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发(作者:金杯汽车7座最新款)

法德友谊的标志性符号

摘要:法德两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三次战争,被称为法德世仇。尽管如此,现如今两国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并没有深入人心,两国民众之间也没有相互怀恨在心。经过一代代领导人多年的不懈努力,这对莱茵河两岸的邻居最终建立起一系列标志性符号来记录它们之间的和解、合作及友谊。这些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德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的走向。如今它们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接纳。在促进法德合作,推动法德友谊的同时,也从侧面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关键字:法德友谊,标志性符号,启示和借鉴

Resume: The two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wars in less than 100

years, which is known as the Franco-German Feud.

However, nowadays the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oesn’t win support among people, and the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don’t bear a grudge either. After generations of leaders’

unremitting efforts, the two neighb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Rhine

River eventually set up a series of iconic symbols to

record their reconciliation,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To a certain extent,

these symbols indicate the Franco-German relationship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they have been gradually known and accepted by people. In

the promotion of Franco-German cooperation and the Franco-German

friendship, they also provide us with much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Keywords:Franco-German relationship,iconic symbols,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1 / 9

提到法德这对组合,大家会联想到一系列和解、合作及友谊的标志性符号。过去的几十年中,新的符号不断产生并逐渐被人们接纳。最初,法国总统戴高乐与德国总理阿登纳于1962年7月8日共同出席兰斯大教堂弥撒,六个月之后,也即1963年1月22日两人共同签署了《爱丽舍条约》,该条约成为法德全面和解的象征。不仅重塑了法德两国的战后关系,而且为欧洲一体化发展铺下了一块牢固的基石。1984年,法国总统密特朗与德国总理科尔双双站在凡尔登一战战场遗址上,手拉手悼念一战的死难者,这一历史瞬间被永远定格。2004年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等等。这些事件见证了法德之间一次次的历史性交流,与此同时,建立起一系列法德友谊的标志性符号。本文将论证归纳这些在目前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符号,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法德友谊的推动作用。

兰斯-和解的起点

通常,人们认为《爱丽舍条约》是法德友谊的起点。但事实上,1962年7月8日法国总统戴高乐与德国总理阿登纳共同出席兰斯大教堂弥撒,这一事件引起强烈反响,在法德和解过程中意义重大。在穆尔默隆,纳粹军队于巴黎时间1945年5月7日无条件向盟军全面投降,也正是在这里戴高乐总统接见了德国总理阿登纳共同检阅军队。这是两国军队第一次可以聚集在如此庄严又和平的场合。这次会面的标志性事件则是两人坐在一起,出席历代法国国王加冕教堂-兰斯大教堂-弥撒。期间,兰斯大教堂主教布道“回首过去:对裂痕的谅解”,“面向未来:和解的夙愿”1。

德国总理阿登纳此行在法国停留了七天,戴高乐总统亲自关照,无微不至。7月2日,法国按照国家元首规格在巴黎接待了阿登纳总理。随后应总理本人的要求,又安排访问了鲁昂、波尔多,最后到了兰斯。因此,法国总统奥朗德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选择兰斯来庆祝法德和解50周年并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阿登纳总理的这次来访距离二战结束还不到20年,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法国社会,所以民众并未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另外,法国共产党与法国总工会内部不断发出敌对声音。但总的来说,此次来访并未引起大面积的

1 Cécile Calla et al., Que reste-t-il du couple franco-allemand ?, La documentation Fran?aise, 2013, p71

2 / 9

敌视。戴高乐总统则想让此次来访成为两国和解的有力佐证。为迎合总统的愿望,法国报刊界的表现要热情很多,大费周章地报导了德国总理此行。

而在莱茵河另一侧的德国,评论界到低调很多,稍欠热情。应当指出,法方的组织者考虑地周到细致,他们甚至用玫瑰(阿登纳总理最爱的鲜花)装饰了德国总理的公寓和车厢。

尽管莱茵河两岸反应大不相同,但此次会面的直接结果就是《爱丽舍条约》的签署。此后,人们常说的“巴黎-波恩(后来为柏林)轴心”开始形成。所以,兰斯作为阿登纳总理此行的完美句号,理应成为法德世仇和解的起点。

? Picture-alliance / Kurt Rohwedder

图为1962年7月8日,阿登纳总理在兰斯

《爱丽舍条约》-和解的主要标志

经过双方不懈努力,法德两国终于在1963年1月22日签署了《爱丽舍条 3 / 9

约》。该条约是和解过程最完美的结局,也奠定了法德友谊与合作的务实基础。法国媒体对此关注度很高。1月23日,费加罗报在头版写道:“爱丽舍宫历史性的一天:戴高乐与阿登纳签署法德合作条约”。但因为当时法国极力反对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而德国则赞成其加入,两国出现分歧。所以法国媒体不无担心的报导着德国政界对条约签署的态度。而德国媒体虽然对此持怀疑态度,没有大肆宣扬,却还是意识到条约的历史性意义。1月23日,南德日报头条:“与法国的协议已经封印。”而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这一条约回应了“联邦总理最大的愿望”和“法国总统的如意算盘,为了奠定法国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影响力,他向莱茵河彼岸的邻居伸出双手”。

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天看来,该条约是法德和解的主要标志,象征两国友谊的诞生。但其实,在时任总理阿登纳于1963年10月退休后,人们很快就将条约遗忘。直到1988年,在条约签署25周年之际,法国总统密特朗与德国总理科尔才重新恢复其地位,认为它是法德友谊的象征,并完善了双方合作机制;1993年,条约签署30周年之际,德国总理科尔认为友谊是德法两国共有的宿命;2003年,莱茵河两岸都举行了盛大的活动庆祝条约签订40周年;2013年,为纪念《爱丽舍条约》签订50周年,法国总统奥朗德于1月21日抵达德国首都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起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各项纪念活动。

不管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毫无疑问《爱丽舍条约》的签署开启了“法德世仇”之间的新篇章。以此为起点,两国在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合作都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外交、防务、教育及青年等领域。此外,人们常说的“巴黎-波恩(后来为柏林)轴心”就是从条约签署之后开始形成,大大地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4 / 9

? Picture-alliance / united archives

图为1963年1月22日,阿登纳总理(左)与戴高乐总统(右)签署《爱丽舍条约》

凡尔登手拉手,定格的历史镜头

1984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德国总理科尔在凡尔登共同纪念一战中死去的战士。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双方军队死亡人数超过25万,受伤人数超过50万。在那次活动上,当马赛曲奏响的时候,密特朗总统牵起科尔总理的手。就这样,两位国家领导人手拉手的形象被永远的保存下来,成为法德友谊的又一标志性符号。

然而,最初法国媒体对此是不屑一顾的。相反,德国媒体的反响比较强烈。这一事件登上很多报纸头条,并伴有长篇报导。甚至有人提出凡尔登手拉手这一事件可以与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相提并论。在意识到此举的政治影响之后,密特朗在1988年的总统大选中借用了这一符号。

这之后的几年中,密特朗总统与科尔总理一直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他们的共同带领下,“欧洲合同军”和ARTE电视台等项目步入正轨;对欧洲一体 5 / 9

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之后引入的欧元政策也是在双方共同协作下实现的。但是无论走多远,提到密特朗---科尔组合,最深入人心的,仍然是凡尔登手拉手这张图片

? Frédéric de La Mure / Ministère fran?ais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图为1984年9月22日,密特朗总统(左)和科尔总理(右)在凡尔登一战战场遗址上凭吊死去的战士

“默科奇”组合共同纪念一战“休战日”

2009年11月11日是一战结束后的第91个“休战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到巴黎参加“休战日”纪念活动。这是一战结束以来,两国领导人首次携手,共同纪念一战“休战日”。当天,两人一起为凯旋门下方的无名战士墓献上花圈,并点亮了长明火炬。马赛曲奏完之后,德国国歌第一次在11月11日这样的日子奏响在此地。一些政治分析师认为,“默科奇”组合共同庆祝“休战日”,表明法德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法国媒体对此事件持乐观态度,比如世界报在2009年11月12日评论说,“此 6 / 9

举结束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战争”;而费加罗报则称其为“历史性的仪式”。相反,在莱茵河彼岸并未产生很大共鸣,比如法兰克福汇报就在2009年11月1日提出质疑:“安格拉.默克尔11月11日去巴黎做什么?”;并强调说,在这样的场合,一个德国人总是会倍感置身事外。

默科奇组合产生的背景是08年的金融危机及09年的欧债危机,两人在欧元区管理及欧洲央行独立性等问题上意见不一。但这一时期法德之间的合作仍然是很紧密的,2007年12月13日,默科奇组合与欧盟其它国家首脑共同签署了《里斯本条约》 ;此外,两人曾就欧债危机多次进行洽谈;2010年推出了《法德2020年合作日程》 ;2012年共同参与起草欧盟预算草案。

? Picture-alliance / dpa

图为2009年11月11日“默科奇”共同点亮长明火炬

教育及青年领域的若干符号

7 / 9

像法德这样的宿敌在不到100年之间经历了三次战争,很多时候需要到战争发生的地点找寻化干戈为玉帛的标志性符号,因为那里有两国共同的记忆。而要想在新的领域确立可以促进两国合作,增进友谊的符号并非易事。但既然两国一心想要翻开新的篇章,就必须加强在教育及青年领域的交流合作,由此在该领域也产生了很多符号。

1963年7月5日成立的法德青年社(OFAJ)旨在促进两国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强加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50年以来,约八百万的青年人都参加过该组织举办支持的项目;1994年5月31日法德政府间协议同意成立AbiBac,AbiBac是德语高考Abitur 与法语高考Baccalauréat fran?ais 的缩写词,也即考生可以同时获得德国与法国高考文凭;随后1999年,两国又成立了UFA,法德大学Université franco-allemande的缩写,该机构旨在促进双方高等教育及研究领域的合作。2006年秋,法德合编的第一本历史教材问世,这本教材主要针对的是1945年以后的欧洲及世界历史。2008年春天又编写了第二本教材,针对的是从维也纳国会到1945年的欧洲及世界历史;2011年夏最后一本教材问世,讲述的是从古代到1815年的欧洲及世界历史。这三本教材的授课对象分别是高中毕业班,高二和高一的学生,等等。

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在教育及青年领域内产生的符号,其影响范围稍显狭隘,影响力度也不算太大。我们以法德合编历史教材为例,2012年春,两国三本教材的购买总量分别为9万册,3万册和1万两千册,订购这套教材的主要是一些法德合办高中和欧盟机构,其它高中只是把这套书作为参考。尽管这些符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起作用,但它们毕竟是对两国友好协作美好初衷的记录。

换个角度,当我们以第三者的视角审视法德关系的发展时,两国从昨日的宿敌达成和解,签署友好条约,建立起全面合作关系,并逐步成为欧盟的中流砥柱,我们的内心不无敬畏和赞叹。敬畏两国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直面过去的勇气,赞叹两国一直以来的相互沟通及面向未来的共同努力。虽然不能笼统地把中日关系与法德关系作类比,因为这里面有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几十年变迁,但这些符号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法德关系的推动作用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在 8 / 9

适当的时机,不妨借鉴一下,以推动中日之间的合作及中日关系的改善。

9 / 9

更多推荐

法国,条约,符号,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