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摇号6年不中应该给一个说法)

第14卷第1期 2 0 1 2年2月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14,No.1 Feb.2 0 1 2 文章编号:1008—3863(2012)01—0040—0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探究 张盛文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福建永安 366000) 摘 关键要:在多元复杂的社会中,为有效地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普及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 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 文献标识码:A 结合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5w”模式,提出了良性循环的“六环”推进系统。 中图分类号:A 81 Effectiveness of P0pularizati0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ZHANG Shengwen (Teaching S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ujian olClege of Water onserCvancy and Electric Power,Yongan 366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diverse and complex society,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xpand and deepen the study and propaganda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o grass—roots,combining with Lasswell’S propagation theory of“5W”mode。a virtuous circle of“six-tache”propulsion system is explored. Key words: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popu1arization;effectiveness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 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 大众化。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中国能否跳 出包围,关键在于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否得以实现, 大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任务。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最 新的理论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学习、普遍理 解、普遍运用的过程。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 力量是否得以激发。在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 关注人的问题,尊重主体需求,尊重群众的能动 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训导者”转向平等对话, 强调“以人为本”,以谋取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突出人文关怀。一种理论、制度只有 能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才最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2)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发展变化中实现 的任务,我们必须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创设一条生 态化流程。 一、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化。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发生 新的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断发展 创新,广大人民群众对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 的导向系统 1.科学理念的构建 践有着新的渴望和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变 化了的实际和需求,不断创新内容、手段、方式、方 法和机制,以适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现实需要,实现理论宣传的与时俱进。 大众化传播理念是大众化工作的基本价值取 向、尺度,影响其进程和实效。 (1)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文关怀中实现 收稿日期:2011—09—13 作者简介:张盛文(1969一),男,福建沙县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第1期 张盛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探究 41 (3)求真务实的理念——在实践服务中实现 大众化。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 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 大众化过程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事而宜。在 实践中,要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了解受众对象的心理和需求,使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切实走近大众现实生活。 帮助群众通过科学理论的运用,解开疙瘩、打破瓶 颈、拓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享受运用科 学的乐趣和成果。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在实 践服务中体现真理的价值,赢得大众认同,以科学 理论赢得群众,以共同理想凝聚人心。 2.科学原则的构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 进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又不断丰富发展。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学习、传播、普及、运用,并使之 逐步规范化、自觉化,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 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原则。 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 既要分析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满 足当前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又要考虑社会发展需 求,做到眼前与长远相结合,根据现状提出不同阶 段相对较高的目标要求,把阶段目标和长远战略 协调起来推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目标上 的短视、行为上的短期和效果上的短命,形成适应 当前和未来相衔接的递进目标管理。 (2)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有些过去的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方法和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 代。因而在构建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在坚持行 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做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新形 势、新任务,积极探索新要求、新特点,实现内容、 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使之更好地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原则。推进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政策性、原则 性、科学性要求极为严格的工作,我们要大力弘扬 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要充分考虑实 际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着力破解难题,建立 健全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长效机制。 (4)坚持分层开展与合力推进相结合原则。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 有针对性地分层开展。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推 进力量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众 化。 二、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推动系统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 实施。把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 “5W”模式结合起来,可以构建一个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六环”生态推动系统。即“接受环 境一主体(传者)一信 g(内容)一媒介(渠道)一主 体(受者)一效果”良性循环系统。 1.良好接受环境的营造 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性,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和活动,积极营造一个学 理论、用理论的良好氛围,特别要正面积极地营造 一个面向基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大气候和坚实基础,形成人人参与,共谋发展的活 泼氛围。 2.传播主体建设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理 论研究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的阐释,更 需要理论宣传普及工作者有效的宣传。因此,构 建一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素 质的理论宣传队伍尤其重要。 (1)精英传播者建设。拥有一批专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精英队伍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智力支持。为此,要以长远的眼光,科学地 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投人,积极培育 一批“想干事”的“专家”,一批“真干事”的“行家” 和“会干事”的“能家”,能从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传 播渠道的特殊性以及现实生活出发,将理论进行 通俗但不庸俗、深刻但不费解、方法灵活多样的话 语表达和内容呈现,引领大众洞察世事时隋,实现 有感召力和实效的传播。 (2)大众互帮互教队伍建设。在推进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应明确人民群 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接受者,同时,他 们也是潜在的传播者,在实际生活中,他们都在自 觉或不自觉地传播和践行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因此,在宣传普及过程中,我们要发挥群体教 育的优势,开展民众互帮互教,积极引导区域相 近、职业相同、兴趣相投的民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 的理解和认识_1],在生活工作中实现互相教育、互 相学习、共同进步。 3.信息内容建设 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我们必须 向艾思奇同志创作的《大众哲学》学习,努力做到 深入的研究和浅出的表述。 42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 (1)做好深入的研究,加强科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 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 人本身。-E23在当代中国,“人本身”这个根本就是 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 为出发点和归宿,揭示当代客观真理和客观发展 规律,以形成科学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成果。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解答人民群众的问 题,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才是人民 大众所需要的理论,才是深刻而彻底的理论。 (2)做好浅出的表述,实现理论体系向实践 体系转换。这就要以普及为目标,把系统科学的 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 来,实现理论的朴素化、简洁化、具体化。①变“官 方理论”为“大众话语”。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洋 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 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E33深刻 的内容要让大众广泛地接受,就要运用符合大众 思维,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述。 用感性的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形态,运用中国 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语言转换为通 俗语言,使理论由抽象走向具体,便于大众理解与 运用。②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老百姓 最看重实际。空洞的理论、虚假的说教是没有用 的。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 纲领。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 要紧紧抓住推动理论体系的实践转化这一根本环 节,尤其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大众切身 利益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 才能彻底,才能说服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掌握。③ 变“理论体系”为“制度规约”。在社会主义社会 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和主流价值 观可以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或制度的灵魂。当 制度运行时,它便在不同的范围、程度和层次上成 为大众共同的行为或信念,而后又演变为大众的 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大众的 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养成制 度化的行为习惯。 4.传播媒介(渠道)构建 在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 要高度关注并认真研究各媒介的发展态势和创新 形式,通过加强与提升视觉传播渠道的主流建构、 网络传播渠道的主流建构和环境传播渠道的主流 建构,实现有吸引力的传播,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 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 (1)传播载体构建。载体创新要始终坚持针 对性、价值性和便捷性原则,根据“通俗易懂”和 “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把传统媒体和新 媒体结合起来,积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融人各种信息服务、文化产品和人们喜闻乐见的 精神文化活动中,融人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 活中,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宣传普及传播体 系。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必须加强主流媒 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 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 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 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 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_4]。 (2)传播语言构建。语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载体,我们要以适合大众的 新话语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 构建符合大众的适合性语言。向领袖人物学习, 把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 从抽象向具体转化。如毛泽东说的“纸老虎”“放 下包袱”和陈云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等贴近生活 而又浅人深出的话语方式;二要构建贴近大众的 亲近性文本,不但说出听众可理解和信赖的语言, 而且让大众听懂和信服,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 辑的统一。 (3)传播方式方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必须在宣传教育形式上不断创新,做到 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把理论宣传融人生活、艺术、 科技、信息等之中,从单一灌输转向多元渗透,以 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坚持“三贴近”原则,通过 “面对面”平等式、“菜单”点题选讲式等宣讲方式, 从问题人手,正视矛盾,从形势人手,拓展内容,从 实际人手,贴近生活,从历史人手,以史鉴今,让党 的创新理论贴近群众、融人群众、感染群众,努力 做到宣讲内容不枯燥、宣讲形式不呆板、与群众沟 通无障碍,在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之间架起一条 “绿色通道”。如活动渗透法,科技融人法,文化渗 透法,典型示范法,共建带创法,网络互动法,等 等。 5.受众主体建设 满足大众诉求,解决现实问题是推进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取向。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大众”,是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从 解决干部群众对理论的需求问题人手,不断激发 第1期 张盛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探究 43 群众的内在需求、挖掘潜在需求、解决热点需求, 以平等交流的意识与受众构筑“共生效应”,通过 对受众需求驱动、情感调动和角色互动的针对性 满足,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通过“最近发展区”, 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地开展有效传播,特别要注意 强化大众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提高其自主选择 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和 观念中选择和接受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够促进国 家、民族发展的理论,以此来占领和覆盖理论传播 主阵地,从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 空间。 6.有效机制构建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 工作,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和管理机制, 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 (1)建立宣传责任保障机制。落实领导责任 制,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对制度执行情况和实际运 行效果的督促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制 度,是确保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 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本着“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针原 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率作用,发挥工 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各 级各类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 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齐心协力,资源 共享,互相监督,共同推进,形成各方配合、整体联 动的理论宣传普及大格局。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理论大众化工作 中,我们把理论学习课题与工作难题统一起来,通 过开展经常性的专题调查和典型性的专项调查, 准确把握受众思想动态,形成信息反馈的良好机 制,有效推动理论大众化工作。 (3)建立监督测评管理机制。把广大民众对 理论“清楚不清楚(认知率)、喜欢不喜欢(认同 度)、管用不管用(践行率)”,作为衡量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建立一个 科学的监督测评机制,能有效掌握宣传普及工作 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方法,纠正 不足,同时也能从制度上解决学与不学、落实与不 落实,好与差一个样的问题。 总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 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我们必须加强领导,精心安 排,按系统、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努力 实现“机制保障——教育引导——媒介传导—— 多元渗透——实践养成”的良性循环系统,有效地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王河山.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 唯实,2011(1):32—36.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EM]//毛泽东选 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时的讲话IN].人民日报,2008— 6—2】(04). 【责任编辑张耀华】 

更多推荐

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