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迷你敞篷2022款报价-启辰r50改装


2023年11月23日发(作者:2010年思铂睿值多少钱)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清末北京西餐馆仅四家,至民国初略有发展,价格较低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有“醉琼林”“裕珍园”“得利”

等,它们有几多:花钱多、规矩多、用外语多,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西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坐上无多少,

红顶华翎日日来”。由此可知,这时期的北京(

A.西方饮食文化影响扩大 B.西餐成为国人主要食物

C.国人难以接受西方饮食 D.中国饮食文化优于西方

21900年—1918年年国内共出版的期刊杂志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其中191112月以前出版的就有157种:

如果就地区而言,上海出版的有60种(占38%,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有44种(占28%)而在国内出版的104

种之中,上海又要占一半以上(约58%)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革命党人主要通过报刊舆论进进行革命动员

B.辛亥革命的舆论阵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上海已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中心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出版业得到飞速发展

31931年,我国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歌女红牡丹》讲述了歌女红牡丹的故事。她从小习演旧戏深受封建礼

教熏陶,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并受尽折磨,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她毫无怨言营救入狱丈夫并将丈夫感动的

故事。该影片实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突破,开启了中国第一批有声片试制的风潮。从中可以得出(

A.当时电影已经成为承担民族责任的媒体

B.中国百姓将电影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

C.该电影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

D.电影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4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

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下列属于这一变化的是(

A.三跪九叩 B.结辫陋习 C“断发易服” D“三寸金莲”

5《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430日创刊,19495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

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

书”。结合所学分析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A《申报》是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商业报纸

B《申报》的停刊可能与上海的解放有关

C《申报》可能报道了中法战争、戊戌变法、十月革命等消息

D《申报》是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一手史料

6张鸣在《历史与看客》中写道:“革命党只要起义成功,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剪辫子。有的地方甚至规定,

凡是不肯剪辫子的人,不予公民权。更多的时候, 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到就剪,害的

农民不敢进城。”材料主要反映了(

A.风俗流变推动社会发展 B.传统习俗在城市中消亡

C.辛亥革命彰显民主共和精神 D.新旧观念并存的时代现象

71986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

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82是对19111919《申报》上所刊登的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的数量统计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

2

A.中国的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的文化教育摆脱了列强控制

C.中国报刊业得到迅速发展 D.民主政治的完善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9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

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

A.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 B.影视与交通方式的变革

C.报刊与通讯业的发展 D.社会风俗与报刊的变革

101882年上海开始出现某电信设施时,《淞南梦影录》有这么一段浓墨重彩的描摹:“其法,沿途竖立木杆,

上系铅线两条……传递之法,不用字母拼装,只须向线端传语”。据此判断(

A.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业务由此开始

B.美国人爱迪生改进的电话开始传入中国

C.新式高效的通信工具得到广泛的使用

D.上海成为中国首个使用电信设施的城市

11作为民国城市的新旧两种交通工具,人力车与电车的矛盾,是交通近代化过程中新旧两种交通工具的较量,

虽然暂时难有赢家,但电车取代人力车,则是历史的必然。下列关于人力车和电车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A.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B.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C.新中国成立后有轨电车开始在我国运行

D.晚清时期上海市人力车就有十万辆之多

12.下图是1911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 D.已被外国资本主义全部强占

1320194月,第22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路的复兴号、中欧班

列等在展会上精彩亮相,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下列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史实正确的是(

A.孙中山曾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注重铁路来发展民生主义

B.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了19世纪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C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保障了中国的路权

D1969年,天津地铁的开通,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14.下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遗址图,当时校园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校园中师生服饰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

B.师生迁徙途中可乘坐汽车、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

C.新闻报道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研制成功

D.师生互相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的试播 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 ④中

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6.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

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17下图所示为民国十三年的一则汽车广告,其中有“价廉物美之轿式汽车最宜于小家庭之购用,盖为父者日

间可乘以外出办公,晚间及星期日其子女亦可乘之。既可御冬季之寒风,又可遮夏季之烈日……更有一最重要

之优点,即其价格低廉,普通收入之家庭甚易于购买也”等字样。这可以用于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B.中国近代民族汽车工业成绩斐然

C.轿式汽车已经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商业的发展

181910年,一场从东北至上海的鼠疫横扫全国240个县。《申报》《大公报》等开辟专栏连续、集中对鼠疫

进行相关报道,刊登政府部门每日防疫事项报告,使民众详细了解防疫政策,配合政府防疫。及时宣传防疫知

识,民众卫生观念得以转变,开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起公共卫生观念。据此分析,近代部分报刊

A.普及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启民智

B.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发生

C.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D.是民国政府向民众普及防疫知识的重要媒介

19.下表是《申报》关于时论的统计表

《申报》时论统计(18821月至6月)

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

数量 57 80 37

比例 33% 67%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B.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加的开放

C.崇洋媚外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D.大众传播媒介助推中国社会转型

20.以下三幅图片都是《东方杂志》上刊登的广告。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

21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

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22.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23

2 香港“精武”系列电影中虚构的民族英雄“陈真”形象

《精武门》 穿传统短布衫,狂野不羁;为师父报仇,击碎“东亚病夫”

1972年) 牌匾。

《精武英雄》 穿中山装,留学日本;为师父报仇,交日本友人,同日本

1994年) 女孩恋爱。

《精武风云·陈真》 穿西装、抽雪茄、钢琴弹奏《国际歌》;曾参加“一战”

2010年) 回国后加入地下组织同日本军方斗争。

据表2可知(

A.时代变迁影响民众文化消费心理 B“陈真”形象的艺术品位愈来愈高

C.影视作品提升了民众的历史素养 D.影视作品愈益重视还原历史真实

24.在一些世界传媒会议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报纸将没有未来。大家对未来趋势的一

个重要判断是,报纸的数字化。材料主要说明报纸(

A.信息传播功能减弱 B.受到网络的冲击

C.商业价值日益衰退 D.发展要顺应时代

25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

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参考答案:

1清末北京西餐馆仅四家,至民国初略有发展,价格较低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有“醉琼林”“裕珍园”“得利”

等,它们有几多:花钱多、规矩多、用外语多,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西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坐上无多少,

红顶华翎日日来”。由此可知,这时期的北京(

A.西方饮食文化影响扩大 B.西餐成为国人主要食物

C.国人难以接受西方饮食 D.中国饮食文化优于西方

【答案】A

【解析】由题干“西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坐上无多少,红顶华翎日日来”可知,在西餐馆里就餐的主要不是外

国人,而是中国人,据此可知西方饮食文化影响得以扩大,故选A项;题干提到“清末北京西餐馆仅四家,至

民国初略有发展”这做不到让西餐成为国人主要食物,而且必须中西餐比较才可以得出什么是国人主要食物,

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红顶华翎日日来”可知,西餐是被国人接受了的,排除C项;题干没有将中西方的饮

食文化进行比较,仅仅提到了西餐得到国人的认可,没法得出中西饮食文化的优劣问题,排除D项。

21900年—1918年年国内共出版的期刊杂志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其中191112月以前出版的就有157种:

如果就地区而言,上海出版的有60种(占38%,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有44种(占28%)而在国内出版的104

种之中,上海又要占一半以上(约58%)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革命党人主要通过报刊舆论进进行革命动员

B.辛亥革命的舆论阵地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上海已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中心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出版业得到飞速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就地区而言,上海出版的有60种(占38%,国内其他城市出版的有44种(占28%。而在

国内出版的104种之中,上海又要占一半以上(约58%”可知在上海出版的期刊杂志种类繁多,占据国内出

版期刊杂志的一半以上,凸显了上海在思想文化宣传上的重要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期刊杂志的地域差

别,并未提及革命党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地区,并未提及东南沿海区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

是上海地区文化出版业的发展,以及给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并未提及中国文化出版的发展状况,

D项。

31931年,我国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歌女红牡丹》讲述了歌女红牡丹的故事。她从小习演旧戏深受封

建礼教熏陶,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并受尽折磨,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她毫无怨言营救入狱丈夫并将丈夫感

动的故事。该影片实现了中国电影的技术突破,开启了中国第一批有声片试制的风潮。从中可以得出(

A.当时电影已经成为承担民族责任的媒体

B.中国百姓将电影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

C.该电影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

D.电影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歌女红牡丹》中“深受封建礼教熏陶”体现了思想观念,“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并受尽折

磨”“毫无怨言营救入狱丈夫并将丈夫感动”可以体现社会生活中的婚姻生活,故选D项;题干仅仅说到影片

的内容及技术突破,而且其内容是反映民众的社会生活,没有关于承担民族责任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仅体

现影片内容和技术突破,不能看出观众是否观看和观看的效果,排除B项;影片内容与爱国无关,所以也没法

体现唤醒民众爱国意识,排除C项。

4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

会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下列属于这一变化的是(

A.三跪九叩 B.结辫陋习 C“断发易服” D“三寸金莲”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

化,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鞠躬握手”等新的风俗,故选C项;“三跪九叩”是封建时代的风俗,排

A项;“结辫”属于封建时代的风俗,排除B项;“三寸金莲”是典型的封建陋习,排除D项。

5《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430日创刊,19495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

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

书”。结合所学分析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A《申报》是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商业报纸

B《申报》的停刊可能与上海的解放有关

C《申报》可能报道了中法战争、戊戌变法、十月革命等消息

D《申报》是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A

【解析】《申报》是外国人在中国上海创办的报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49525日,解放军接管

上海,由于此时《申报》已成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因而终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法战争爆发于

1883年,戊戌变法是在1889年,十月革命是1917年,都在《申报》发行时间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

全书’,可知《申报》可以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第一手史料,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张鸣在《历史与看客》中写道:“革命党只要起义成功,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剪辫子。有的地方甚至规定,

凡是不肯剪辫子的人,不予公民权。更多的时候, 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到就剪,害的

农民不敢进城。”材料主要反映了(

A.风俗流变推动社会发展 B.传统习俗在城市中消亡

C.辛亥革命彰显民主共和精神 D.新旧观念并存的时代现象

【答案】D

【解析】“革命党人是靠武力强迫,抓住有辫子的,按到就剪,害的农民不敢进城”,剪辫易服是新观念,农民

不敢进城,怕辫子被剪掉,这是旧观念,表明辛亥革命后新旧观念并存,故选D项;社会发展推动风俗流变,

不是风俗流变推动社会发展,排除A项;剪辫易服是新的社会习俗,并不能说传统习俗在城市中消亡,有些传

统习俗直到今天在城市中依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后新旧观念并存,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精神,

排除C项。

7198612月,中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

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B.改革开放影响人民生活方式

C.思想解放推动国企改革 D.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当时年青人的梦想,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可知人们

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结合所学这一变化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明社会生活的变迁没有体

现企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与国企改革,排除C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中

共十四三中全会上确立,材料是在1986年,排除D项。

82是对19111919《申报》上所刊登的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的数量统计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

2

A.中国的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B.中国的文化教育摆脱了列强控制

C.中国报刊业得到迅速发展 D.民主政治的完善推动了教育近代化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述及的时间段是19111919即辛亥革命之后,根据题干表格曲线图可知,在辛亥革命之后,

有关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数量急剧增长,而有关外国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数量一直徘徊不前,据此可知,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故选A项;在中华民国以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西方列强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控制,排除B项;题干曲线图反映的是《申报》上所刊登的

文化教育出版类广告的数量,其着重点在于广告的数量,而不是《申报》本身,排除C项;在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基本上都消失了,排除D项。

9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

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

A.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 B.影视与交通方式的变革

C.报刊与通讯业的发展 D.社会风俗与报刊的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申报》“次日见报”等信息,体现出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用电报传到上海,……

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等信息,体现出近代中国通讯业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中“快马”体现不

出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影视”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

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

101882年上海开始出现某电信设施时,《淞南梦影录》有这么一段浓墨重彩的描摹:“其法,沿途竖立木杆,

上系铅线两条……传递之法,不用字母拼装,只须向线端传语”。据此判断(

A.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业务由此开始

B.美国人爱迪生改进的电话开始传入中国

C.新式高效的通信工具得到广泛的使用

D.上海成为中国首个使用电信设施的城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82年上海开始出现某电信设施时”“传递之法,不用字母拼装,只须向线端传语”可知,

1882年电话传入到中国,电话只要传输语音就可以,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电报,电报不能传输语音,

排除A项;“广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

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排除D项。

11作为民国城市的新旧两种交通工具,人力车与电车的矛盾,是交通近代化过程中新旧两种交通工具的较量,

虽然暂时难有赢家,但电车取代人力车,则是历史的必然。下列关于人力车和电车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A.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B.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C.新中国成立后有轨电车开始在我国运行

D.晚清时期上海市人力车就有十万辆之多

【答案】A

【解析】人力车又称洋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故选A项;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

统,排除B项;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排除C项;民国时期,人力车仅在北平、

天津、上海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排除D项。

12.下图是1911年中国境内铁路投资情况。该图反映了近代中国铁路修筑(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B.因外国资本援助而得以进行

C.在晚清政府支持下发展较快 D.已被外国资本主义全部强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境内铁路投资除了中国自主修筑铁路外,还有外国贷款投资铁路及外国直接投资铁路,

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强调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而非发展的

原因,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铁路建设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全部强占”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

信息,排除D项。

1320194月,第22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路的复兴号、中欧班

列等在展会上精彩亮相,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下列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史实正确的是(

A.孙中山曾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注重铁路来发展民生主义

B.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了19世纪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C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保障了中国的路权

D1969年,天津地铁的开通,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答案】B

【解析】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了19世纪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故选B项;孙中山曾主持

全国铁路的规划工作,不是技术工作,排除A项;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不是保障了中国的

路权,是把路权卖给外国,排除C项;1969年北京地铁的开通,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排除D项。

14.下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遗址图,当时校园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校园中师生服饰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

B.师生迁徙途中可乘坐汽车、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

C.新闻报道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研制成功

D.师生互相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与材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时间不

符,C项错误,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服饰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

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

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4“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

雷顿森林协定》,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的试播 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 ④中

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答案】A

【解析】①是1958年北京电视台创立;②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是1993年;③1949年新中国邮电部的成立

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④1969年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顺序应该是③①④②,选择A

符合题意。

16.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

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A

【解析】“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说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选A项;“当‘火轮车’

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坐车对观念有影响,但不会彻底影响,排除B项;“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

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不是第一个近代交通工具,排除C项;“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

车’招贴画”不是广告公司,排除D项。

17下图所示为民国十三年的一则汽车广告,其中有“价廉物美之轿式汽车最宜于小家庭之购用,盖为父者日

间可乘以外出办公,晚间及星期日其子女亦可乘之。既可御冬季之寒风,又可遮夏季之烈日……更有一最重要

之优点,即其价格低廉,普通收入之家庭甚易于购买也”等字样。这可以用于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B.中国近代民族汽车工业成绩斐然

C.轿式汽车已经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广告反映出新式交通工具汽车价格低廉,为家庭成员的出行提供便利,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对社会

生活的影响,故选A项;中国近代民族汽车工业并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轿式汽车对寻常百姓家的影

响,但没有体现出“已经普遍进入”,排除C项;民国十三年是1924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还未建立,排除D

项。

181910年,一场从东北至上海的鼠疫横扫全国240个县。《申报》《大公报》等开辟专栏连续、集中对鼠疫

进行相关报道,刊登政府部门每日防疫事项报告,使民众详细了解防疫政策,配合政府防疫。及时宣传防疫知

识,民众卫生观念得以转变,开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起公共卫生观念。据此分析,近代部分报刊

A.普及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启民智

B.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发生

C.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D.是民国政府向民众普及防疫知识的重要媒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申报》《大公报》等开辟专栏连续、集中对鼠疫进行相关报道,刊登政府部门每日防疫事项

报告,使民众详细了解防疫政策,配合政府防疫”,可知体现了报刊传播时讯的职能,故选B项;从材料报刊

报道鼠疫和宣传防疫知识,可知没有涉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报刊对于社会突

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宣传,引导人们卫生观念的改变,并不是满足市民文化消遣需要,排除C项;材料虽然

体现了报刊配合政府宣传防疫知识,但这是报刊普及知识的职能,不能表明这一行为是遵从政府要求,是民国

政府向民众普及防疫知识的重要媒介,排除D项。

19.下表是《申报》关于时论的统计表

《申报》时论统计(18821月至6月)

题材 本埠 全国 国外

数量 57 80 37

比例 33% 67%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B.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加的开放

C.崇洋媚外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D.大众传播媒介助推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申报》创办于1872年,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申报》的时论涉及全国和国外的题材占据绝大部分,

这表明《申报》关注国内外的时政,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维新思想,排除A

项;材料只涉及时论的题材的范围,没有涉及到题材的内容,故无法看出上海民众的心态,排除B项;崇洋媚

外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

20.以下三幅图片都是《东方杂志》上刊登的广告。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广告营销契合时代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东方杂志》创办于清末(19043月)时,终于194812月,根据材料三幅广告中有

“请用国货”“著名国货”“精良国货”等广告语可知都是倡导国货,适应了当时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高涨的

时代潮流,起到广告的效果,故选D项;根据材料展示的图片反映的都是轻工业的广告,不能反映重工业的发

展情况,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与题干中报刊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广告

无法体现当时中国的工业结构,且近代中国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工业结构不合理,排除C项。

21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

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大众传媒的知识可知,报刊宣传能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再据材料“详细介绍了鼠疫……

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

项;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要靠清政府,材料并未提及该宣传对清政府的影响,无法体现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

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疫情,“开启了”一说无从体现,对疫情的专业研究的是科学家及

医务工作者的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报刊宣传仅能起到报道、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排除B项;控制疫情的

暴发和扩散,需要政府、医院、民众等多面的共同努力,报刊宣传无法直接起到这一作用,排除D项。

22.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答案】B

【解析】旧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导致英美电影排片比重大,新中国民族独立,电影排片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带来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逐渐成为主流,故选B项;材料表明欧美

电影在中国仍有一定市场,排除A 项;受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C

项;材料只反映出电影的来源,没有涉及电影制作技术问题,排除D项。

23

2 香港“精武”系列电影中虚构的民族英雄“陈真”形象

《精武门》 穿传统短布衫,狂野不羁;为师父报仇,击碎“东亚病夫”

1972年) 牌匾。

《精武英雄》 穿中山装,留学日本;为师父报仇,交日本友人,同日本

1994年) 女孩恋爱。

《精武风云·陈真》 穿西装、抽雪茄、钢琴弹奏《国际歌》;曾参加“一战”

2010年) 回国后加入地下组织同日本军方斗争。

据表2可知(

A.时代变迁影响民众文化消费心理 B“陈真”形象的艺术品位愈来愈高

C.影视作品提升了民众的历史素养 D.影视作品愈益重视还原历史真实

【答案】A

【解析】根据表2中不同年代作品中“陈真”的形象可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民众赋予了民

族英雄“陈真”不同的内涵与形象,这说明民众文化消费心理受时代变迁的影响,故选A项;表中的主旨不是

为了反映“陈真”形象艺术品位的高低,而是通过“陈真”的艺术形象表达民众的心理需求,排除B项;虽然

“陈真”的形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但是否提升了民众的历史素养无法知晓,排除C项;香港“精武”系列电

影中民族英雄“陈真”的形象是根据大众的需要虚构的,影视作品是以一种艺术,它是社会的反映,不注重还

原历史真实,排除D项。

24.在一些世界传媒会议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报纸将没有未来。大家对未来趋势的一

个重要判断是,报纸的数字化。材料主要说明报纸(

A.信息传播功能减弱 B.受到网络的冲击

C.商业价值日益衰退 D.发展要顺应时代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报纸将没有未来”“未来趋势的一个重要判断是,报纸的数字化”可

知在网络数字高速发展的今天,报纸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革新,故选D项;报纸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

信息传播功能并未减退,排除A项;受到网络冲击是当前报纸发展遭遇的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并未

提及报纸的商业价值,排除C项。

25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

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06年,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

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可知民国时期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适应

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依所学,1898年推行变法运动,与材料时间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材

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而未涉及到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依所学,1905年科举制废除,排除D

项。

福克斯三厢车-15万以内口碑最好的suv车型


更多推荐

中华车多少钱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