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别克商务gl8多少钱)

2020年2期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Nq2,2020(GeneralNq

.

71)(总第71期)孙可望及其家族绵贯哲郎(日本大学通信教育部,东京1020074)摘要: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降清,获义王爵位。康熙时,清廷取消孙氏家族异姓王爵位,准其降

等承袭,并将其家族编入八旗汉军,承管两个勋旧牛录,使其保有一定的政治地位。通过分析孙氏家族爵位

和身份变化,可揭示清朝规范八旗世爵的措施。关键词:孙可望;慕义公;八旗汉军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7873(2020)02

-

0110

-

05孙可望(?

-1660),原名可旺,陕西延长人(或作陕西米脂人)。⑴“24-6627明末,孙可望参加张献忠

大西军,与李定国等一起成为张献忠养子。张献忠占据四川时,孙可望任平东将军。顺治三年(1646

年),张献忠川北败死,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攻占云贵之后,孙可望自封平东王,继续反抗清朝。随后,孙

可望投南明永历政权,为谋封秦王,以武力挟制永历政权。永历帝为逃避孙可望压迫,求助李定国,造

成孙李之间的矛盾。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起兵攻打永历政权,被李定国打败。同年十月,孙

可望率兵丁家眷乞降清朝,十二月,清廷特旨封孙可望为义王,孙可望官员兵丁剃发顺清。后孙氏家族

被编入正白旗汉军。在有关孙可望的研究论著中,其投降清朝之前的研究较多,有光涛《〈明清档案存真选辑第三集〉述

介》、王纲《论孙可望》、李新达《关于孙可望降清问题》、李建军《孙可望、李定国等部农民军与明朝永历

朝廷关系考》等。投降清朝之后的研究较少,有王钟翰《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雷炳炎《清

初异姓王制度述略》《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等。学界认为,清朝攻占西南地区后,孙可望及其子孙已

失去利用价值。康熙年间,清廷降孙可望为一等阿达哈哈番。①乾隆年间,清高宗降旨:“孙可望子孙,

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②。对于清廷逐步削弱孙可望家族的政治地位,将其逼出政治舞台的看法,笔

者存有疑议。笔者在研读《根源册》,探讨雍正朝牛录名称时发现,孙氏家族承管两个勋旧牛录,其后代

对旧属下人持有专管权力。⑵274-286除了承管勋旧牛录之外,孙可望之子孙征淳封为尚公主,孙征澈任兵

部尚书,清廷保持了孙可望家族的政治地位。一、孙可望王位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清世祖降旨将义王孙可望及其家眷迁入北京。③同年五月,孙可望到京

收稿日期=2020

-

05

-

06作者简介:绵贯哲郎(1970-),男,日本群马人,讲师,主要从事清代满文文献与八旗汉军研究。①

《八旗通志》卷274,封爵表5,异姓封爵1。②

《清高宗实录》卷886,乾隆三十六(1771年)年六月辛未(初二)日条。③

《清三朝实录》卷114,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庚子(初三)日条。?

110

?师,清世祖命“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率民公侯伯以下,梅勒章京侍郎以上出迎,赐之

茶”①,次日在太和殿朝见孙可望,“定义王的孙可望顶带、坐褥、仪仗等物,其法一丹、法一丹哈番等官

及虾员,俱视多罗郡王例。”②《清实录》亦载:“定义王的孙可望顶带、坐褥、仪仗等物,其长史等官,及护

卫”。至此,孙可望在京师兴建义王府。清代异姓人员中,“孔有德封定南王,耿仲明封靖南王,尚可喜封平南王,吴三桂封平西王,孙可望

封义王。”[3]41神田信夫通过分析平西王吴三桂的爵位及权力后认为,吴三桂的王爵相当于宗室亲王,权

力接近总管职位。然而,与吴三桂不同,孙可望投降清朝获得王爵时,清朝基本占领中国,孙可望留居

京师,不再参与任何战争。⑷唠-243据《池北偶谈》载,义王府“赐第东长安门外,,[51

2879

,冯其利在其论著《寻访京城清王府》中进一步

确认,王府“在今北京饭店旧楼的位置,,[6]258

o《大清会典》载:“多罗郡王,岁支银五千两,米二千五百

石。”③康熙七年(1668年),“裁义王孙征淳俸银二千两,仍岁给三千两”。由此可知,义王俸银与多罗

郡王相同,均为五千两。康熙《大清会典》亦载:“郡王各设长史一员,一等护卫六员,二等护卫四员,三

等护卫五员,五品典仪二员,六品典仪二员。”④而义王府护卫仅有“义王府一等侍卫”孙征源和孙征鸿

二人。“孙征源,通议大夫,义王府一等侍卫。孙征鸿,通议大夫,义王府一等侍卫。”⑺血两人均为孙可

望的“族子“。其实“侍卫”是指保护皇帝的人员,“护卫”是保护王爵的人员,孙征源、孙征鸿应该属于

“护卫”。孙可望投降清朝时,有“计降伪总兵都督二十二员,伪太仆寺卿一员,伪付参游等一百余员,伪内官

一十二员,兵丁家口五百余名”⑤,但奉旨移居京师时,只带“家口及亲近员役”⑥。孙可望随从人员中,

获得清廷世职者有102名,其中三等精奇尼哈番2名,一等阿思哈尼番20名,一等阿达哈哈番4名,二

等阿达哈哈番25名,三等阿达哈哈番17名,拜他喇布勒哈番34名。⑻487-498孙可望是经过洪承畴荐举,封为义王的,清廷将义王“列爵于旧勋”⑦。“旧勋”又作“勋旧”,孙可望

获得与“从龙入关者”等同地位。⑵27—

286世爵又称“世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制定的武官官衔,授予旗

人功臣的爵位,允许子孙世袭。世袭分限制承袭次数和不限制承袭次数(“世袭罔替”)的两种类型。

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批准,入关之前立职而有袭次者,俱准世袭罔替O[9],00-\"6但对孙可望的义王爵

位而言,不符合一等公以上的世爵规定,投降清朝的时间也比“投诚官(或“新汉官”)”晚,不能授赐世

爵。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孙可望曾辞封爵册印,但清世祖慰留。⑧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义王孙可望病故,长子孙征淇袭封义王之后亦病故,次年十月,次子

孙征淳袭爵。康熙十一年(1672年),孙征淳去世后,御史孟熊飞疏言:“孙可望,系流寇张献忠余党,扰

乱边陲。后为夥贼李定国所败,众散势孤,穷蹙乞降。前有重大之罪,后无纤微之劳,我国格外殊恩,授

以义王显爵。及伊身死已,袭替二次,今孙征淳故,若仍令再袭原爵,则后此世世冒滥无已。况本朝定

制,从无投诚官员世袭罔替之例。请将孙可望王爵,停其袭替,或减等降封。查孙可望投诚来归,越封

义王,两次准袭,实已过分。应如所请,降授义公。”之后得旨:“义王降为公,其公衔止加一义字,于例不①

《清三朝实录》卷117,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戊戌(初二)日条。②

《清三朝实录》卷117,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甲辰(初八)日条。③

《大清会典》卷36,户部20,廩禄,宗室俸禄。④

《大清会典》卷81,兵部1,诸王属下官制。⑤

《清三朝实录》,顺治十四年(1657年)年十一月壬戌(二十四)日条。⑥

《实录》卷114,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庚子(初三)日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孙燿佐领

下义王孙可望》,内阁大库档案登录号185073

-

003,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三日。⑦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孙燿佐领下谥恪顺义王孙可望碑文》,内阁大库档案登录号185073

-

004,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四月十九日。⑧

《清三朝实录》卷136,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庚寅(初七)日条。?111?合……再议具奏。”①孙可望被封王爵,并袭替两次,朝廷并未完全剥夺孙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二、孙可望后裔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裁义王孙征淳俸银二千两,仍岁给三千两……停其支给银米”②,将其属

下官员编入八旗,属两个牛录,隶正白旗汉军,一牛录由周文圣管理,另一牛录由孙征満管理。同年九

月,孙征淳与镶蓝旗固山贝子傅喇塔三女订婚。次年十月,孙征淳受封固山额驸。③此两个牛录是正白旗汉军第四甲喇第六牛录和正白旗汉军第四甲喇第七牛录。其中正白旗汉军

第四甲喇第六牛录,“初次,将孙征淳属下间散周文圣补授佐领。康熙十六年,往陕西出兵病故。于康

熙十七年,将公孙征澈补授佐领。康熙五十五年,孙征澈病故。本年,将孙征澈之子孙弘相补授佐领。

康熙五十六年,孙弘相病故。本年,将亲弟孙弘林补授佐领。康熙五十九年,孙弘林病故,本年,将亲兄

孙弘相之子头等阿达哈哈番孙燿补授佐领。于雍正九年十二月内,由内阁抄岀,准正白旗汉军咨送档

案内开,……富朱礼佐领,所报是实。”④正白旗汉军第四甲喇第七牛录,“初次,将孙征淳族弟间散孙征

渝补授佐领。四十年,孙征満病故。四十一年,将孙征満之子孙弘本补授佐领。五十四年,孙弘本补授

广西游击。五十五年,公孙征澈呈辨佐领情由奏明,将公孙征澈之子孙弘梅补授佐领。于雍正九年十

二月内,由内阁抄出,准正白旗汉军咨送档案内开……富朱礼佐领,所报是实。”⑤孙可望之孙,字辈为

“弘”,有孙弘相、孙弘林、孙弘本等。为避清高宗皇帝“弘历”之讳,《实录》等史料改“弘”为“红”“恒”

“宏”。如,“孙弘梅”,《八旗通志(初集)》写作“孙恒梅”,《钦定八旗通志》写作“孙恒旃”,《上谕旗务

议覆》写作“孙红橢”等。两个牛录的佐领,除周文圣之外,其他人都由孙可望家族后裔承管。富朱礼佐领,满文为fujuri

niru,汉译为“勋旧牛录”,是指与孙氏家族私属关系的牛录。孙氏家族

被编入八旗汉军之后,保持对属下人员的“专管”。雍正末年,共有28个汉军勋旧牛录,⑵孙征淳被编

为八旗汉军之后,清廷保留孙氏家族的义王王爵及对旧官员的管理权。固山额驸孙征淳病故之后,孙可望三子孙征澈袭二等慕义公。⑥康熙二十年(1681年),孙征频承

管牛录四年之后,朝廷撤销慕义公世爵。⑦其后,孙征澈既承管佐领,又任八旗武官,康熙三十年(1691

年),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⑧随从清圣祖亲征漠北。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孙征濒任镶白旗汉军①

《清圣祖实录》卷39,康熙十一年八月丁未(初五)日条。②

《清圣祖实录》卷25,康熙七年(1673年)四月庚辰(十二)日条。③

《清圣祖实录》卷31,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月丁酉(初八)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藏:《玉牒》全宗6号,

编号023,载:“康熙七年九月订婚,康熙八年十月结婚”c据《玉牒》载,以“孙征淳”作为“孙征春”。④

《八旗世袭谱档》世袭406号《正白旗汉军世管佐领情由册》。⑤

《八旗世袭谱档》世袭406号《正白旗汉军世管佐领情由册》。⑥

《清圣祖实录》卷40,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乙卯(初八)日条;《清史稿》卷168;《八旗通志》(初集)卷274。⑦

《清史稿》卷168和《八旗通志》(初集)卷274,载:“康熙二十(1681)年正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藏《孙燿佐领下原任二等公孙征濒祭文》内阁大库档案登录号185073

-005,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六月三十日,载:

“康熙二十二(1683)年正月二十六日撤销”,时间不同。但是,据康熙实录的记载,撤销以后也被称为“公孙征濒”。⑧

《清圣祖实录》卷150,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戊午(初二)日条;《钦定八旗通志》卷326,八旗都统年表7,吉

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651页,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十月任”。⑨

《清圣祖实录》卷171,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丙午(二十)日条;《清圣祖实录》卷173,康熙三十五(1696

年)年五月丁卯(十二)日条。?

112

?副都统,再转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为镶白旗汉军都统,②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任汉兵部尚书。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孙征澈病故,④次年,清廷特赐孙征澈为一等阿

达哈哈番,让其子孙弘相承袭,⑤并准“承袭六次”。按清廷封爵制度,孙氏作为投降清廷人员,无资格受封王爵,能以旗人身份延续其政治地位,与康

熙八年(1669年)赐婚孙征淳有关。天聪七年至八年(1631—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继归

附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归附清朝。清廷赐孔、耿、尚、吴等诸人王爵,并通过联姻,建立更

为牢固的政治关系。女口,清世祖妹妹嫁给吴应熊,肃亲王豪格女儿嫁给耿精忠,安亲王岳乐养女嫁给耿

昭忠,清世祖养女嫁给耿聚忠,承泽亲王硕赛女儿嫁给尚之隆,尚之孝的女儿嫁给苏彦,耿靖忠之女嫁

给百绶,吴应熊之女嫁给恭亲王常颖,尚之隆的女儿嫁给纯亲王隆禧。铃木真认为,与三藩王公的联

姻,多为“太宗系”,即清世祖、清圣祖以及其亲近宗室J?\"?矶部淳史指出,清世祖亲政之后,与生母

孝庄皇太后发生矛盾,敌对科尔沁王公,故加强与三藩王公的关系Ot,1]213但是,赐婚于义王孙征淳的公

主为镶蓝旗固山贝勒傅喇塔之女,与“太宗系”无关。康熙朝前期,宗室旗王的势力开始衰落,上三旗满洲大臣的地位逐渐崛起。康熙八年(1669年),

鳌拜被捕,正黄旗满洲的索额图和明珠掌握政治大权。明珠,叶赫纳喇氏,隶正黄旗满洲,海西女真叶赫贝勒金台石之孙,是清太宗皇太极母系家族成员。

顺治年间,明珠被选为侍卫,后升銮仪卫治仪正。清圣祖继位之后,撤消内监十三衙门,重建内务府。

康熙三年(1664年),明珠升为内务府总管,旋改任弘文院学士,康熙七年(1668年),升刑部尚书,康熙

八年(1669年)六月,奉旨到福建与耿继茂主持对郑经和议。同年七月解职,九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

史,康熙十年(1671年)十一月,迁兵部尚书0[,2]35

-47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商议三藩问题时,明

珠、米思翰、莫洛等人主张撤藩,而图海等反对撤藩。“惟富察尚书米思翰首言其兵可撤,明相国珠和

之,余皆嘿然。上曰:’吴、尚等蓄彼兇谋已久,今若不及早除之,使其养庐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

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之可也’o因立下移藩之谕。”⑴卩清圣祖支持撤藩,导致吴三桂叛乱。索尔和,叶赫纳喇氏,隶正黄旗满洲,海西女真叶赫贝勒金台石之孙,其父德勒格尔与明珠父亲尼

雅哈为亲兄弟。天聪五年(1631年)十月,多罗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五女嫁给索尔和。崇德七年(1642

年),巴雅喇之女去世。顺治元年(1644年),索尔和娶阿敏六女。同年,索尔和将其女嫁给固山贝子傅

喇塔,⑥顺治十一年(1654年),索尔和去世。⑦康熙元年(1662年),索尔和女儿入宫,康熙九年(1670

年),生皇子承庆(荡),十一年(1672年),生皇长子胤裡。康熙七年(1668年),孙征淳与镶蓝旗固山贝

子傅喇塔三女订婚,康熙八年(1669年)成婚。⑧①

《清圣祖实录》卷185,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癸丑(初六)日条;《八旗通志》卷327,八旗都统年表8,载: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调,同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任”。②

《清圣祖实录》卷210,康熙四十一年(1701年)十二月丙申(二十)日条;《八旗通志》卷327,

A旗都统年表8,

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二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升,同月(镶白旗汉军都统)任”。③

《清圣祖实录》卷244,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丁未(十七)日条;《八旗通志》卷327,八旗都统年表8,

载:“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镶白旗汉军都统)转”;《清史稿》卷180,表20,部院大臣年表2上载:“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

迁。丁未,孙征濒兵部汉尚书”。④

《清圣祖实录》卷270,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乙未(初九)日条。⑤

《八旗通志》(初集)卷104,世职表22。⑥

《玉牒》全宗6号,编号023;《爱新觉罗宗谱》第23册,第8695

-8696页。⑦

《玉牒》全宗6号,编号023;《爱新觉罗宗谱》第23册,第8695

-8696页。⑧

《玉牒》全宗6号,编号023;《爱新觉罗宗谱》第23册,第8695

-8696页。?

113

?三、结语孙可望家族通过婚姻与清朝权利核心发生联系,上三旗满洲大臣为巩固皇权,赐孙氏家族政治地

位和身份。本文探讨异姓义王的王爵及清廷对待孙氏家族的历程,但受史料限制,未能涉及乾隆年间

停止袭世爵问题。孙可望受封义王的过程及意义与其他异姓王有所不同。孙可望归附清朝,能封为王

爵,实属格外受朝廷的恩典。康熙元年(1662年),孙氏娶镶蓝旗宗室之女,成固山额驸,通过此女生母

叶赫纳喇氏,与上三旗满洲大臣家族建立联系,被编入八旗汉军。孙征淳去世后,清廷将孙征濒世爵降格为慕义公,之后撤消公爵。清代,孙氏家族曾统领两个牛

录,在八旗制度中占有一席之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特赐孙征澈为一等阿达哈哈番,由其

子孙弘相承袭。通过孙氏家族爵位和身份变化,可揭示清朝规范八旗世爵的措施,取消孙氏家族异姓

王,编入八旗汉军旗。参考文献:[1

]王钟翰.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2]

绵贯哲郎.八旗汉军“勋旧”佐领考:雍正朝“佐领三分法”与“勋旧”名称[G]//清代满汉关系研究[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

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4]

神田信夫.平西王吴三桂的研究[G]//清朝史论考[M].东京:明治大学文学部研究所,1952.[5]

王士镇.王士镇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6]

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7]

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1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

绵贯哲郎.关于入关后编立的八旗汉军佐领[G]

//朱诚如.清史论集:庆祝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M].北京:紫禁城

出版社,2003.[9]

绵贯哲郎.从《世职根源册》来看清初的降清汉人[J].史丛,200&[10]

铃木真.清初的阿巴泰系宗室:以婚姻关系为中心[J].历史人类,200&[11]

矶部淳史.清朝皇帝与三藩:研究三藩的备忘录[G]

//清初皇帝政治的研究[M].风间书房,2016.[12]

清代人物传稿(上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13]

昭槎.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

Kewang

andHis

Family

in

the

Qing

DynastyWATANUKI

Tetsuro(Distance

Learning

Division,

Nihon

University,

Tokyo

1020071

,

Japan)Abstract:

In

the

fourteenth

year

of

Shunzhi

(1657

)

,

Sun

Kewang

was

surrendered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won

the

rank

of

nobility

Yi.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the

Qing

court

abolished

the

title

of

the

rank

of

nobility

with

a

different

surname

from

the

Sun

family,

allowed

him

to

descend

and

inherit

the

title,

and

incor?

porated

his

family

into

the

Eight

Banners

by

owning

two

old

niru ,

to

keep

certain

political

status.

The

changes

in

the

title

and

status

of

the

Sun

family

revealed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Qing

court

to

regulate

the

Eight

words:

Sun

Kewang

the

rank

of

nobility

Yi

Duke

Mu ;

Han

army

in

the

eight

banners?114?

更多推荐

八旗,清廷,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