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奇瑞瑞虎6图片及报价)
入世与重庆汽车工业
杜荣
一、 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的现实环境
1、国际汽车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
汽车工业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代表性产业,也是典型的成熟产业和垄断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大。发达国家都先后把汽
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国际汽车生产规模。
1998年,全世界共生产各类汽车5256.2万辆,其中,美国1200万辆,日本1010万辆,欧盟(10个主要汽车生产国)
1653万辆,加拿大260万辆,韩国200万辆,中国163万辆,巴西160万辆,巴西150万辆,俄罗斯110万辆。从地区
来看,欧盟(10国)1653万辆,美、加、墨、(3国)1603万辆,亚洲地区(日、韩、中、印)1424万辆。欧、美、亚
三大地区汽车生产成鼎足之势。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通过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不仅增进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
且也带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国际汽车产业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将减慢,发展中国家汽车发展速度将加快。根据有关预测,到2015年全球汽车
产量约达9200万辆,发达国家产量则缩减为52%(98年发达国家汽车产量占76%),发展中国家则上升到48%(98年
占24%)就产量而言,发达国家大约增长1.2倍,发展中国家却增长3.7倍。2015年全球汽车销售,美国仍居首位,其
次为日本,第三为中国, 第四为俄罗斯,第五为巴西。可见,发达国家汽车生产的转移和速度的放慢,给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发展汽车工业的大好良机。
第二、联合与并构向强强结合的方向发展。90年代以来,汽车业内的兼并与联合呈加快发展的趋势。德国戴姆勒与美
国克莱斯勒合并,总资本达到160亿马克,成为汽车工业史上强强联合的典范。大众出资7.67亿美元收购了劳斯莱斯汽
车公司;雷诺出资54亿美元收购日产公司;福特以64.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部;通用以6亿美元收购瑞典坤宝汽车
公司50%的股份。
第三、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热潮。菲亚特公司在南美推出的“帕廖”牌大众化小汽车,其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多达二十
余项新技术,其中包括四项专利,产品的独创性使“帕廖”牌小汽车在南美地区引起了轰动效应,成为全球最畅销产品。
90年代中期以来,北美、西欧、日本等国的众车商在观念更新上出现了更大突破,纷纷摒弃主要面向高薪阶层开发新品
的政策,转变为主要面向低薪阶层、开发以大众化为特色的新产品。如素以生产豪华型轿车著称的德国奔驰,从1996
起一反常态,大幅增加贫民车、小型车的投资,把第三世界的中低收入者也纳入了其服务的对象的范围之内。
第四、未来汽车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根据美国杜邦公司对美国汽车行业工程师所作的最新调查,当前汽车工业面临
的挑战,按顺序排列是:降低成本、技术革新、节油、提高安全性和减少排污。其中,技术的重要性比往年增加了许多。
杜邦公司的调查还显示,一半以上的工程师估计,42伏电压汽车将在今后三至五年内进入美洲市场,三至八年内四分之
一的美国汽车将安装无线通信设备。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42伏汽车可以节省10%的汽油消耗,这种车
两年以后将投放市场,到2010年,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生产的汽车中,将有15—35%的车使用这种系统。用于汽车的
无线通信设备,包括传输信息、娱乐、上网、定位、应急、救助等服务,也被认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据美国国际数
据公司调研,这个市场将从1998年的10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420亿美元。福特公司宣布,到2002年,它生产的汽
1
车中将有100多万辆安装这种设备,2003年底增加到300万辆,到2004年底将基本上全部安装。
2、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以来,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均
有了明显的变化,汽车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1999年,我国汽车产量183万辆,其中,轿车56.5万辆,占全国产量的
31%,货车75.6万辆,占41%,客车50.9万辆,占28%。我国汽车产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已居第十位。
我国汽车业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第一、汽车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开始从公车消费为主向私车消费为主转变。199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557万辆,其中
私人拥有81.6万辆,占14.8%;1998年,私人汽车保有量上升到424万辆,占当年全国总保有量(1320万辆)的32%。
第二、技术水平在上升,国产化率提高,但与世界技术强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从80年代开始,中国从国外引进
了大量的制造技术、工艺技术、产品开发技术、零部件技术,汽车生产的国产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1991年, 桑塔纳、
奥迪、切诺基、夏利、标志的国产化率分别为70.37%、21.19%、44.79%、45.70%、29.80%,1996年以上五种汽车的国
产化率已分别上升到90.45%、82%、82.30%、93.29%、84%,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主力产品目前大部分属于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的成熟技术,少数属于80年代后期水平。整车制造技术水平比美、日等落后10——15年,如果从开
发、设计、基础理论、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比较,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则要落后20年左右。与整车相比,零部件生
产技术差距则更大。这说明,中国的汽车开发研究水平还很低,自主开发能力还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国际竞争中
还处于弱势。
第三、市场需求上升快,市场潜力巨大,但有效需求相对不足。199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557万辆,98年已升到1300
万辆,平均1辆/百人,而世界汽车平均普及率为8.5辆/百人,相差8.5倍。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其市场容量就要增加到1亿辆。可见,中国汽车市场潜力之大,就像是一片刚刚开发的新大陆。而中国目前人均GDP
仅800多美元,工薪阶层的年收入尚不能购买小轿车,如果一旦工薪阶层年收入达到购买小轿车的水平,其市场需求量
将会成倍乃至数倍增长。
第四,汽车工业受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汽车行业制定了中长期发
展规划,这些政策明确无误的表明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决心发展和保护汽车工业的政策,同时通过对生产“汽车、摩
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的规定,确定了中国汽车的发展方向
应是“本国汽车工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后,世界汽车业各大跨国公司纷纷造访中国,寻求进入中国的市场机
会,同时汽车业吸引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也有了跨跃似的增长。
二、重庆汽车工业的现状
重庆汽车工业包括汽车和摩托车辆大行业,它是在“军转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之近年来民营经济和国外跨国
公司的大量介入,重庆汽车工业已成为重庆工业中最重要的部分。
2
1、重庆汽车在全国的位置。重庆汽车工业包括:汽车、摩托车的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等。汽车是重庆的支柱产业,
在重庆工业产值中排名第一,99年工业总产值339亿元,占全市的40%。在全国几大汽车生产基地中,重庆汽车工业的
产值、产量、利税、利润等近几年一直排在三、四名。重庆现有目录内汽车生产企业21家,产量主要集中在庆铃、长
安、川汽。摩托车目录内企业9家,产量主要集中在嘉陵、建设、宗申、力帆。重庆汽车工业最大的特色是品种齐全,
重、轻、微、轿、摩都有,具有大基地格局。如果能抓住入世的机遇,扩大对外合资合作,持续努力几年,重庆汽车工
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完全可能的。
重庆市汽车工业1995—1999年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0 232 252 238 339
占全市比重 % 32.98 38.54 34.8 31.7 40.8
2 销售收入 亿元 200 207 236 216 280
3 利税 亿元 30 14.38 25.6 162 24.7
4 汽车产量 万辆 11.47 12.37 16.1 15.4 21.66
5 摩托丰产量 万辆 215 178 179 127 175
2、重庆汽车工业走的是引进、合资、合作的道路。无论是汽车还是摩托车,都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与外商合
资合作发展起来的。重型车引进法国贝利埃和奥地利斯泰尔的技术;轻型车引进日本五十铃技术;微型车是引进日本铃
木技术;摩托车引进日本本田、雅马哈和铃木技术。整车及发动机合资企业6家,总投资5.80亿元,外方投资2.66亿
元。
3、重庆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种类,重型车、轻型车、微型车、客车、摩托车品种少, 系列
化程度低,适应市场的能力差,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规模,生产企业规模太小,盈利水平低,投资能力较差,没
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开发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品牌,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入世前在国内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这是我市汽车摩托车行业引进技术最少,起步最晚的环节,与国际水平相比,
差距最大。;价格,我市汽车和摩托车,在价格水平上,低于或相当于国际水平,入世后具有一定优势。
4、比较优势。汽车行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在国内汽车市场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与国际国内市场相比,重庆汽
车和摩托车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1)价格优势。重型汽车比国际同吨位的车价低20一30%,轻型车与国际价格相
当,微型车与国际同类车价接近,微型轿车比国际同类车价格低10—20%,客车与国际相同功能的客车比价格要低50%
———200%。目前长安奥拓售价5万元左右、长安羚羊售价8万元左右,在轻型、经济型轿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
优势;红岩载重汽车、五十铃载货汽车、跨越农用车、公交客车在市场上也有比较价格优势。(2)技术优势。重庆载重、
载货汽车的技术本身比较成熟,整车性能良好,尤其适宜山城重庆崎岖不平的路面,载重能力特别强。重庆客车的技术
创新能力在国内公交客车同行中得到了认同。尤其是长安拥有的国家级“汽车技术开发中心”,集新品开发、产品改造、
3
科研试制为一体,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基础和能力。(3)市场优势。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载
重、载货汽车、经济型、微型车的需求量将增大。1999年长安微车强势销售15.8万辆,列全国第三,市场前景良好。
(4)规模优势。庆铃、长安、川汽,都是重庆市的50强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比较规模优势。长安微车是现今国家
重点扶持的五家上15万辆经济规模的企业,发展空间很大。(5)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中央直辖对国外跨国公司产
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伏特公司入住长安,BS公司入住宗申,将会对重庆汽车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5、比较劣势。(1)自主开发能力弱,开发研究机构规模小 ,一些机构还在筹建之中。(2)规模小,特别是轿车和
轻型车。(3)零部件生产投入少,水平低,呈“小、散、低”的原始状态。汽摩零部件生产企业800余家,98年产值52
亿元,99年98亿元,无一家具备强大竞争实力 。(4)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目前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是降价,经
济效益差,营销网络还处在由卖方市场型向买方市场型转变的过程中。(5)国际营销网络刚刚起步,99年出口产值占总
产值不到百分之一。川汽重型车累计出口830辆、长安微型车累计出口3585辆,摩托车出口市场还处在一片混乱之中。
三、入世对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的影响
1、中国入世协议关于汽车市场准入的有关承诺
中国汽车工业是受保护程度最高的工业部门,目前汽车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约为55%,其中整车关税率为80—
100%,零部件进口关税税率为20~30%,中美入世协议中,关于汽车进口关税税率的协议规定:到2005年,汽车整车
进口平均关税降至25%,零部件进口关税降至10%,汽车进口配额在60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15%,直至全部取消。
届时,关税和配额的保护作用将大大减弱乃至完全取消。
2、对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的冲击
入世对重庆汽车工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关税减让产生的价格冲击。入世以后,随着关税的逐步转让,进口车价格必然呈下降趋势,对重庆汽车行业特
别是目前有价格优势的微型车和轻型车形成压力。同时,进口数量限制等非关税措施将逐步减少,国外价廉物美的汽车
将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挤占重庆汽车的市场
(2)资本、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冲击。入世后,我国将废止“汽车发动机生产,外资不能超过50%”的规定,外资在该
行业的大量涌入,势必产生直接的冲击,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中国汽车行业全年的投入仅20亿美元,而通用公司
一家的年投入就超过59亿美元。在发达国家,50%以上的销售是通过消费信贷实现的,而我国的消费信贷才刚起步,汽
车消费信贷业务将面临挑战。
(3) 部件生产的冲击。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能力强,生产效率规模大,成本低,而我市零部件生产表
现为“小、散、低”,处于明显劣势。入世后,外商在华设立零部件独资企业或控股企业,将对重庆现
有零部件企业构成很大的冲击。
3、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的机遇
4
(1)进出口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出口市场。零部件进口税率的下降,将会降低汽车生产的成本,
使汽车销售具有价格优势,扩大了出口空间,有利于增加出口。
(2) 价格降低将会使国内庞大的市场潜力发挥出来,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吸引外资和先进技
术的进入,市场的开放,进口限制的减少,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合资企业的外方不得不
拿出具有竞争力的“适宜型产品”和“创新级产品”,从而提高汽车行业的技术档次。
(3)微型车、重型车、摩托车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以目前汽车价格的情况。微型车价格比国际市场稍低,重型
车比国际市场低50%,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摩托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也很突出。
四、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1、找准切入点,确立市场开发重点
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商用车和经济型轿车为龙头,带动零部件和相关产业发展;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重
庆汽车产业集团化进程;扩大国际合作,实行产学研联合,加快整车和零部件开发体系建设;加强采购和销售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重庆汽车工业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在国内处第三位。
开发重点。商用车上品种,经济型轿车上规模,摩托车上档次,零部件育“小巨人”,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与国
际大企业合作加快商用车、经济型轿车、摩托车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
商用车 以庆铃为龙头,日本五十铃技术为依托,联合川汽、重客等企业,发展低、中、高档兼有的重型、轻型、微
型载货车和乘用车。
重型车 支持庆铃与五十铃联合开发高档次重型车并以此为平台联合川汽、重客等开发系列改装车及变型车。
轻型车 —是努力拓宽现有产品平台,提高国产化率,形成轻型车、越野车、多功能车多品种,高中低档产品组合,
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增大开发投入,扩大国际合作。通过联合开发,保持行业排头兵地位。
微型车 加快产品改进、换代步伐,加快G系列发动机的开发和生产线改造,保证微车和新型轿车的发展需求。
大客车 支持重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走合资合作的路子,发展低污染、低地板城市客车,占领国内城市客车市场。
经济型轿车 以长安15万辆轿车项目为基础,以适应市场竞争为目标,加快节能、环保、经济型轿车开发。在加强
同日本铃木公司合作的同时,全面提升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层次与产品档次。
摩托车 加大嘉陵与本田、建设与雅马哈、民营企业与欧洲公司的合作力度,加快开发能力建设,形成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产品。重点开发水冷、油冷、单缸多气门、多缸多气门、电喷、双燃料发动机及中大排量摩托车,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到国外建厂。
零部件 扩大国际合作,面向全国全行业配套,以商用车和经济型轿车的配套为重点。把庆铃车桥、座掎、模具、锻
造、铸造,青山变速器,綦江齿轮箱,建设车用空调压缩机,红宇斜动器,依之密活塞,长江轴承,三铃离合器,渝强
注塑等一批基础较好的零部件做大。
到2005年,形成6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产量50万辆,摩托车产量300万辆,销售收入650亿元,利税65亿元。
5
2、政府加强领导,给以政策支持
加强领导。组建专门工作班子,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建专门班子开展持久、深入、系统的工作。
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建立重庆汽车产业网络化销售中心,建立中介组织和专家咨询服务机
构,加强软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
加大政府扶持政策。一是向中央争取的政策,如:产业政策,债转股,财政技改项目,上市指标等;二是地方政府的
扶持政策,如:引进培养技术商贸人才,建立支柱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市政府担保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在产业政
策上给以倾斜支持等。
3、兼并联合,走集约经营之路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汽车工业的大联合、大兼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一般认为,
轿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为25—30万辆,轻型载货车企业为10—12万辆,中型载货车企业为6—8万辆,世界十大轿车公
司产量均在100万辆以上。1997年世界上最大的21家汽车生产厂的总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2%。这说明世界汽车巨头的
生产规模已相当大。所以,重庆汽车工业只有扩大规模,通过兼并联合,走集约经营之路。首先,通过横向联合,走内
涵式途径扩大重庆汽车的生产、营销规模,发挥重庆汽车工业的整体优势。这就需要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界限,组建
“西部汽车集团公司”。其次,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上规模,不必一次到位,而是要结合市场的容量和投人条件,一次
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
重庆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要以绩优汽车企业为龙头,积极创建“西部汽车城”。“西部汽车城”的创建,要注意完善其
整体功能,将汽车的开发、生产、营销、融资、商务、外贸、会展等功能集于一体,以“组合拳”取胜。“西部汽车城”
是打造重庆汽车巨舰的良港,在其规划、选址过程串.尤其要考虑陆、江、海联运的便捷、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和龙头
厂商的处所。
4、积极创新,抢占市场
创新的重点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着重 在经营战略、营销策略、营销管理等方面要不断创新,让创新
精神深入人心,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化成企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抓产品品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促进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大力推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信贷、融资公司的服务也是抢夺顾客和市场的法宝,推行国
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据报道,福特汽车在加拿大做成了世界第一笔汽车网上直销的生意。上海汽
车公司的目标也转向国际市场,1998年已与外经贸部中国商务中心联网。重庆汽车在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的网上交易
即电子商务方面应积极行动,开辟“无界限的市场”。
6
技术创新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加快完善“汽车技术开发中心”.主动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建构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缩短开发周期,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我市汽车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尤其要注意环保、节能、新能源、经济型微车、载重车、农用车和公交客车的开发,
抢滩高新技术的应用,以超常规发展的思路构建重庆未来的汽车产业。可以考虑联合全国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寻求天然
气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环保、经济型汽车的发展途径,发挥后发优势,抢占21世纪国际汽车业中
的技术制高点。
5、培养市民消费理念,培育汽车消费市场
培育用国产车的爱国观念。很多国人以坐进口洋车为荣耀,政府官员、私人老板、企业领导竞相攀比,并以坐洋车为
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这一方面,韩国人的例子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韩国人不仅为自己汽车工业的腾飞而骄傲,也为自
己乘坐本国国产汽车而骄傲。在韩国首都汉城,极少有外国汽车的影子,这与北京可作有趣的对比。一位“不慎”购买外
国轿车的韩国人不断向人报怨他的车太显眼,连警察也三天两头地找麻烦。这使他大丢面子,最终卖掉了洋车,换上了
国产车,才一路平安。
中国需要民族产业,重庆发展的是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首先要占领的是国内广阔的汽车市场。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中,
观念不更新,民族汽车工业难以发展。我们不仅要有民族的汽车工业,还要有民族的消费观念,爱国爱市的消费意识,
满腔热忱的民族情结。这是支持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7
更多推荐
重庆力帆集团现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