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名爵6试驾视频)
NCAP&Safety
落后一步
日产新轩逸安全性深入解析 文.图/王占强
人员的安全带配置率 在我国安全带配置
『
J
l
『。
率极低的现状下,对于降低道路交通伤害 分别给予了1
5分
.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侧面安全气囊及气 装置0
5分、前排勇
。
JL_一 』2 3
1.驾驶席配备了正面安全气囊,安全带
具有预紧和限力功能.安全带未系提
醒只有视觉信号.未得到加分
2.前排乘员侧配备了正面安全气囊,安
全带具有预紧和限力功能.但没有未
系提醒装置.因此没有获得加分
3.正面4O%碰撞后,后排假人坐姿发生
了比较大的变化
帘不仅在侧碰事故中可以有效地保护车内 分)
乘员的头部及胸部,更在非常常见的侧面
柱碰事故(撞电线杆等)中威为保护车 到
。
、
1分和0.5分f
i- ̄A-个方面
C—NCAP实施
rxj-乘员安全的必要措施 ISOFIX装置便于 项得分已经有了非-
安装儿童安全座椅 是儿童乘车安全的 均得分已经达到1
{
。
有利保障。因此C—NCAP针对这三项配置 的0分表现让人难
从最终试验数据来看,新轩逸最
安全带、安全气囊及座椅等统称
为汽车安全约束系统.其作用是在发生
突出的问题是车内假人颈部部位失分较
多。C—NCAP正面100%碰撞试验中,
碰撞时将乘员牢牢约束在安全的位置
上.避免其与车内部件发生二次碰撞.
是汽车被动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正面100%碰撞试验中.碰撞能量完全
被车辆及内部乘员吸收,因此对汽车安
全约束系统的考核也非常严格。这种考
核不是说测试车型是否配备了安全带、
只要约束系统合理.假人头部和颈部一
般很少出现失分 在C—NCAP已测试的
104款车型中,假人颈部出现失分的车
多意味着实际交通事故中前排乘员颈椎
受伤的风险将会很高 虽然不像头部及
胸部受伤那么致命,但严重的颈椎受伤
可能导致瘫痪.伤者不仅要长期忍受巨
大痛苦,而且治疗的成本也非常高。因
此 从保护前排乘员安全的角度来讲,
新轩逸有必要对前排乘员席安全气囊的
型仅19款.不到1/5。新轩逸在此项不
仅出现失分 而且失分非常多,仅获得
了满分2分中的0,85分。
具体分析试验结果,新轩逸在该项
安全气囊等配置,而是这些配置作为一
个系统,在碰撞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协同
工作。先是安全带减缓乘员的冲击.
试验中假人颈部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前排
乘员席假人的颈部伸张弯矩My。较高,
出现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安全气囊
起爆时间和展开力度等进行改进。
新轩逸的驾驶席和前排乘员席都配
备了安全带限力及预紧装置.但该车型
接着安全气囊在最合适的时间展开.为
乘员提供保护.这个过程中座椅的约束
作用也必须与其它安全配置相同步。如
起爆时机不正确或是安全气囊展开力度
过大。前排乘员席安全气囊在与假人头
部的接触过程中还与前挡风玻璃发生挤
压,导致前挡风玻璃出现裂纹。试验后
前排乘员席安全气囊上的头部撞击痕迹
非常凌乱.说明碰撞过程中假人头部与
气囊之间接触时间较长且有一个相对滑
动的过程。这些迹象都表明新轩逸的安
在两项正面碰撞试验中.前排假人胸部
都只获得3分左右的成绩.且最大失分
都发生在驾驶员侧。正面100%碰撞试
验中驾驶席假人的胸部3ms合成加速度
值。较高 而正面40%碰撞试验中胸部
压缩变形量。较大。这说明驾驶席安全
带和安全气囊的匹配不尽合理,难以为
驾驶员提供最佳的安全保护。
果任何一个部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作用
时机不对.就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在
C—NCAP的正面1 00%碰撞试验中,新
轩逸没能经受住考验,约束系统暴露出
了不少问题。
018 w口月正_D^u7—0
的连接点位置都非常靠下,这就使得防撞梁在碰撞过程
至2010年7月.C NCAP共测试了32款B级车, 中难以完全发挥抵御变形的作用。
碰撞平均得分为14。36分.而新轩逸侧面碰撞试
∈得13.38分.因此这一成绩不太令人满意。得分
j主要原因是假人胸部和腹部部位均出现了不少的
从车内情况来看.前排座椅上未见明显的加强生
构 而座椅相对导轨有明显的滑移。其中左侧滑移量轺
小,而右侧的滑移量较大,这也意味着在碰撞过程中鹰
椅及假人都有转动。这很容易造成假人的背板力Fy
面碰撞后,新轩逸撞击侧前后车门的入侵量比较
柱最大入侵量达到了270mm左右.这说明新轩逸
结构强度不够,难以抵御高速碰撞时的冲击。出
T12。的力和转矩增高。事实上,新轩逸车内假人胸
部位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背板力Fy和T12值较高。测
车款前排配备了侧面安全气囊.在侧面安全气囊的保主f
下.虽然撞击侧车门入侵量较大,但驾驶座假人的肋
变形量。和粘性指数(VC)。均不是很高。市场上销售
的多款1.6L新轩逸并未配备侧面安全气囊,这些车型
情况会使碰撞过程中车内乘员的胸部和腹部遭受
j伤害。新轩逸撞击侧车门入侵量较大的原因可能
]内防撞梁的位置偏下有关。从碰撞后车辆的形态
该车前后车门上的防撞梁为倾斜式设计 与B柱
面对侧面碰撞时,车内乘员的受伤风险可能会更高。
.
”
1.驾驶席安全带与安全气囊匹配得不尽合理。驾驶席假人在正面1OO%碰撞中胸部伤害值较高
2.前排乘员席正面安全气囊起爆时机不正确或安全气囊展开力度过大,造成乘员席假人颈部
伤害值较大
3.轩逸未配备ISOFIX装置,儿童安全座椅只能通过成人安全带捆绑安装
4
防撞梁与B柱接点位置靠下,未充分发挥抵御变形的作用
5.由于后排未配备侧面安全气囊和气帘,假人头部、胸部直接与车身发生硬接触
6.前排假人在侧碰中受到侧气囊的保护,肋骨变形量和粘性指数不高
.
EL=7 I.-口Au‘ra 0]9
I
NCAP与安全
I
I
●
N
C
A
P
&
●●
S
f
a
e
y
t
●
C—NCAP测试车型资料
车型种类
C-NCAP试验车辆型号
B类乘用车
DFL7200VCC
总体得分:加.3总体星级评价: ★★★★
圈正面100%碰摊试验得分 ]2.48分(78.00%)
上市时间 2009年4月8日
试验车购买价格(万元l 15.48
长×宽×高(mm) 4665×1700×1510
发动机排量(m L】
整备质量(kg)
最大总质量(kg)
1997
1280
1715
有
有
无
有{前排)
有(前排)
I!l J!I J I :
试验得分f 5 1 0.83I 3.03『2 l 1.62l 无减分
■正面40%偏置碰撞试验得分:14.41分(90.O6%
i :新
新轩逸在C—NCAP的测试中刚刚达
到4星级的标准.在5星级车越来越多
的今天.其结果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这
也说明该款车型在被动安全性方面存在
着明显的不足。那么造成其安全性较低
的原因是什么呢?日产在技术能力方面
值得认可.然而新轩逸在C—NCAP测试
中的得分如此之低,我们认为该款车型
正面安全气囊
侧面安全气囊
安全气帘
安全带预张紧器
安全带限力器
满分 4 4 4 4
试验得分 4 3.07 4 3.34 无减分
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 有(视觉)
乘员侧安全带提醒 无
秉员侧座椅使用状态监测 无
ISOFIX装置 无
■侧面碰撞试验得分:13.38分(83.63%)
满分 4 d 4 4 l 一
试验得分 4 2.10 3.28 4 无减分
是否自愿申请 否
车为1991年第6代三菱Lancer.其C—NCAP成绩仅为36分(3星):东南翼神的原
型车为2007年上市的第9代Lancer,在C—NCAP测试中它以48.1的高分获得了5星
较老是主要原因。新轩逸虽然是2009
年刚刚上市的车型,但第一代轩逸于
2006年上市,其国外原型车更可追溯
到1999年日本上市的日产阳光。轩逸
在随后的国产化及换代过程中 改进的
主要是外观和动力 而安全结构设计则
级评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老车型在设计之初很少考虑NCAP的测试要
求,而新车在设计过程中无不把NCAP作为一项需要满足的基本指标。
新轩逸在C—NCAP的测试中勉强获得4星,暴露出该款车型在约束系统、车身结
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在车型设计时造成的,很难在后续
改型换代中解决。新轩逸的安全性要想有大的提升,就必须对其安全结构进行全新
的设计及大幅改动,如果只是经过小改款的话,车辆的安全性将难有根本性的变化。
新轩逸得分较低也暴露出了很多合资品牌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短板:一款车型
设计及研发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方手里.合资公司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获得该车
型的使用许可.外方在获得合资公司收益的同时还将收取一笔不菲的技术使用费。
虽然在国产过程中.合资公司也会做一些本地化改进工作.但这主要集中在在外
形、空间及动力等方面.而在至关重要的安全技术方面.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外方提
供,合资公司本身很难掌握到关键技术 也没有改进的权利。四
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就导致了该车
的安全设计理念和整体安全水平无法跟
上时代的步伐。
C—NCAP测试结果表明.越新的车
型安全性就越好 而推出年代越久远的
车型安全性越差。比如东南蓝瑟的原型
020 I^,I口f ‘.—D 4UTO
白鹏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碰撞试验室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轩逸是东风日产原有车型的改款,C—NCAP 4星评价基本上反映了这款
车型真实的安全水平,该款车型在安全带提醒及ISOFIX装置等安全配置方面
没有加分,有待改进。在评价的三项试验中,相对于日系车以往的成绩,轩
逸均有改进的空间。
朱海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碰摭试验室工程师
对于一款上市多年的车型来说,轩逸的总体表现一般,在偏置碰撞试验
中对乘员保护的效果较好;正面]00%碰撞、侧面碰撞中,对乘员保护效果还
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在正面1 00%碰撞中乘员颈部、侧面碰撞中肋骨及腹部等
部位均有扣分。
注释:
①颈部伸张弯矩My:颈部的主要i平价指标,是假人头部向后仰时的弯矩,此值较大时
人体前部椎骨很容易发生骨折。高性能限值和低性能限值分别为42Nm和57Nm。
②胸部3ms合成加速度值:胸部的主要评价指标,表示的是碰撞时胸部受到的一段时
间内的加速度峰值,单位为“g”,高性能限值和低性能限值分别为38g和60g。
③胸部压缩变形量:胸部的主要评价指标,胸部受到挤压后的变形量,高性能限值和
低性能限值分别为22mm和50mm。
④背板力Fy:假人三根肋骨的后部的传感器测量得到的侧向上所承受的力。小于1kN
不扣分,大于等于4kN扣2分。
⑥T12:是指假人腰部传感器测量得到侧向上所受的力以及力矩,是反映假人在碰撞过
程中运动姿态的评价指标,如果力和力矩比较大则意味着驾驶员的脊椎可能会受到比
较严重的伤害。
⑥肋骨变形量:胸部的主要评价指标,表示假人三根肋骨上传感器测得的压缩变形
量,高性能限值和低性能限值分别为22mm和42mm。
⑦粘性指数(vC):胸部伤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织的伤富,高性能限值和低性能限值分别为0.32m/s和1m/s
心肺等软组
假人受伤害程度:■轻微 较轻::较重圄严重
WlE:Il ̄L口4ur口021
更多推荐
碰撞,乘员,胸部,车型,试验,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