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2022款北京现代瑞纳报价)

专题03 小说阅读

★知识划重点★

一、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散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景物特点及技巧等方面绝大部分是

相同的。如果有区别的话,区别在于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更尊重小说的文本特征,更

贴切小说的文体特征来分析、作答。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

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

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

格。

4.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

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5.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社

会环境。

二、情节

“梳理概括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

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①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如概括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中某一部分的情节。②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试题有时候要求考生用

--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有时候要求考生就某一角 度对小说情节(情感变化)进行概括。概

括情节的角度:

1.找出线索,理清文脉。线索是贯串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一篇小说可以以物或人为

线索,也可以以时间、空间为线索。找出了小说的线索就把握了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2.明确冲突,把握矛盾。小说情节的发展是矛盾冲突。激化的体现,因此概括小说的

情节要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

3.简明扼要,全面概括。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

的形式概括情节。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

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三、鉴赏小说的结构艺术

(一)叙述技巧

1.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2.顺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

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相互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

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结构技巧

1.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

手段。通俗地说,即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

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人胜。

2.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

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

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

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

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

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欧·亨利式结尾):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

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人物

1.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

衣着、姿态等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因为人

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2.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典型的动作描写,不

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

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3.语言描写。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情态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

的特定场合吻合。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

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

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

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

呈现出来。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

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

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表达的文字细

腻、色彩浓郁,往往借助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状

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心理。

7.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

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

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笔法比较含蓄、

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

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

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

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

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

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

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

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

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

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

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

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

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

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

拿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

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

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

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

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

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

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

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

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

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

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

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

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

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

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

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

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

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

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

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

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

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

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

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同学,像个

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

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

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

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

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

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

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

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

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姥姥多次被周大夫告知处于病危之中,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周大夫的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的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

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

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3.请结合全文理解“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

4.“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

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

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

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

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

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

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

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

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

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

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

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

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

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

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

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

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

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

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

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

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

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

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

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

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

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

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

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

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2.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着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

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

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

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

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

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

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

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

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

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

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

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

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

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

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

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

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

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

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

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

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

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

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

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

更多推荐

描写,小说,人物,大夫,棒子,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