,向内突出形成许多长形丝状、肉质多浆的汁囊细胞,是食用的主要部分。如杆、柚、枳和柠檬等。
相关考点:
荚果:由单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成熟时沿腹缝线与背缝线裂开。例:大豆。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都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例:梨。
角果:两心皮组成,具假隔膜,成熟时从两腹缝线裂开,例如,油菜、青菜。
浆果:外果皮薄、中果皮、内果皮均肉质化,并充满汁液。例如,番茄。
复果:又称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
6、同功器官:凡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来源不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功器官,如茎刺和叶刺、茎卷须和叶卷须等。
相关考点:
同源器官:外形与功能都有差异,而来源相同的变态器官称为同源器官。
二、简答题(9分/个)
1、如何从器官上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主根发达,常为直根系;茎中的维管束呈环状排列,有形成层,能进行次生生长使茎增粗;叶片常具有网状脉;花基数常为4或5;花粉粒常具有3个萌发孔;种子中的胚常具两片子叶。
单子叶植物:主根不发达,常为须根系;茎中的维管束为星散排列,无形成层和次生组织,只有初生组织;叶脉为平行脉或弧形脉;花基数常为3;胚具一片顶生子叶。
2、花由哪些部分组成,说明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
1)花柄(花梗):连接茎的小枝,是茎向花输送养料、水分的通道,并支持着花。有长、有短、或无。
2)花托:花柄顶端略膨大的部分,着生花萼、花冠等部分,有多种形状。
3)花被:花萼和花冠的合称。常分为双被花、单倍花、无被花(裸花)三类。
①花萼:花最外轮的变态叶,由若干萼片组成。常绿色,有离萼、合萼、副萼。有保护幼花的作用。
②花冠:花第二轮的变态叶,由若干花瓣组成,常有各种颜色和芳香味。有离瓣花、合瓣花。可吸引昆虫传粉,并保护雌蕊、雄蕊。
4)雄蕊群:一朵花内所有雄蕊的总称,有多种类型。每个雄蕊结构如下:
花丝:常细长,有支持和输导作
雄蕊
花药:呈囊状,产生大量花粉粒
5)雌蕊群:一朵花内所有雌蕊的总称。多数植物的花,只有一个雌蕊。
柱头:识别和接受花粉的地方,有各种形状。
花柱:花粉进入子房的通道。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胚珠
种子
三、论述题(7分/个)
1、以叶为例,说明植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植物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构成。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有保护作用;气孔器有通气作用,角质膜起保护作用;硅细胞和栓细胞,保护作用;此外还有泡状细胞。叶肉细胞在异面型叶中,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在等面型叶中,有峰谷胺环的分化,增大表面积,有利光合作用。叶脉维管束的初生木质部输导水分和无机物质,初生韧皮部输导有机物质,形成层活动较弱,使叶片处于较薄的状态,有利于接受光线。
2、小麦和油菜各属于哪个科,说明科的主要特征。
小麦属于禾本科,油菜属于十字花科。
禾本科的主要特征:草本,少亦有木本。茎常称为秆,圆柱形,节与节间区别明显,节间常中空。常于茎基部分枝,称为分蘖。单叶互生,成2列,叶鞘包围秆,边缘常分裂而覆盖,少有闭合;叶舌膜质或退化为一卷毛状物,很少缺;叶耳位于叶片基部的两侧或缺;叶片常狭长,平行叶脉。花序以小穗为基本单位,构成穗状、总状、圆锥状花序;小穗的结构:小穗轴,基部两个颖片,一至数朵小花,花两性,少单性;小花外有具芒的外稃(相当于苞片)和无芒的内稃(相
当于小苞片),其间有2~3个透明而肉质的浆片(相当于花被),雄蕊3,少有1、2或6,花丝细长,雌蕊1,2心皮构成(少有3),花柱2,多羽毛状,子房上位1室,内有一个弯生胚珠。果实为颖果。
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草本,常有辛辣味;单叶互生,基生叶呈莲座状。花两性,辐射对称,组成总状花序;萼片4,排成2轮;花瓣4,每轮2,十字形排列,称为十字花科,花瓣基部常成爪;花托上有蜜腺,常与萼片对生;雄蕊6枚,外轮2个短,内轮4个长,为四强雄蕊;雌蕊由两个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被一个次生的假隔膜分成假二室,侧膜胎座。长角果或短角果,2瓣开裂,少数不裂。种子无胚乳,胚弯曲。
植物生理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2分/个)
1、蒸腾拉力:因叶片蒸腾作用而产生的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相关考点: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2、离子通道:各种无机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道。
3、放热呼吸:即抗氰呼吸,在氰化物的存在下,有些植物的呼吸不受抑制,称为抗氰呼吸。
4、光合膜:即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光反应进行的场所。
5、激素受体:是指那些特异性地识别激素并能与激素高度结合,进一步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的物质。
6、代谢库:指植物接纳有机物质用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发育中的种子、果实等。
7、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8、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着该植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遗传能力。
9、根冠比: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10、逆境:凡对植物生长或生存不利的各种环境因子统称为“逆境”。
二、简答题(5分/个)
一)分别列举五大类植物激素及其主要的生理功能。
1、生长素:1)对器官生长具有两重性,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高浓度时抑制生长;2)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形成;3)对养分有调运作用,可诱导无籽果实;4)促进维管系统的分化;5)促进花和果实的发育;6)生长素在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与维持、植物向光性和向地性反应中都起重要作用。
2、赤霉素:1)促进茎的伸长生长;2)促进种子萌发;3)诱导开花;4)促进雄花的分化;5)促进某些植物坐果和单性结实。
3、细胞分裂素:1)促进细胞分裂;2)促进细胞扩大;3)促进芽的分化;4)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5)延缓叶片衰老;6)打破种子休眠。
4、脱落酸:1)促进休眠;2)促进气孔关闭;3)促进脱落;4)抑制生长,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5)增加抗逆性,ABA有应激激素之称。
5、乙烯:1)改变生长习性,引起植株表现出特有的三重反应(茎伸长生长受抑制;上胚轴直径膨大,即侧向生长;茎的负向重力性消失,即横向生长)和偏上生长;2)促进成熟,有催熟激素之称;3)促进脱落,它是控制叶片脱落的主要激素;4)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5)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的产生。
二)什么叫春化作用,其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促进开花的作用。
春化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人工春化,加速成花。春化处理,加速植物的花诱导过程,可提早开花、成熟、育种加代。
2、指导引种和育种。引种时应注意原产地所处的纬度,了解品种对低温的要求。
3、控制花期。如低温处理可以使秋播的一、二年草本花卉改为春播,当年开花;对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植物,如洋葱、当归等,可用解除春化的方法,抑制开花,延长营养生长,从而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
三)以C3植物为例,说明光合作用全过程大致分哪三大步骤。
1、原初反应,即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即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过程。
3、碳同化。即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
四)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影响植物高效吸收矿质元素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方式:
1、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杜南平衡。不消耗代谢能。
2、主动吸收:有载体和质子泵参与。需要消耗代谢能。
3、胞饮作用:是一种非选择性吸收方式。
内因:根的形态结构、根系生理活动等。
外因: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土壤ph值。
三、论述题(10分)
农田中植物水分供应正常,但幼苗却出现异常死亡,分析可能导致死亡的一些因素,并尝试用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加以说明。
该题是主观题,请读者自由发挥。
农业生态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3分/个)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和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
3、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
4、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次级生产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
5、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类型。
6、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
二、简答题(9分/个)
一)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类型。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基本特征:一定的外貌;一定的种类组成;一定的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
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
二)简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1、生物构成方面:
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
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
4、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
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
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论述题(14分)
论述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哪些?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有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有竞争、寄生以及捕食。
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共处发生有利于一方不影响另一方的关系。例如,乔木与灌木。
互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共生产生的专性或兼性的有利于双方的依赖关系。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原始协作:(两个)不同物种共处发生的有利于双方的非依赖性关系。如蟹和腔肠动物。
竞争: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如冰草和雀麦。
捕食:一个物种个体取食其它物种个体的全部或部分的现象。如猫和老鼠。
寄生:一种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摄取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的现象。如菟丝子和亚麻。
更多推荐
植物,农业,促进,结构,生物,物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