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途岳2022款最新图片报价低配)
打车软件
一 快的打车
1 基本简介
「快的打车」是一款立足于LBS(地理位置)的O2O(线上到线下)打车应用,主要面向日常乘客打车和出租车司机。第一版APP于2012年6月15日正式推出,短短8个月时间注册用户就已超过10万人,一举成为使用人数最多的打车软件。
「快的打车」由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推出,将传统出租车与乘客间的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联系。乘客可以轻松发单,随时随地打车;司机可以降低空驶率,轻轻松松多赚钱。
软件目前已有iOS版和Android版两个版本,适用于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手机。不仅比传统电话叫车、街边打车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还开发出语音对讲发单、电招模式、高峰期加小费、智能算法推送等诸多创新功能。
简洁清新的操作页面,像微信一样方便使用。GPS自动定位,智能推荐目的地,两步轻松打车。司机语音对讲系统不止方便了乘客,也大大降低了司机的空跑率。为驾、乘双方提供便利的「快的打车」,已成为目前市场上用户量及综合口碑最高的专业打车软件。
2 核心优势
操作更简单,男女老少都会用
简洁清爽的操作界面,完全不受广告侵扰。操作功能一目了然,打车信息发布推送一气呵成,像微信一样简单容易。[1]
用时更节省,降低空跑率
35万司机用户,覆盖全国45个城市,60秒应答率80%以上。发布打车需求后,司机一秒接收,乘客最短时间打到车,司机不再满街空跑。
出行更方便,语音快速发单
GPS自动定位,智能推荐目的地,拒绝繁琐输入。同时支持语音发单,只需说出要去的地方,软件就会识别要去的位置,定位目前位置,并显示附近出租车信息,随时随地轻松打车。
沟通更顺畅,司机乘客轻松对接
语音、图片、文字三重交流,双方实时顺畅沟通,还能查看司机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乘客不再被拒载,司机收入更直观。
叫车更放心,诚信记录一目了然
乘车之后双方互评,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打车出行更放心
3 发展历程
2012年5月,成立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8月,快的打车在杭州上线;
2013年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
2013年6月,快的打车开通全国30个城市;
2013年7月,快的打车与去哪儿、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支付宝形成战略合作伙伴,为其打车功能提供服务支持;
2013年8月,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可以通过支付宝在线支付全部打车费用的打车APP;
2013年8月底,快的打车在北京召开快的打车2.0版本发布会,首创起点精准定位、即时追踪距离、智能推送机制、用户积分等级和VIP功能;
2013年8月,快的打车用户下载量超过一千万,司机数量超过20万;
2013年9月,快的打车进军香港,成为国内首家进入香港市场的打车APP;
2013年10月,易观国际发布数据显示,快的打车占全国打车APP行业整体市场份额的41.8%,位列行业第一;
2013年11月,快的打车城市数量达到35个,用户量突破2千万,司机数量达到35万,居行业榜首。
2013年11月,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大黄蜂打车,收购完成后,快的打车在上海、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超过80%,全国市场份额超过50%。宣布收购的同时,作为投资方的阿里巴巴宣布,将连同其它财务投资人一起注资近亿美元支持快的打车的发展;
2013年11月底,快的打车与支付宝联合推广线下出租车市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市内支持支付宝付车费的出租车已超过2万辆;
2013年12月18日,快的打车旗下大黄蜂宣布推出商务车服务;
2013年12月,快的打车城市覆盖数量超过40个,稳居行业第一。
针对“快的打车补贴活动即将结束”的传闻,快的打车2014年1月10日则发声明辟谣,目前并无结束活动的打算,补贴政策本月仍将继续。快的打车同时宣布,活动期间全国日均订单量已达128万,单日最高订单量突破162万,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2]
2014年2月17日下午,支付宝和快的打车宣布,从18日起升级补贴方案: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扫码支付的乘客每单返现11元;司机用APP收款,北京、杭州、合肥三地首单奖励50元。快的方面同时表示,其打车奖励金额永远会比同行高出一元钱。[3]
4 公司荣誉
2013年10月,获艾瑞咨询2013中国O2O最佳互联网营销奖;
2013年10月,获易观国际2013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之星;
2013年11月,入选创业邦2013中国年度创新成长企业100强;
2013年12月,入选DCCI 2013中国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榜。
5 安全防护
快的打车对所有使用软件抢单的司机都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必须提交姓名、电话、出租公司、资格证号和车牌号码,并上传监督证件照片,通过系统审核后才能接单,因此只有正规的出租车司机才能使用。
用户在出行时一旦碰到黄牛车司机,可马上通过「历史」中的「快的小助手」上报给在线客服。客服会立即封禁该司机,彻底清除出行安全隐患。
快的打车COO赵冬曾向媒体表示:“作为打车软件行业的领导者,快的打车对黑车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坚决的,即使真的出现利用正规出租车司机资料证件混进来的黑车,一经确认马上会予以永久封号,这样也能够提高正规出租车司机将自己的信息和证件交给别人注册使用的风险成本,从而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
赵冬同时建议,用户在安装打车软件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知名度高的品牌,服务质量有保障,如果真的遇到黑车,为了自身利益不要上车,尽快通过客服进行投诉,与软件方一同将混入的“李鬼”踢出去。
6 功能更新
预约功能体验改善
实时打车司机接单更迅猛
支持支付宝直接付车费
支付宝与「快的打车」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宝直接支付车费。「快的打车」还将引入支付宝创新支付方案及信用体系等一系列服务,双方共同为乘客与司机提供便捷、互信的使用环境,实现打车便民服务的再升级。
二 嘀嘀打车
1基本概括
App“嘀嘀打车”改变了出租司机的等客方式,它可以让司机师傅用手机等待乘客“送上门来”。这款App的原理非常简单,与电话叫车服务类似。即乘客在手机中点击“我要用车”,并发送一段语音说明具体的位置和要去的地方。用车信息会被传送给离乘客附近的出租车司机中,司机可以在手机中一键抢应,并和乘客联系。
“势如破竹”,嘀嘀打车创始人程维用这四个字形容这半年来的发展。他透露,无论是在主管部门、 出租车公司还是出租车调度中心,都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嘀嘀甚至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另一家为96103)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嘀嘀为96106定制客户端。
“通过与96106的合作,嘀嘀打车的覆盖范围一下从1万多辆出租车,增加到3万多辆。嘀嘀打车的叫车信息可以直接96106的车载终端中显示。”程维介绍说,目前在北京的叫车成功率有近85%,非高峰期达到90%,除了北京,在上海和广州也有近千辆出租车的规模。[2]
2 软件优势
程维认为,“出租车拒载已经成为大城市的普遍现象,嘀嘀打车的最大价值是匹配用户和司机的需求,减少司机的空载提高效率。”
在季师傅看来,造成出租车拒载最重要的原因是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不理解。“出租车每天都有必去的方向。例如我家在亦庄,交班就必须往那个方向走。每个月要开例会,我也必须去五方桥方向。”
“现在乘客一上来,第一句话就是?走吗??我要是说?走?。乘客马上就上车,不再管你要去哪,是不是要交班。”季师傅说,所以很多司机如果需要去指定方向时,宁肯空载,看着乘客在路边招手,也不敢过去问。一旦问了,方向不对,拒绝了乘客,就可能会被投诉拒载。”
他继续说道,“现在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出租车,就这样空载着在路上。乘客和司机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有了,多说两句话问问?您方便去哪?都做不到。”
季师傅强调,出租车司机很多时候并不是挑选路途远的乘客,而是选择合适的方向。“这就要乘客和司机互相理解,好好沟通。如果方向合适,没有司机愿意空载。因此需要类似嘀嘀打车这样的东西,解决需求匹配的问题。”
程维对记者表示,嘀嘀打车广告费是0,没有打过任何广告,所有的司机都是现场推广或口碑传播带来的,目前每个月有数千新增的司机用户。
“我们没有向司机送过一部手机,都是他们主动购买的。买个智能手机装上嘀嘀打车对司机来说是一种投资,也许每天只能多赚几十块钱,但一个月就是上千块。掌握嘀嘀打车这种的叫车工具,以后可能就是生存必备手段。”程维说。
3 发展过程
不过,程维在创业初期确并没有后来那样顺利。
嘀嘀打车是在2012年9月9日上线的,上线第一天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乘客想叫到车非常难。为了能有第一批种子司机,程维不得不带着他的团队去出租车公司一家一家的推广。
“当时去一家出租车公司推广,有100个司机坐在下面听,我跟他们说移动互联网让不少行业提高了效率,赚了钱,你们应该试试这个新产品。当时100个人只有20个人有智能手机,有8个人装了嘀嘀打车客户端。”程维说。
问题很快来了。创业初期,产品不完善,嘀嘀打车后台运行不但比较耗电,而且非常耗流量,再加上司机多数不懂手机,不少司机找上门来理论。
“曾经有一位司机师傅来到我们办公室,手机往沙发一扔,说刚用了几天就用了十几兆流量,你们得赔我钱。”程维哭笑不得的说,“在很多地方推广的时候甚至被司机拨110报案,说嘀嘀打车是专门骗流量的骗子,我们不得不耗费了大量精力与司机沟通。”
时至今日,嘀嘀打车几乎每一位员工都是兼职客服人员,工位上的座机,经常被出租车司机来电“骚扰”,反复询问嘀嘀打车的用法。
为了有更多的用户,程维找到了业内好友美团CEO王兴,希望能在美团员工内部推广。王兴是产品经理出身,说话不拐弯抹角。他用了一下之后的评价是,“这个东西很垃圾,我的生活区总能打到车,没有这个需求。”
为了证明嘀嘀打车的作用,程维离开与王兴会面的酒店之前用嘀嘀打车叫了一辆出租车等在门口,而王兴只能在酒店门口排队等其他出租车。
“后来,王兴给我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程维回忆说,开始时注册太繁琐,需要输入密码、性别,经王兴指点后,嘀嘀打车不再需要注册,只是验证下手机号码。
4 收入情况
说起收入,程维不愿意多提。当被问道未来如何赚钱时,他的回答是“不知道”。到目前为止,嘀嘀打车既不向用户收费,也不向出租车司机收费。所以基本上,收入还是“0”。
在最早的版本中,嘀嘀打车曾试图向用户收费。每次叫车,用户需要多支付3元,嘀嘀和出租车司机各得1.5元。可是,收费限制了用户的增长,嘀嘀打车干脆直接免费,如果用户愿意,可以多付钱给司机,让自己更容易打到车。
“全国打车最难是北京和杭州,北京的特点是靠雪,一下雪订单量就飙升,华南和华东是靠下雨。”程维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用户预约叫车的习惯,让用户形成打出15分钟的提前量,形成用App预约叫车。
不过竞争对手也纷至沓来,他数了数苹果App Store中的同类App共有12个。有的背靠大树,有的行业背景深厚,也许出打车们早晚会有一战。
在创业之前,程维曾在阿里巴巴工作8年,从B2B到淘宝,最后在支付宝负责B2C业务。他用阿里巴巴做类比来说明打车行业的机会:
“阿里巴巴B2B帮助中小企业做外贸推广,说白了就是用互联网颠覆了展会业。淘宝则是用互联网颠覆了小商品市场。过去的30多年间,打车这件事几乎
没有任何改变,现在蓝领阶层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给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基础,出租车业已经被推到了变革的临界点。”
7月17日消息,摇摇招车CEO对外透露,北京市运输局6月底出台了红头文件,将要推出统一的打车软件虚拟运营平台,这些打车软件的数据将被要求统一整合在该平台上,该软件虚拟运营平台将可能在本月内上线。
5乌龙数据
春节期间打得火热的打车软件 移动支付大战的各方纷纷晒出成绩单,继2月10日快的打车公布了相关数据后,嘀嘀打车今天发布数据称,从1月10日至2月9日嘀嘀打车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为70万单,总微信支付订单约为2100万,日订单峰值超过200万,补贴高达4亿元。
这些数据显然很漂亮,但让人疑惑的是,嘀嘀打车公布的这一数据与其投资方腾讯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数据仅仅是嘀嘀打车“力压对手”而创造出来的。
根据腾讯公关部2月8日公布的数据,从1月10日至2月7日30天的活动期内,使用微信支付打车费的订单总数为500万单。
按照腾讯官方的数字来算一笔账:
按照500万笔订单,每单补贴20元(乘客和司机各10元),这部分的补贴额(500万*20=1亿)共计1亿元。
除此以外,嘀嘀打车用微信支付每天还有一万个免单机会,我们姑且认为全国出租车的客单价是50元(这个已经很高了),那么这部分的日补贴为50万元,30天活动期的补贴为1500万元。
也就是说,从1月10日至2月7日,嘀嘀打车与微信联合补贴出去的总金额为1.15亿元。
而在2月11日嘀嘀打车则宣称,1月10日至2月9日总的微信支付订单量为2100万,相比较2月7日公布的500万比支付订单,激增了1600万单。也就是说,从2月8日到2月9日短短两天时间,产生了1600万的微信支付订单,嘀嘀和微信要补贴出去4亿中剩下的2.85亿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致计算一下,在腾讯数据的基础上直接乘以3便成了嘀嘀自己的数据。从数据发布的时间和市场环境来看,目前嘀嘀和快的竞争正白热化,双方都想力压对手。很容易联想,嘀嘀此举显然饱含公关意味,只是这些数据的创造者太缺乏逻辑,只想一味地压倒对方。
6 造假风波
2014年1月3日,一名自称嘀嘀打车前员工的网友“杨帆”爆料称,嘀嘀打车玩“阴招”,为获得融资工作人员在后台设计虚拟(虚假)打车订单,不断重复地
往不同的司机发送订单信息。然而,当这些订单出来时,司机无论如何都“抢不到”,系统仅提示“正在努力抢单”、随后即提示“抢单失败”。
爆料人在文中指出,这些订单根本就不存在,原因是嘀嘀打车工作人员在后台暗箱操作,给司机和乘客造成订单火爆假象。
爆料人称,公司在进入融资期间后,这种做法会纳入到订单数据里,假订单数量成倍增长,以此寄望得到风投公司的信任和领投。
“其实刚开始公司内部也有一些人觉得这样做不太妥当,但程维(嘀嘀打车创始人)就说,放心弄吧,投资人都是傻子。”上述爆料称。
风投分析师许良峰认为,嘀嘀打车的这种做法给行业融资埋下污名。
记者向嘀嘀打车CEO程维和公关经理薛帅发送了邮件采访需求,截至发稿前,嘀嘀打车方面回应称消息不实,具体情况公司正在调查。
7新政策
嘀嘀打车宣布,从2014年 2月18日零时起,将开启“游戏补贴”模式,使用嘀嘀打车,并且微信支付车费,最高可获得20元补贴。
以下为“游戏补贴”模式具体措施:
1、乘客使用嘀嘀打车,并且使用微信支付车费,每次能随机获得12~20元不等高额补贴,每天3次。
2、嘀嘀打车与腾讯游戏联手,将对每周使用嘀嘀打车微信支付车费10次以上的用户,赠送时下最热门微信游戏“全民飞机大战”中的高端战机1架,未来一周将送出100万架飞机。
据嘀嘀打车运营副总裁张晶介绍,和腾讯游戏合作赠送游戏道具,是嘀嘀打车和微信支付第三轮营销活动的重头戏。这次腾讯提供的是价值300钻石、玩家可以永久拥有的狮鹫战神,另附送8888金币、200钻石以及核弹、超狂热驱动等游戏装备,整个装备包总价值超过100元。
2014年1月初,嘀嘀和微信支付展开活动,微信支付乘客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2014年2月10日,双方推出第二轮营销,将返现额度减为5元;2014年2月17日,嘀嘀打车恢复乘客补贴10元的政策。[3]
8 新闻报道
2014年1月6日下午嘀嘀打车宣布独家接入微信,支持通过微信实现叫车和支付,该功能已在iOS版本中实现,安卓版1月8日开通,同时嘀嘀打车官方宣布了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的消息,中信产业基金领投,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
嘀嘀打车创始人程维介绍,嘀嘀打车全国已经有35万个司机使用嘀嘀打车,北京6.7万辆出租车,已经有5万司机使用嘀嘀打车。
在接入微信后,用户可以在“我的银行卡”中打开嘀嘀打车,并完成叫车和微信支付。
2月10日消息,“嘀嘀打车”结束了微信支付立减10元的优惠活动,改为减免5元。高补贴难长久,靠烧钱拉用户的军备竞赛迟早要结束,这是业界的一个共识。
不过,高补贴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自1月10日嘀嘀打车应用接入微信支付以来,截至2月 7日近30天的时间里,通过微信支付打车的订单总量已突破500万,平均每天超过16万单。另悉,嘀嘀打车全国日均订单70万,其中微信支付订单超过48 万,接近订单总数的70%。仅北京地区,用户日均用微信支付完成约12万单打车生意。
9 故障补偿
从2014年2月23日凌晨开始,陆续有用户在使用嘀嘀打车后出现无法使用微信支付的现象,故障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5点,嘀嘀打车数据显示大约有300万单次受到了影响。
嘀嘀打车将对在问题时间区间内,成功使用嘀嘀打车叫车最终未能成功微信支付的用户执行每单补偿12元的政策,300万单共计3600万元,补偿将于15个工作日内以余额的形式返还至用户的嘀嘀账户,并表示在活动期间如果出现因嘀嘀打车系统问题而造成无法支付的现象,嘀嘀打车都将以同样的方式补偿用户。同时嘀嘀打车将对受影响的司机进行相应补偿。
三 打车软件盈利模式 打车软件如何盈利?
前期烧钱吸引用户已成APP行业惯例。补贴结束后,如何保持用户的黏性?打车软件又该如何盈利?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打车软件未来的盈利前景不太明朗,“当没有了返现,移动支付对接的商家还没有完善时,出于返现而使用打车软件的用户就会流失。”
在业内看来,打车软件未来的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广告投放,还有软件所提供的平台优势。
李敏透露,目前,已经有汽车等行业的品牌提出投放需求。
移动互联专家称,APP软件可朝着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的综合出行平台发展,但探索需要一段时间。李敏称,未来,快的相当于一个调度平台,从司机端实现收费,“我们经过调研,整个中国的打车市场有4000多个亿,若能把效率提高20%,司机的收入也会有所提高,他们会愿意为此付费。”
作为一个因烧钱而飞速壮大起来的打车软件目前还处在畸形生长,用户群体的数量不能代表其已经成为一款成熟的产品。目前,打车软件应该在交通部门的监督下继续进行智能化研发,同时接受司机和乘客关于用户体验的建议,讨论盈利模式还为时过早。
首先,打车软件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其目的是优化出租车资源配置,减少“空驶率”,缓解打车难的现象,与其他手机APP存在本质区别。北京市曾经出台过“96106”的官方电话叫车平台,但由于其流程并不方便,还需要征收5元的费用而遭到乘客的遗弃。以嘀嘀、快的为代表的打车软件,虽然不是由政府部门主导,但因为其使用及性能关系到交通安全,所以不管能否盈利,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司机和乘客的使用安全,必要的时候政府部门应该对软件开发商给与适当的补贴。
其次,目前的打车软件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软件无统一准入标准和规范,易被黑车钻漏洞;打车软件中的加价功能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不断跳出的叫车语音信息、用手点击手机屏幕抢单、行车中打电话联系叫车乘客等会分散出租车司机的注意力。有媒体曝光,多所城市中出现因司机“抢单”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在使用高峰期,软件会出现无法发送叫车信息,网络支付出现问题、司机延迟收款等问题。笔者曾经就此问题打电话联系快的和嘀嘀在官网上给出的客服电话,或许两者在忙着下一轮补贴大战,连续三天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接电话。
目前被无数人奉为“神器”的打车软件,一旦没有了互联网公司的烧钱支持,沦为炮灰在所难免。因此,打车软件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不是盈利,而是在用户和交通部门的监督和建议下自我救赎。
第一,应该去掉加价功能或者设定加价上限,坚决不触及法律红线。
第二,完善软件准入标准及安全漏洞。比如,建立严格的身份审核机制,司机使用该软件前需提供身份证、出租车运营证号、驾照、行驶证等相关资格证明,交由客服人工审核后方能注册等。另外,对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要及时补正,对注册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
第三,与出租车公司之间进行合作。许多小型出租车公司并未建立起自己的电调平台或打车软件,与这些公司合作,为其提供相关的软件平台,可以实现双赢。
第四、建立行业规范,避免恶心竞争。曾有媒体爆料,上周嘀嘀微信支付功能瘫痪是竞争对手黑客攻击所致。如何避免这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需要各个企业的共同合作。
新浪用了五年时间才真正使其微博实现了首次盈利,对于成长不到两年的打车软件,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继续提升服务质量保住客户,而非去探讨所谓的盈利模式。
汽车圈是中国青年报汽车板块全媒体平台的微信产品。其资讯内容围绕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展开,强化第一落地、延伸阅读和青年态度,实现与中国青年报汽车周刊和中青在线汽车频道的全面融合。
我们将通过“八戒社”宣扬我们的价值观,通过“汽车社团”完成基础粉丝团的构建。实现我们的核心战略——自主、环保、未来。我们将忠实于青年态度,忠实于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汽车产业的传播者、思考者和建设者。
四 行业未来的思考
目前,打车软件的竞争格局随着行业的升温正愈演愈烈,如何在行业竞争中异军突起占得优势也是我们非常专注的问题。“快的”在去年7月推出时,国内市场上并无同类产品出现,但是到了年底,就有差不多十几款类似软件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因为是第一家进入的公司,“快的打车”首创并运用了 “与司机语音聊天”、“内置客服系统”等功能。目前就市场来说,还处于成长阶段,“快的”正在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并改进自己的产品,培育整个市场。
有很多人担心打车软件都是免费的,盈利模式在哪里。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 中国现在的打车软件市场,以杭州为例,共有约12000辆出租车,每辆出租车每天平均接单25次,平均每单20元,每天的交易额就在600万左右,而全国大概有30个与杭州差不多同等规模的城市,算下来每天有1.8亿的交易额,按1%的抽成比例看,每天有180万收入,一个月就是5400万,这还是非常保守的统计,加上软件内嵌广告等其他收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就商业模式而言,目前的打车软件是免费提供司机和乘客使用的,未来并不缺乏盈利模式。除了广告等传统方式外,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也可以考虑用来获得收入。
现在中国的移动终端打车市场好比美国当年的西部拓荒,许多公司都在抢滩登陆,同时也有一些政策和观念上的问题需要共同面对。总体来说打车软件要逐渐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用户和司机建立相互信用。
信用体系的建立方面,可以借鉴已有的淘宝模式,通过让司机和乘客互评的形式来引导平台形成互信友善的氛围。略有不同的是,提供服务的司机等同于淘宝的“卖家”,乘客可以服务为好评,差评或违约;而司机对乘客,只有一个简
单明快的“违约”按钮。这一方面有助于司机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又能简化司机的操作,保证司机使用过程中的“简单”和“傻瓜”。
更多推荐
打车,司机,软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