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雷克萨斯轿车es300)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分类:
1. 慢充。慢充又被称为常规充电、车载充电,是采用随车携带的携式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可使用家用电源和充电桩。这种慢充的充电电流较小,一般是在6A~32A左右,电流可
直接进行两相交流或三相交流电。而根据电流的大小,电池的体积,一辆新能源汽车充
满电需要5~8小时
2. 快充。快充也被称为地面充电,是通过非车载充电器采用高强电流给电池直接充电,电
池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到80%左右的电量,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应急性充电。这种充电模
式的电压,一般在150~400之间,功率大。
3. 换电。换电就是给车辆充电之外,直接给电池换电。在动力电池即将耗完电时,用充满
电的电池组度更换电量低的电池组,更换下来电池被送到电站内进行慢充补电。
4. 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是指电动车不在电线或电缆的状态下充电,直接连接地面无线充电
源板,自动进入电网,进行充电。使用起来方便,安全,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容量。但
是,现在无线充电的技术还并不是十分完善,无法被大批量广泛应用。
5. 移动充电。对于汽车续航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巡航时开启移动充电。这样的充电方
式,电力汽车不需要去找充电站充电,也不需要花费时间修建充电桩。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原理结构:
我们知道电动汽车由车载动力电池提供能量,并由电机提供动力来实现行驶。电动汽车行驶
消耗的是电池的能量,电池电量消耗后需要补充电量, 通过把电网或者其他储能设备中的
电能转移到车辆的电池的过程就是充电。电网或者储能设备中的电能,需要经过充电设备的
转化,以匹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特性才能完成充电。充电设备的转化过程还需要和电
动汽车上动力电池的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协商,以适当的电压和
电流来完成充电,并且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会随着充电进程而减小,初期可以大电流充
得快一些,后期小电流充得慢一些。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特色:
1、动力电池特性
不同种类动力电池具有不同的充电特性 , 最佳充电率在 0.2~2.0 C之间变化。电池系统额
定电压相同的情况下 , 最高充电电压由于电池种类、结构型式上的区别也体现出一定的差
别。对于不同种类的电池 , 充电方法及充电控制策略也不同 ,应根据其电池特性不同采用不
同的充电方法。
2、充电时间
不同运行模式的电动汽车对充电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 而充电时间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充
电方式来满足。在电动汽车对充电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 可在停运时间利用电力低谷进
行常规充电 , 延长车辆的续驶里程; 在充电时间较为紧迫的情况下 , 需要采用快速充电或
电池组快速更换及时实现电能补充。
3、充电场所及其他环境条件
动力电池充放电工作效率受充电场所及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 , 尤其是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在常温下 , 电池充电接受能力较强 , 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 , 其充电接受能力逐渐降低。因
此 , 随环境温度降低 , 充电站功率需求将增加。因而 , 建设充电站时应尽可能保证其环境
不受人为温度条件的影响。
未来发展:
(一)未来一段时间内,交流充电仍是我国主要补能技术,有序充电占比将逐步提高。
交流充电也称“慢充”,通常为小电流充电,功率一般为7kW,由于充电功率较低,充电速度
慢,充电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8-15小时,主要面向乘用车,应用场景为居民小区停
车场或公共停车场、大型购物中心。交流充电技术成熟,充电桩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成
本低,不含线路改造和扩容时每个交流充电桩的安装成本仅需800-1200元。
(二)直流充电或将两极分化:公共领域-大功率充电,私人领域-直流小功率慢充。
直流充电又称“快充”,充电电流大、充电快,功率通常在60kW以上,满电状态仅需要20-
150分钟,适合对充电时长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车等运营车充电站,
以及乘用车公共充电桩。直流充电桩需要大体积变压器和交直流转换模块,因此造价远超交
流桩。通常直流充电桩制造安装成本约0.8元/W,60kW直流桩总价约5万元(不含土建、扩
容)。
(三)换电技术是电动汽车电能补给的重要补充,未来有望趋于标准化、共享化发展
从电能补给的发展趋势来看,充电仍是电动汽车补能的主流方式。但是,换电作为电动汽车
电能补给的路线之一,具备其特殊的优势。
首先,国家鼓励多元化的补能方式,政府主管部门将长期推动充、换电产业发展。2020年
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等主管部门相继发布政策文件,重点推动主要应用领域
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提升换电模式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
第二,由于充电补能方式的发展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土地资源的紧缺,集中充电对
电网的冲击,未来大功率充电电价的上涨,这些问题的存在或有助于换电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换电模式具有统一管理动力电池的优势,能使所用电池处于最佳运行工况,从而减少
电池数量投入,延长服役时间,增厚资产回报。
与此同时,换电产业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明显。首先,换电标准和电池标准的不统一。目前底
盘换电、分箱换电、侧方换电等换电方式造成电池规格型号及参数各异,车企之间难以实现
电池及换电设备的共享。第二,高昂的建设运营投入。单个换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
左右,并且电池重资产运营压力非常大。
(四)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或将于2025年前后开始小规模商业化运营。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涉及到地面端设备、车载端设备、地面端与车载端之间的通信,以及
无线充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和电网之间的交互。目前,我国已率先完成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编
制工作,从系统设计、设备拓扑、通信协议、工作频率、电磁环境等方面,对电动汽车无线
充电系统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
更多推荐
充电,电池,电动汽车,技术,需要,时间,动力电池,无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