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裸车20万左右的车排行榜)

捶丸”————中国高尔夫球

【内容摘要】:早在1000多年以前的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类似高尔夫球的一种游戏,

叫做捶丸。它在宋元时期十分兴盛,上至帝王大臣,下至三教九流都乐此不疲。元人写的

《丸经》一书中就详细的记载了捶丸活动的场地,器具,竞赛规则以及各种不同的击法和

战术等。在各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今天高尔夫球的影子。而且,由于其运动本身特殊性,

可以达到和血气,养身心,涤烦襟和练将兵的目的。也是招贤纳士,择师选友的最好地方。

【关键词】:捶丸 高尔夫球 《丸经》

【正文】:

阳光、绿草、湖水……没有哪一种运动像高尔夫这样优雅的与大自然如此亲近,这样为

世人青睐。在西方的体育史学界,有人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还有人认为它起源于

荷兰,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就已经有了类似高尔夫球的游戏——“捶丸”。

一. 捶丸的历史发展

“捶丸”的出现与盛行于唐代的球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唐代的打球除了持球杆骑在马

上打得马球外,还有一种拿球杆徒步打的游戏“步打球”,它类似今天的曲棍球。“步打球”

到了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捶丸”出现了,北宋时又称“步击”。宋元时捶丸活动极其

流行,元代署名为宁志斋老人写的《丸经》一书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

当时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运动。北宋官吏滕甫,幼时“爱击角球”,他的舅父是北宋有名

的文人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不易击碎。这是当

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元代的捶丸活动已经十分成熟。《丸经》中对于捶丸的历史、

场地、器械、技术及比赛规则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宋、金、元时捶丸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

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最完整、最形象地反映当时捶丸活动情

形的是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元代捶丸图。图中,于云气和树石之间

的平地上,二男子着朱色长袍,右手各握一短柄球杖。左一人正面俯身作击球姿势,右一

人侧蹲注视前方地上的球穴,稍远处有二侍从各持一棒,棒端为圆球体,居中者伸手向左

侧击球人指点球穴位置。它是元代捶丸活动的真实反映。明代的捶丸已不如前代那样普及。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有一部分描绘的是捶丸图。图中皇帝亲自持

棒参加活动。此时的捶丸是一项高雅的体育娱乐活动。到了清代,由于满洲贵族的厌弃,

捶丸逐渐衰落,所见只是盛行与妇女儿童间的简单的捶丸活动了。

二. 捶丸的特点及其与高尔夫的相似

1. 场地的布置:除了利用天然山坡打球,同样的,即使在平坦的草地上,捶丸的场地

也人为地设些高低不平的障碍。《丸经》第四因地章说,捶丸的场地,必须有高低,由凸凹,

有阻有妨、有里有外。各种地形齐全才有意义,才可以看出打球人的真本事。这与今天的

高尔夫球很相似。

2. 器材:《朴通事谚解》中有“将我那提揽和皮袋来,拿出球棒来。”所谓“提揽”,即

“如筐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元代,去“捶丸”时,所需的各式球棒等器材,装入其

中,提携或背着到“捶丸”场地。今天高尔夫球比赛时,赛手自己或由专人提着或背着一

个长长的装满各式球杆的皮袋。可见二者是十分相似的。“捶丸”时所用的“球棒”和“球,

也与今天的高尔夫球相差无几。据《丸经》,球是用 木和廮木即树上生长的瘤的部分制成,

质坚硬,久用不坏。《朴通事谚解》中言,球也有玛瑙的,大小如鸡卵。球棒木质,由寒时

树木裹于牛筋制成。《朴通事谚解》中言,球棒为“有柄木杓”形象,“棒形如匙,大如掌”。

《金史》卷三十五:“鞠杖,杖长树尺,其端如偃月”。可见“捶丸”球棒其长其形,与长

更多推荐

活动,打球,球棒,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