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发(作者:bmw760li报价)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对天地自然有独特的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天地自然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寄以深切的关怀与同情。这是一种自然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回顾,探讨了这一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实质以及对我们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 现代意义

【Abstract】Chinese culture has a unique view of the natural worl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garding the world as a

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human existence, the attitude of

natural persons should be sent to deep concern and sympathy.

This is a natural concept of value embodied \"harmony with

God\" which is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thinking. The

ado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Recalling natural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values background, rationale,

we are dealing with real people and natural relations

inspiration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 natural values modern significance

1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世界是和谐的、统一的、变化的,反映在自然价值观上即是承认自然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认识具有丰厚的历史根基与持久的魅力,也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一、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儒道两家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这个词语本身原不是外来语,而是汉语固有的。道家和儒家都把“自然”作为重要的概念使用着,而且他们的用法有一个共同的语义平台,那就是“自然”这个短语的最基本的含义:自己如此。道家认为一切存在者本来是自己如此的,这就是所谓“道”,反之便是“不道”“失道”。例如对于牛马来说,穿牛鼻、落(络)马首①便是不道(庄子),“不道早已”(老子)。道家这个观念对人来说当然同样适用,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己如此的东西。所以,人对于物,应该“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反之亦然,例如牛马对于人,应该“人人而不人于人”。总之,就是各守自己如此的东西。其实儒家也这样看,例如生来具有仁义礼智“四端”③,就是人心的自己如此,反之便是“放心”(放失了本心)(孟子),乃至“丧心病狂”。儒家这个观念当然也适用于自然界,即自然界也是自己如此的。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正是在这个共同的语义平台上,儒、道才进一步分殊。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儒家的观念。在儒家观念中,“自然”亦即“自己如此”。

从价值观念看,儒家既不认为自然界的价值取决于人,也不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自然界,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各自具有价值自足性,因为两者都是“自己如此”的“自然”。在儒家的观念中,人不仅是自然之子,而且还应该是自然的孝子。

在这种观念下,人与自然界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亲和的关系。一方面,视自然为父母,你就不会想到要去利用它、征服它,而愿意去顺从它、孝顺它。另外一方面,人对自然也并不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正因为人应该孝顺自然,他也就应该去继其志、述其事,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所以,在儒家观念中,人的使命决不是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而是通过“赞天地之化育”,完成自然、完善自然——既完善人自己的自然,也完善大自然的

《庄子·秋水》

② 《庄子·外篇》

《孟子·尽心上》

①②2

自然。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之完成、完善自然界是人之自然,而自然界之被完成、被完善也是自然界之自然,这两方面乃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自然过程。

道家与儒家的观念对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的重要的人文背景。在这种人文文化的影响下,传统自然价值观得以形成、扩展并深化。

(二)农业文明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是形成传统文化自然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尊崇自然、保护自然。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家庭小农业与家庭小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

由于以农立国,中国很早就确立一套观察天象、预报节候、安排农时生产的制度。同时,古人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尤为突出。如农业的撂荒、休闲、轮作等,都是用养结合,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中国历代五朝,都注意防止滥捕、滥伐、滥杀。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的春季,当草木繁茂生长之时,政府都采取“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竭川泽,无漉陂地,无焚山林”等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在中国的传统中,植树造林,修桥补路,一向受到人们的赞扬,大力提倡。农业生产强调顺应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这种人文文化与农业文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价值观,尊重自然,尊重人,做到“天人合一”。

二、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有天地自然后才产生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依赖自然,在自然中生活。其次,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有统一性。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运行不息,是有规律可行的。人要依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就会破坏人与自然的统一。最后,自然和人类要协调,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界又要满足人的需要,两者协调起来是人类的最高境界。而达到这一境界,一方面要求人们要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不能破坏自然。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形成从理论上说,有两大基础:有机整体论、人与自然和谐论。

3

(一)有机整体论

形成人们自然价值观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或者说是宇宙观。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的宇宙观。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国人就发展了有机宇宙哲学。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时空统一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交感通融的。中国文化自起源始,其太极阴阳理论就说明了时空的统一性。太极者,阴阳未分,时间与空间合而为一。时空的整体性、统一性、变易性,成为周易哲学的本体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人视自然宇宙为一有机整体,人与它的关系是彼此相应、交感和谐的关系;自然宇宙这一整体始终处在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运作过程中,因此人应“上下与天地同流”①,强调天、地、人三者共存共荣。

(二)人与自然和谐论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不仅是整体统一的,也是有情有意有生命体现的,即人与自然和谐论。自然宇宙由气化生而成,人的生命也是由气化而生成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同为气化而成,同是生生不已的生命。二者本源一体,在目的和过程上又有内在的统一性。同时人与自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着。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只有这样,整个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才得以实现。

中国人认为,自然的生命情感具有和人类一样的诚明之德。天地自然把自己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赋予人类,人类又可以通过善性的道德修养去领悟自然宇宙之真谛。这个真谛即是天道、地道,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认识了这种法则和规律,即如庄子所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达到精神境界的至高无上,在自然宇宙中“逍遥遨游”。或如孔子所说的“知天命”,达到对天地自然和人生的大彻大悟。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而自然宇宙的生命则是无限的、持久的,要使人的生命趋于完善和伟大,就必须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相融通,从大自然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人们爱莲,是因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德性。孔子观水,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叹。苏轼观竹,有“其身与竹化”之联想。李白观月,有“低头思故乡”之意念,等等。这些都是天人感应意境的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

①《孟子·尽心上》

4

文化中对历代诗歌、绘画的影响尤为突出。寄情山水,向往田园风光,崇尚大自然之美的作品举目皆是。人们从中体察造物主之生意,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得到大自然的仁爱,“与天地同流,与万化同归”(孟子语),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出神入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完善和完美。

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在“天——地——人”这个整体宇宙系统中,人居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与天地既鼎足而立,又与天地合而为一;既受天地自然的制约,又有驾驭、统领、管理天地自然的本领。人能够统合天地,弥合天地自然之不足。如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都表达了这一思想,都是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大自然的创造力,不是盲目的、不是功利性的、不是强制性的、不是破坏性的,而是“顺天应时”的。即通过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体认和把握,加以巧妙地开发和利用。荀子强调做事要“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①

三、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现代诠释——生态自然观

(一)现代生态自然观

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孕育而生。它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晶,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它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

《荀子·天论》

5

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二)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现代意蕴

从现代生态文明的视野来审视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我们会发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它是一种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内在有机整体统一的生态系统。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与生态自然观上一样的,同样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两者看成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现代诠释。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是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道家学派强调回到自然,更反对破坏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这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以地为法则,地的活动以宇宙太空为法则,宇宙太空的活动以道为法则,道的活动以自满自足为法则。现代科学证明,人类生活的周围是由生物圈、大气圈等诸多不同的圈层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谐运行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内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圈层的变化,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家追求“知足”,在对待物的态度上,提倡以实际需要利用万物,淡薄财富和节制有害的物质欲望。在道家维护天地万物和谐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资源,就应该对自然资源进行爱护和适度利用。老子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应过极失当,应当效法“道”的和谐,有度的法则。只有懂得适可而止,对可能破坏自然循环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甚至禁止,才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之道。儒家也有相通的观点:荀子则认为,人中有天,人应知天。

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想维持种族的繁衍与发展,人必须要依赖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他们强调努力追求天与人的相通,要按自然界的规律行事,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和一致。并且,人类不应该消极的顺应自然,而是要积极的发挥人类的主动创造性,努力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及自然规律,人才能更好地去改造自然。而人对自然进行改造,才能为自身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更好的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更进一步利用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两者真正构成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

①《老子·道德经》

6

从上古时代起,中国就有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生产行为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法规以及相关政治思想中得以传承,其中体现了丰富的与治国方略为一体的环境保护思想。孔子在论述他的治国纲领是出于保护自然的考虑,强调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①。这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是贤明君主的基本国策。保护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法令也并没有因朝代的反复更替而废止。

生态自然观则把生态系统看成由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同时,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单纯的消极的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积极地保护自然。当人们运用生态系统平衡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这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理解是一致的:保护并改造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当代工业文明把人类本能中的各种欲望呼唤出来,为了满足物质欲望,人们疯狂的向大自然索取,无视自然界存在的基本规律,企图超越自然对人的约束,结果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随之提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态观很切合现代人类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类的发展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才能既顺应自然规律又符合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达到人与自然“双赢”的共同胜利。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一致性,体现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和生态自然观有质的一致

由上所述,从现代意义来看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其本身具有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意蕴。两者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对的生态危机有现实而又积极的指导意义。

①②②《论语·学而》

黄顺基等编:《然辨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7

四、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一)

人类生存环境现状,确立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必要性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环境问题已受到越来越来多的关注,环境保护也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尽管人们基于不同的理由,抱有不同的信念,但目的只有一个——保护环境。

尽管人们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找到了许多造成这些恶果的具体原因,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深层次的原因,并未从理论上产生重大的突破。如果说历史上曾因社会失调爆发过多次革命以调整人类自身的民族、国家、体制、阶级关系和利益的话,那么,今天的人类又面临着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问题,也必将伴随自然价值观或宇宙观的革命,以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了中西文化之后,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他认为,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的合理适应;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则是对世界的合理宰割。应该说,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对当代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适应的,因而是合理的;西方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对世界的宰割,特别是对大自然的宰割是确实的,因而是不合理的。对立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毫无顾忌的破坏生态平衡,对大自然认识、探索、开发、征服,直至无尽地宰割、掠夺和破坏。和谐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以亲近、同情、爱护的态度对待大自然。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保护人与自然长久的和谐为目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理念,对现在进行的调整人与自然新关系的革命,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中国人从对大自然的和谐观念出发,引出对大自然的亲近、友好、爱护之情。天人合一、天人相通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结构的重要一端。由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进一步推及到保护大自然。儒家的仁爱,是待人与接物的统一。由仁爱而引发的社会管理原则和处世准则,基点在于保障人事的和谐,进而推及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保障大自然内部的和谐,即现在讲的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平 8

衡。

中国人对科学的价值判断来自对自然的价值取向。中国人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体认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于把握人在天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和命运,在于完善人的心灵,也在于完善自然生命,更在于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同时,中国很早就注意到了科技的负效应问题。道家的返朴归真思想,庄子提出丢掉功利意识,不为物质所役的思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科学技术的反动。它是世界上最早体察和预见到科技负效应的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早熟的、超前的理论。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才智,有其合理的内核,对净化人生、防止科技的非伦理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正忙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与自然相和谐、相融合的思想资源,以免我们陷入物质的陷阱。当今,中国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陶醉于“地大物博”的良好感觉中,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结果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问题日益凸现。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酸雨等等危害人类生存;资源问题诸如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退化、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矿产资源浪费惊人、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以及植被的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等,简直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如此一来,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更是不堪其累,导致量的减少、质的降低。以土地资源为例,由于对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每年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折合22.5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水土流失不但失去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带来恶性后续发展,如河床升高、洪水泛滥等。对于当前资源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就能源问题而言,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都是国家的战略武器。我国能源发展过程是柴--煤炭--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而这些资源又都恰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现在的工业化道路是以消耗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作为代价的,它是与生态自然观相违背的,因为这样大量的消耗这些资源,就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都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环境的重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均占有量整体上处于低水平,而某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趋于下降的状况,因此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只能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组合方式。这实际上是选择以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要求我国 9

现代化建设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和保护环境”的道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科学地开发资源、节约和综合使用资源,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生态承载能力的限度内,以保护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为基础,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和整体性。因此,从长远看,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肯定自然的价值的同时,要妥当地处理经济发展与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

现在,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要依存于自然,就要保护自然。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使人类与自然更加和谐持久的相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化存在重大缺陷,而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观则提供了终极理论说明。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革命中,这个理论说明的重大意义是显而以见的。当然,这种古典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转化为可操作的国策,并使之现代化、世界化,仍然需要经过我们艰苦的努力。

10

参考文献:

[1]夏路:《论“天人合一”思想在全球化中的价值》,《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张连国,《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管子学刊》2004年第4期。

[3]赵载光,《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论的生态观》,《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柴文华,《“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黑龙讲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1994年版。

[6]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黄顺基等编,《自然辨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

更多推荐

中国,发展,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