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丰田v6新款图片及报价)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古代雅典的官职津贴来自于城邦的库藏,但很多情况下,雅典的库藏不足以支付这种津贴。于是政治领袖们为了保证津贴,常常凭借民众法庭之力没收私财以充公,故没收富室财产的法案时有提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雅典( )

A.法律服从全体民众意愿 B.经济基础难以支撑民主政体

C.公民的参政热情并不高 D.直接民主存在非理性的漏洞

2. 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不同种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3.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A.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此后,他把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带到英国,但是,他将封臣们的封地分散到全国各地,还强迫所有封臣向他宣誓效忠。同时,还将未分封的荒山、森林等都归王室所有。这表明( )

A.英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B.国王强化了自身的权力

C.封建社会秩序需要调整 D.英国模仿了法国的制度

5. 卢梭认为,“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且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据此可知,卢梭主张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天赋人权 D.主权在民

6. 下图描绘了欧洲航海家到达美洲大陆时,宣称将“福音”带到美洲,并通过新旧世界对比的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作品旨在

A.掩盖自由资本主义的罪恶

B.推动新教在美洲大陆传播

C.宣扬欧洲殖民扩张正当性 D.说明工业文明传播到美洲

7. 意大利哲学家米兰多拉指出:“这是人类最高级且最不可思议的幸福!他可以拥有他所选择的一切,成为任何他想成为的人。”由此判断米兰多拉推崇的是

A.人文主义 B.城邦自治 C.因信称义 D.君主专制

8.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9. 1861年林肯在首次就职演说里提到“我无意直接或间接干扰奴州的奴隶制度”,而在1863年发表的《解放黑奴宣言》中,却要坚决废除奴隶制。林肯态度的转变体现了

A.南北矛盾冲突的逐步升级 B.林肯欲消除种族主义观念

C.奴隶制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 D.棉花产业发展影响奴隶境况

10.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上述言论反映马克思的观点是( )

①肯定了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②认为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

巨大灾难

③认为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 ④肯定殖民掠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纺纱工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工 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了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据此可知

A.工业革命的发生局限于纺织行业 B.工业革命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

C.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 D.工业革命发明创造只属于英国

12.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13.

美国制宪会议就众议院议员席位分配问题曾出现三个建设方案:方案一,(马里兰州)将奴隶也算入州人口数;方案二(密歇根州)只将自由人算入州人口基数;最终方案,奴隶按五分之三的比例加入州人口基数。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了

A.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策略

B.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C.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D.奴隶是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14.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中指出: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这一历史现象发生时,美国

A.出现了操控行业的垄断组织

B.垄断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摧垮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

D.轻工业仍占工业生产主导

15.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对英国十分倾慕。最令伏尔泰称羡的是它的宗教自由、它对不同看法和科学探索的宽容、它相对而言的出版自由和它给予像他这样的文人的高度尊敬。伏尔泰不仅激烈抨击天主教教会,而且还激烈抨击整个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他坚决认为,除了理性之外,任何超自然天启都不称心,都没有必要。他不在乎政府的权力有多大,但他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理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孟德斯鸠于1748年发表《论法的精神》,他首先从理性的观点解释了法的概念,提出人的法就是人的理性,而理性就是奠基在人的权利之上的合理的理论。在书中他提出了政体分类的学说。认为专制政体是根本违反人性的,应予摒弃。共和政体虽然建立了平等关系,但是君主政体比它更具优点。君主应该温和、明智,法律要轻刑宽和。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为更好地实现君主政体提出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二人思想的共同意义。

17. 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茶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

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

——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于世界前列。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

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

——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评述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更多推荐

英国,经济,全球化,茶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