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日产最好三款车)
改革开放 成就非凡 1978 年- 2012 年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9年第19期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热情。黑龙江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中华粮仓
喜庆丰收
20 世纪80 年代初,黑龙江省改革从农业开始起步。1983 年11 月3 日,黑龙江省委印发《关于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若干问题试行办法》,初步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300 亿斤,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随着改革不断地深入,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6 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600 亿斤大关。
2011 年,黑龙江省粮食再获大丰收,总产量达到1114.1 亿斤,商品量达到893.2 亿斤,均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国首个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大粮仓。黑龙江省用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养活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绿色食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突出抓绿色食品总量扩张、全程监管、品牌整合和市扬开拓,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
2001 年9 月8 日,首次举办的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简称“绿博会”)是展示龙江绿色食品发展成就、促进绿色食品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全国性盛会。“倡导绿色观念、引导绿色消费、开拓绿色市场、推进绿色革命”是绿博会的宗旨,这个盛会对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转型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黑龙江省工业通过改革努力探索,通过不断创新谋求发展。
企业改革
1979 年9 月,全省开始进行国营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经济管理自主权若干问题的规定》等24 个放权文件。
党的十四大召开后,黑龙江省坚持深化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过不断努力,全省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及其技术升级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的微型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5 万辆,成为全国第二大微型汽车生产企业。
振兴老工业基地
2003 年10 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等政策。
2003 年12 月,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00 个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中,黑龙江省占37 个,总投资约113 亿元。在这些大项目拉动下,一批大企业集团异军突起。
2005 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肇东、安达等在内的哈大齐工业走廊,使其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
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全省积极落实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发展,加速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一大批企业,包括大庆油田、龙煤集团、一重集团、完达山、九三油脂等企业的知名产品畅销海内外。
综合交通网络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交通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变化,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等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前所未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黑龙江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 ,铁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2年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22 公里,比1978 年增长31.1%。铁轨上跑的火车从绿皮车变为高铁,进击的铁路成为龙江发展的强大发动机。2009 年11 月,我国第一条全线建设在高寒地区、跨越世界级湿地保护区、穿越国家重要采油区的高铁——哈齐高铁正式开工建设。
2012 年12 月,全长900 余公里、时速350 公里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全线通车。哈大高铁既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京哈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内首条城际高铁。
2009 年7 月5 日,哈尔滨西站正式开工建设,2012 年12 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黑龙江省境内第一座高铁站,是世界高寒铁路温差最大的高铁站,是集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设施于一体的特大型、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2012 年,黑龙江省铁路完成客运量10380 万人,比1978 年增长34.7%;完成货运量16170 万吨,比1978 年增长88.2%。
公路密如网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公路建设加快步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986 年,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黑龙江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齐齐哈尔嫩江公路大桥于1995 年建成通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建成的第一座跨越嫩江特大公路桥。
哈尔滨四方台松花江斜拉大桥于2001 年7 月开工建设,2004 年9 月通车。大桥的建成,开创了黑龙江省建设特大型跨江斜拉桥的先河,为哈尔滨市绕城交通提供新的快速通道。
“十五”期间,全省紧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契机,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69.5 亿元。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67076 公里(不含村道)。
2008 年至2011 年3 年间,黑龙江举全省之力进行公路建设攻坚之战。公路建设3 年完成投资1100 亿元,使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全国的排名由原来的第21 位,一步跃进全国先进行列。
与公路建设发展同步,全省道路运输能力、运输效率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2012 年,全省公路客运量达4.2亿人次,货运量4.7 亿吨。
水上通道畅
黑龙江省水系是中国内河三大通航水系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龙江航运事业稳步发展,为促进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于2004 年9 月开工,2010 年12 月通过验收。它的建成为打造“水上运输线”使鹤岗、依兰、沙河子煤炭上行至哈尔滨,形成吉林、大安等地沿江地带的煤炭专线以及粮食、木材等专线,推动“江海联运”尽快形成规模等起到重要作用。
飞行航线忙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航空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截至2012 年年底,已开通民用航空航线117 条,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79 年12 月,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投入使用。1998 年,哈尔滨阎家岗机场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漠河古莲机场是我国第一个建于永久冻土带的机场。2008 年6 月,北京—哈尔滨—漠河航线正式开通,中国第134 个机场在祖国最北部边疆漠河正式投入使用。
外贸新开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黑龙江省充分发挥毗邻苏联的地缘优势,以边境贸易为依托,积极开拓对苏经贸合作和国内横向经济联合,不断推进沿边对外开放。此后,黑龙江省边境贸易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9 年,全省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出口创汇10.27 亿美元,黑龙江迎来了对苏贸易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自1986 年至1997 年,黑龙江省陆续开放国家一级口岸25 个,其中河运口岸15 个、公路口岸4 个、航空口岸4 个、铁路口岸2 个。
1990 年6 月6 日,经国务院批准,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第一届“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淡会”(从1996 年第七届开始,更名为“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哈洽会”)在黑龙江展览馆隆重开幕。
1992 年3 月,国家正式批准黑河、绥芬河为首批国家级沿边对外开放城市。2009 年4 月21 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从1982 年恢复对俄边境贸易到2012 年,黑龙江对俄进出口贸易额度突破200亿美元。30
年的发展历程,让黑龙江成为全国对俄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完善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格局和巩固边疆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宜人又宜居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战略地位逐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退耕还林效果好
黑龙江省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治理水土流失,采取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举措,全力开发利用黑土地资源。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34.2 万公顷。
改善松花江水质
2006 年8 月, 国务院批准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年)》。2008
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系统工程,在黑龙江省22 条河流、8 个湖库泡泽设置79 个检测考核断面。经过综合整治,松花江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水质状况明显改善,生态指标明显好转。
保护天然“绿肺”
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加强林区生态保护,转变林区发展方式,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保护生态为主转变,1989 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十二年绿化黑龙江大地的决定》,全省林业出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99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大战略决策,同年开展试点工作。大兴安岭地区在1998 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天保工程试点地区后,经过10 年努力,全区木材产量由1997 年的345.1 万立方米,减到2008 年的25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7 年的77.65% 提高到2008 年的79.83.%。
坚持科技兴省
1988 年,省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科技兴省战略方针,提出力争经过5 年努力,使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到30% 以上。
让文化出彩
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结合地方特色,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
唱响龙江旅游
冰雪资源享誉世界
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层峦叠嶂的山脉、一望无际的平原、大美的湿地等构成了龙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冰雪旅游资源更是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黑龙江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冰雪旅游的省份。1985 年1 月5 日,我国第一个以冰雪为载体的地方性节日——哈尔滨冰雪节开幕。
1998 年12 月5 日,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在亚布力风车山庄隆重开幕。
1999 年12 月31 日,哈尔滨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首游式暨第十六届哈尔滨冰雪节,在冰雪大世界拉开帷幕。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70 多个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这次盛典,收视观众约40
亿人。2005 年1 月7 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被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如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成为全国人民冬季来哈旅游必去景区之一。
2001 年,哈尔滨冰雪节与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合并,正式更名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它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
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始于1988 年,是世界著名的雪雕节之一。
雪乡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海林林业局辖区内的长汀镇双峰林场。这里每年十月瑞雪飘飘,冬季积雪厚度可达2 米深,雪质优良,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雪的神韵,令人着迷。
北国天然大氧吧
黑龙江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有“天然空调”之称。同时,黑龙江拥有全国优质的湿地和森林生态资源,堪称中国北方夏季避暑胜地、北国天然大氧吧。
红色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不仅有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省围绕“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的主题定位,形成了“一个中心区、四个辐射区、六条精品线路、二十三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新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走进黑龙江,处处都是展示红色精神的历史教科书。
秀美景区魅力无限
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全国知名景区,形成了以森林游、湿地游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2010 年旅游产值达到35.6 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省。
编织幸福生活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先,使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和谐发展。
好日子好生活
1987 年年末,全省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05.5 亿元。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全省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书报杂志等方面的支出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积极翻建、改建旧房,使广大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升。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60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4 元。
打造平安龙江
1998 年,全省在大中城市构建了“打防控一体化”治安体系。从2004 年开始,全省开展“平安龙江”创建活动。2006 年,黑龙江省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优秀省份。
加强就业服务
2002 年以来,围绕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鼓励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2003 年,黑龙江省委将“促进再就业行动”作为“十项利民行动”之一,列入省委对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004 年,全省新增就业64.2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25 万人。
养老医疗给力
黑龙江省从1986 年开始进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98 年,省政府出台《黑龙江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黑龙江省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到1998
年年底,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全省各类企业及城镇部分个体劳动者,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1999 年,黑龙江省以“低水平、广覆盖”为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3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截至2008 年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88 万,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8 万。
2001 年,黑龙江省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到2012 年,全省城乡居民享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71.9 万人。
全省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福利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2008 年,全省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24 家。
更多推荐
黑龙江省,全省,发展,黑龙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