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兰博基尼小牛价格)
1980年,亮相于目内瓦车展上
的奥迪quattro引起了汽车界的轰
动,原因并不是其棱角分明的轿跑车
造型,也不是其最大200匹马力的发
动机。真正的奥秘是这款车型采用的
驱动形式——四轮驱动。在当时,四
轮驱动技术仅限于越野车,奥迪
李敏捷
奥迪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技 26.3cm长的空心传动轴,使能量可
quattro的出现开启了民用轿车四驱
历史的新篇章。
术自诞生起就树立了在四驱技术领
域的领先地位。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中
动力分配反应最直接、可靠性最高、
动力性能损失最少的四轮驱动技术。
以在两个方向传送。他们将差速器安
装在奥迪80的变速器后,通过空心
传动轴进行驱动,并通过该空心轴将
动力传送到前轴差速器上。下一步则
是在中央差速器的后端安装一根传
quattro ̄的成功在于领先的理念和
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念。在
动轴,用来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后
30年的历史中,奥迪quattro@全时
四轮驱动系统经历了6次革新,每一
轴差速器上。这是汽车设计史上的全
新创举,该空心轴理念实现了四轮驱
奥迪quattro
次的进化都为四驱技术领域树立了
动设想,并且重量轻巧、结构紧凑,同
新的标准。
时效率出众。
空心传动轴成功地解决了向前
1980年第一代空心传动轴
奥迪quattro ̄借鉴了大众Iltis
后轴输出动力的难题,为了使奥迪
quattro ̄应对更为苛刻的路况,奥迪
工程师在第一代quattro ̄技术中使
用了前、中、后三个开放式差速器,其
中中央差速器和后轴差速器均带手
动锁止功能。驾驶者可以根据不同路
况需求,通过中控台的锁止开关控制
差速器的工作状态。
越野车的四驱理念,但要想把四驱技
术从笨重的越野车成功地使用在轿
车上,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
奥迪loo(c3)
“移植”可以完成的。由于轿车空间的
限制,四驱系统必须满足“体积/ 、
“结构简单”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
间内将动力分配给前后轴,成为奥迪
工程师亟待解决的难题。
1986年第二代扭矩感应式A
型中央差速器
1986年,第二代quattro ̄全时
奥迪变速器工程师想出了一个
奥迪V8
四效催化剂系统。比较成熟的是
绝妙的方案:在变速器内安装一根
技术路线实施起来成本过高,而且仅 油车贵,而且可供选择的车型太少。
由于油品问题,即使是国外先进的柴
DPF—SCR、DPF—NSR两种优势组
适用于重型车。第二条技术路线需
要的优化控制技术需要较高的电控
产品,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几乎都依
赖外资品牌产品,企业的自主创新
合,前者倾向于重型柴油车NO 和
PM的同时消除,例如Johnson等公
司开发的SCtlT系统;而后者因具
油车到中国来,往往都会有点“水土
不服”。不仅仅尾气排放达不到设计
标准,发动机也很可能发生小故障,
所以几平一线大城市都不允许柴油
备了良好的低温活性更适用于轻型
柴油车NO 和PM的同时消除,这
种技术的典型应用是丰田公司的
DPNR系统,该系统从2003年开始
能力受到局限,利润率下降,企业发
展困难。第三条技术路线受到国内
燃油品质的影响,现阶段实施起来
乘用车上牌。当然也有国内柴油供应
不如汽油充足,加油不方便的因素的
影响,这些都是促使消费者不愿意选
也不太可能。因此随着日益严峻的
环境形势,政府不可能大力发展柴
油车。
当然,在我国柴油车的发展还受
已在欧洲公共汽车、目本家用小卡
车上示范应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两种组合技术的硫适应性都较
弱,须使用低硫柴油(<0.005%),而
择柴油车的原因。
相信在国家法规的导向下,通过
国家相关科技部门、柴油车企和石油
到消费者认识的影响,我国消费者对
柴油车的认识存在误区。消费者普遍
认为柴油车的震动和噪音太大,乘坐
炼制企业的共同努力,实现柴油车尾
气排放的有效控制的那天,中国就能
目前我国供应的柴油硫含量为
350ppm,也就是0.35%。
迎来柴油车使用的春天。
(作者单位: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第一条
舒适性差。另外柴油车比同档次的汽
汽车维修201j.9 3
轴为开放式差速器,后轴为带手动锁
止功能的开放式差速器。
单元对打滑车轮进行制动,有效增强
另外一侧车轮的驱动力。配合反应敏
1988年第三代首次应用于自动
挡车型
1988年,奥迪首次将quattro ̄
全时四轮驱动技术应用在自动挡车
奥迪100(C4)
型,这也是四驱技术第一次与顶级豪
捷的纯机械式中央差速器,quattro ̄
全时四轮驱动技术实现了在四个车轮
间高效传递动力的领先优势。
配备第四代quattro ̄全时四轮
驱动技术的手动挡车型依旧使用扭
华轿车的结合。
1988年10月亮相的奥迪V8根
矩感应式A型中央差速器,新增加
的前后轴电子差速锁是与上一代技
奥迪A8(D2)
四轮驱动技术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技
术革新:采用扭矩感应式A型中央
差速器。这套系统采用蜗轮式差速器
结构,并利用蜗轮一蜗杆不可逆传动
原理提供不同的自锁值,可实现自动
锁死功能的新系统不再需要驾驶者
手动调节差速器的工作状态,日常使
用更加便捷主动。
在正常情况下,动力以50:50的
分配比例传递至前后轴。得益于纯机
械式结构,扭矩感应式A型中央差
速器对前后轴扭矩分配速度极其敏
捷。当某个车轮出现打滑现象时,中
央差速器可主动地将动力分配给附
着力更好的车轴,这种反应就像“条
件反射”~样迅速。与当时其他汽车
品牌使用的电控多片离合器式中央
差速器相比,纯机械式扭矩感应式A
型中央差速器无需对各类传感器及
转速差进行分析和判断,扭矩分配速
度更敏捷,且耐用性更高。
第二代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
技术延续了前后轴的差速器形式,前
汽车维修2011.9
据不同的变速器类型提供了两套
quattro ̄四驱系统,两套系统的差异
体现在中央差速器上。奥迪为使用
自动变速器的奥迪V8配备了带电
控多片离合器的行星齿轮中央差速
器,多片离合器锁死后可将全部动
力传递至后轴,这种前瞻性的理念
至今引领着当今四驱技术的潮流。
如果说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技术
的精髓是纯机械式中央差速器,在奥
迪V8自动挡车型上对电控多片离合
器的尝试似乎与最初的设计理念有所
背离。但实际上奥迪已经坚定了“纯机
械”的理念:奥迪V8的手动挡车型便
沿用了上一代quattro ̄系统的扭矩
感应式A型中央差速器。
此外,第三代quattro ̄全时四轮
驱动技术在后轴差速器上作出改进,
用可自动锁止的扭矩感应式A型差
速器取代了原有的带手动锁止功能
的开放式差速器。白此,奥迪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技术告别了-V-动调
节差速器历史。
1994年第四代扭矩感应式B
型中央差速器。首次使用EDL电子
差速锁
经过14年的不断完善,第四代奥
迪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技术迎来
了两项重大技术革新:首先,采用平行
齿轮结构的纯机械式B型中央差速
器取代蜗轮蜗杆结构的A型差速器。
全新的B型中央差速器同样具备自
动锁止功能,并且可配备在自动挡车
型上。其次,第四代奥迪quattro ̄系
统在前后轴上首次使用了EDL电子
差速锁。当单侧车轮出现打滑时,位于
前后轴的电子差速锁可利用液压控制
术的最大差异。
1997年第五代优化的扭矩感应
式A型中央差速器
第五代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
技术基本延续了上一代的特点,奥
迪工程师将突破点放在了优化扭矩
感应式A型中央差速器和ESP电
子稳定程序与四驱系统的配合上。
经过优化的A型中央差速器具备更
为出色的扭矩分配能力,同时牵弓I力
锁止值也经过了优化。为了奥迪
quattro ̄车型应对各种极限路况,第
五代quattro ̄全时四轮驱动技术与
ESP系统的配合更为密切。这一改进
使quattro ̄车型具备了更高的主动
安全1生。
2005年第六代扭矩感应式C
型中央差速器;奥迪Q系列诞生
2005年,对奥迪quattro ̄全时
四轮驱动技术意义最为重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quattro ̄的核心技术中央
差速器升级到C型,采用行星齿轮结
构的扭矩感应式C型中央差速器结
构更加精巧,自动锁止功能的反应时
间更为迅速。在通常情况下,中央差
速器以40:60的分配比例将动力传
递至前后轴。偏向后轮的动力输出特
点为车辆提供了更高的操控性能,在
直线加速和弯道中这一特点表现得
尤为突出。
同~年,全系标配quattro ̄全时
四轮驱动技术的奥迪Q7正式问世。
这款充满动感的顶级豪华SUV标志
着奥迪Q系列车型的诞生。quattro ̄
技术以卓越的性能为奥迪增添了一
个充满动感的全新车系。口
更多推荐
差速器,技术,中央,扭矩,系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