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陆地巡洋舰多少钱一辆)

36

卷第

2

20

2

1

4

DOI

10.16535/.2020-31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Vol.36

No.2

Apr

.202

1

文章编号

2095-1388

2021

02-0295-08

施氏鲟仔稚幼鱼骨骼系统发育观察

高丽楠?

,

胡红霞

2

2

,

王巍

,

董颖

,

吴立新

2

2

1

1.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大连

116023

2.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渔业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68)

摘要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

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

采用

软骨

-

硬骨双染色技术

对施氏鲟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

总结出相

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

结果表明:

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

仔鱼期的骨

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

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

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

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

阶段

10-15

日龄时脑颅

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

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

20

日龄时上颌骨

齿骨

及牙齿开始骨化

24

日龄时顶骨

后颞骨

下鳃盖骨

肩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

26

日龄时翼耳

锁骨

匙骨开始骨化

28

日龄时颊骨、

额骨

胸鳍硬棘开始骨化

30

日龄时围框骨

侧骨板开始骨

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

进入幼鱼期

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

吻部小骨片

腹骨板

以及腹

臀鳍

背鳍

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

研究表明

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孵化后

且在发

育过程中

与呼吸

颌弓

摄食

鳃弓

和游泳能力(

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

,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

顺序大概一致

20

日龄时首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

但骨化主要集中在

24-30

日龄

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

养殖环境

遗传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中还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化起始时间相差

10

do

关键词

施氏鲟

仔鱼

稚鱼

幼鱼

骨骼发育

骨化

中图分类号

S

965.

215

文献标志码

A

鲟鱼起源于泥盆纪

距今

4.

5-3.

5

亿年

发现对寻鱼骨骼骨化过程的研究

施氏鲟是中国现存寻寻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

质珍稀鱼类

其个体大

寿命长

生长速度快

最早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

也是软骨硬鳞亚纲

Chondrostei

中现仅存的唯一的目⑴

具有

活化

之称

在分类学上属于硬骨鱼总纲

Osterich-

thyes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软骨硬鳞亚纲

Chon

?

中国最主要的寻寻鱼养殖种类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水

早在

1964

年就有学者对施氏寻寻

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

原文献中称北寻寻

II

的骨骼系统

drostei

鲟寻形目

Acipenserif

rmes

鲟鱼骨骼除头颅骨

绝大多数为软骨

是介于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

进行了解剖研究

但在其发育过程中

骨骼骨化的

时间是未知的

本研究中

选取不同发育阶段施氏

鲟的仔稚幼鱼

采用阿尔新蓝

-

茜素红染色技术对

骨骼系统进行硬骨-软骨双染色

拍照

分析相应

骨骼的基本特征

并概述了骨骼骨化的时间

以期

之间的过渡类型

在鱼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I

,

而对仔稚幼鱼骨骼系统的研究将使鱼类系

统演化的讨论更加深入

,

且能探讨各类群间的系统

发育关系

2]

o

目前

国内有关鲟形目鱼类骨骼系

为进一步开展不同发育阶段寻鱼骨骼系统发育的研

究奠定基础

并为其环境适应及脊椎动物的起源与

统形态特征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其中对白鲟

Pse-

phurus

gladius

骨骼系统

3-5

的研究最多且较为详

进化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还有学者对短吻鲟

Acipenser

brevirostrum

Le-

sueur

6]

黄鲟寻

Acipenser

dabryanus[

1]

达氏鲤

Huso

dauricu

[8

中华寻寻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9

和西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利亚寻

Acip

enser

.

gueldenstaedtii

I0

等其他种类的寻寻

形目鱼类骨骼系统形态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未

收稿日期

2020-11-30

基金项目

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

BAIC08-2020

试验用施氏鲟亲鱼来自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

高丽楠

1995

,

硕士研究生

。E-mail

*****************

通信作者

胡红霞

1972

,

研究员

o

E-mail

huhongxiazh@

163.

com

29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36

房山十渡鲟鱼繁育基地

1.

2

方法

1.2.1

施氏鲟仔稚幼鱼的培育

试验于

2020

6

鲟骨骼发育分期的基础上

分别在

12

个不同的时

间点随机采集样本

即孵化后

0

5

10

15

20

22

24

26

28

30

40

50

d,

每个时期采集的

样本不少于

5

避免采集外形畸形的样本

用过

月在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房山十渡鲟鱼繁育基地

量的丁香酚麻醉后

采用电子天平称量体质量

游标卡尺测量全长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

10%

的福

尔马林溶液固定至少

24

h,

以确保充分固定

之后

进行

曾于

2019

6

月在此进行过预试验

对亲

鱼进行人工催产并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

用滑

石粉脱黏后

转移到孵化器中孵化

初孵仔鱼在直

在室温下保存

用于骨骼染色

1.2.3

样本的骨骼染色

阿尔新蓝

-

茜素红

S

2

m

0.5

m

的圆形玻璃钢水槽中流水培育

,

每缸放养密度

8

000

尾鱼苗

水温

17.9±0.

5

C,

pH8.0~8.

2,

溶解氧量

4.5~5.8mg/L,

养殖用水

色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对多种生

物样本进行软骨和硬骨染色

12-14

但是不同文献

由地下井水经曝气和充氧后使用。

鱼苗孵化后

7

d

中的方法步骤存在很大的差异

15-16

o

本研究中

,

在梁小毛

17

采用的阿尔新蓝

-

茜素红染色方法基础

上稍做改进

具体染色过程及方法如表

1

所示

1.2.4

骨骼染色样本的观察

染色的仔稚幼鱼样

开口摄食

用微颗粒饲料

山东圣索饲料科技有

限公司

投喂

间隔

3

h

投喂

1

每天投喂

8

初期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

1.5%,

过量投喂

,

一周后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

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

饵量及更换不同粒径的饲料

投喂时水面静止

30

min

以上

让其充分摄食

并及时清理剩余饵料及

品放入加有甘油的培养皿中

用徕卡

Leica

M205FA

体视镜观察

用徕卡

LAS

V4.

8

拍照系统

进行图像采集

并用

Adobe

Photoshop

CS

软件

www.

photoshop,

com

进行处理

死去的鱼苗

保持水体清洁

1.2.2

样本的采集

在前期预实验初步判定施氏

1

阿尔新蓝

-

茜素红

S

染色法

Tab.

1

Alcian

blue

and

alizarin

red

S

staining

technique

染色步骤

staining

step

试验过程

experimental

process

将样本鱼麻醉

称量样本质量

测量体长和全长

稍大样本固定前需解剖去除内脏

注意不要采集外形

样本处理

ample

treatment

畸形的样品

用体积分数

10%

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鲟鱼样本

至少

24h

或更长时间

根据材料大小而定

浸泡完成

固定

fixation

后用蒸馏水冲洗样本至少

24

h,

或用自来水流水冲洗过夜

以彻底清除固定剂

再用梯度酒精溶液

30%

酒精

—50%

酒精

75%

酒精

95%

酒精

均为体积分数

浸泡脱水

每个体积分数的酒精浸泡时

间至少

0.

5

h

酶解

zymolysis

将样本浸泡在饱和硼砂钠的胰蛋白酶溶液中

置于保温箱内

温度设置为

34

C

左右

根据酶解程度调

整消化时间

直至稍见骨骼即可

20

min

检查一次酶解情况

其中

1.5g/L

的胰蛋白酶溶液配制

0.

15

g

胰蛋白酶和

100

mL

饱和硼砂钠溶液

软骨染色

cartilage

staining

0.2g/L

的阿利新蓝染色液浸泡鲟鱼样本

至少

24h,

期间可以更换染液

注意不要染色过度

否则

未被消化的肌肉会变蓝

其中

0.2g/L

阿利新蓝染色液配制

0.2g

阿利新蓝

8GN

700

mL

无水乙醇

300

mL

冰醋酸

用梯度酒精溶液

95%

酒精

75%

酒精

50%

酒精

30%

酒精

均为体积分数

浸泡水化

每个体积分

数的酒精浸泡时间至少

0.5h,

最后将样本转移到蒸馏水中浸泡水化

可换水

2~3

次或更多次

每次浸

水化

hydration

泡至少

0.

5

h

用质量分数

0.5%

的氢氧化钾溶液浸泡鲟鱼样本

至少

0.5h,

期间可更换试剂

目的是构建

KOH

环境

调节渗透压

osmoregulation

帮助茜素红

S

渗透入骨

用茜素红染色剂浸泡鲟鱼样本

至少

24

h,

注意不要染色过度

否则未被消化的肌肉会变红

其中

0.

05

g/L

茜素红

S

溶液的配制

0.

05

g

茜素红

S

1

000

mL

0.5%

KOH

溶液

硬骨染色

bone

staining

保存

preservation

用蒸馏水清洗样本

然后放入甘油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的甘油和

1%

质量分数

氢氧化钾混合溶液

油与

1%

氢氧化钾比例为

1

3—

1

1

3

:

1

中浸泡

最后保存在纯甘油中

每个比例的混合溶液浸泡

时间至少为

24

h

期间可更换试剂

2

高丽楠

施氏鲟仔稚幼鱼骨骼系统发育观察

297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氏鲟骨骼系统的组成

本研究中参照孟庆闻等

3

及李怀明等

II

的研

对施氏寻寻骨骼系统进行了概述和标注

其分为

的一半

尾鳍为歪尾形

尾部椎骨向上弯曲

将尾

鳍分为上下两叶

基部分叉

下叶较发达

上叶边

缘有一排棘状鳞

2.2

施氏鲟仔稚幼鱼骨骼系统的染色观察

根据鱼类的形态特征

鱼类早期发育可分为仔

鱼期

稚鱼期和稚鱼期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

至开口摄食的阶段

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

主轴骨骼

(

axial

skeleton)

和附肢骨骼

(

appendic

?

ular

skeleton)

两部分

主轴骨骼由头骨

(

skull)

脊柱

(

vertebral

column

)

和肋骨

(

rib)

组成

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

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

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

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

肢骨骼由带骨

(

girdle)

支鳍骨骼

(

pterygiophore)

和鳍条

(

fin-ray)

组成

2.1.1

主轴骨骼

脑颅

(

neurocranium

)

:

施氏鲟

幼鱼的脑颅较为宽长

整体呈纺锤形

内层由整块

的软骨构成

而外层覆盖硬骨质膜片

且在吻部至

鼻孔背面有许多吻部小骨片

主要膜骨骨片有鼻窝

上方一对长方形的额骨

两额骨间夹有

2

小块近椭

圆形的中额骨

其后方中央有一对颇长的顶骨

骨外侧是一对长方形的翼耳骨

后端枕骨区有正中

的上枕骨和两侧的外枕骨

外枕骨后外侧为后颖

眼窝上方为眶上骨

其前后及腹面围有小的围

眶骨

脑颅腹面正中有发达的副蝶骨

侧面有一系

列的鳃盖骨片

咽颅

(

splanchnocranium)

施氏寻寻咽颅骨化程

度较少

大部分为软质骨

咽颅分为颌弓

(

arcus

mandibularis)

舌弓

(

arcus

hyoideus

)

和鳃弓

(

ar

?

cus

branchialis)

3

个区域

施氏寻寻的颌弓分背腹两

背面为上颌

腹面为下颌

上颌由上颌骨

轭骨和颚方软骨组成

下颌由齿骨

关节骨和米克

尔氏软骨组成

施氏鲟的舌弓由舌颌骨

关节骨

角舌骨

下舌骨和间舌骨等构成

施氏鲟主要有

5

对鳃弓

脊柱

(

columna

vertebralis)

施氏寻寻的脊索呈

圆柱形

贯穿全身

终生存在

位于脊髓的腹面

,

没有真正的椎体

周围被加厚的脊索鞘包围

按形

态不同可将脊柱分为躯干部脊柱和尾部脊柱

肋骨

位于躯干部脊柱的两侧

每根肋骨一端与脊柱的横

突相连

另一端游离

2.1.2

附肢骨骼

施氏鲟的肩带位于脏颅的后方

两侧

支持胸鳍

由膜质的上匙骨

匙骨

乌喙

乌喙部软骨和肩胛部软骨组成

背鳍位于尾部

的背侧

比臀鳍略前

与身体垂直

呈三角形

鳍位于腹面正中央

前缘正对背鳍中部

距肛门较

鳍与身体背腹面平行

胸鳍小呈圆形

I8

,

于头后体腹的两侧

与身体垂直相交

腹鳍位于肛

门前的腹部两侧

与身体垂直相交

长度仅为胸鳍

板已长至尾柄基部

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

I9-20

2.2.1

仔鱼期

刚孵化

(

1)

的仔鱼长

(

11.

49

0.

10)mm,

头部较小

身体纤细透明

卵黄囊呈

椭圆形

原始鳍褶将躯干部和尾部分开

口和鳃裂

还未形成

嗅觉

味觉等感觉器官也未发育

但可

见有色眼睛

此阶段不存在硬骨元件

5

日龄

(

2)

仔鱼全长

(17.

21

±0.20)

mm,

存在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

头骨及身体后半

部分的色素沉积明显增多

吻部清晰可见

前端有

4

眼睛呈深色

哑铃形状的鼻孔出现

鳃盖

尚未将鳃全部覆盖住

鳃丝露出鳃盖

各鳍均已形

卵黄囊消耗产生的残留物在螺旋瓣后段可见

脊索呈圆柱形

贯穿全身

2.2.2

稚鱼期

10

日龄

(

3

)

稚鱼全长

(21.97±0.

30)

mm,

鱼体已经开口摄食

身体各

部分骨骼发育更加完善

出现了新的形态特征

骨板及各鳍的幅状软骨形成

卵黄囊明显消失

盖清晰可见

舌弓的角舌骨

鳃弓的角鳃软骨也是

本阶段可观察到的结构

视网膜部分呈金色

身体

各部分色素明显增多

15

日龄

(

4)

稚鱼全长

(

22.

45

±0.

60)

mm

,

咽颅发育良好

牙齿

侧骨板形成

尾部的椎骨末

端向背上方弯曲

形成歪型尾

20

日龄

(

5)

稚鱼全长

(

23.20±2.00)mm,

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

形态上无明显变化

骼骨化过程在本阶段逐渐开始

上颌骨

齿骨及牙

齿最先骨化

22

日龄稚鱼全长

(

23.75±2.00)mm,

此阶段未

发现头部及躯干部的重大变化

24

日龄

(

6)

稚鱼全长

(

26.

14

±4.

00)

mm

,

形态上无明显变化

顶骨

后颖骨

下鳃盖骨

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

26

日龄

(

7)

稚鱼全长

(

32.

36±3.

00)

mm

,

形态上无明显变化

翼耳骨

锁骨

匙骨开始骨化

298

大连

海洋大

学学报

36

1

施氏鲟孵化后

Od

骨骼发育

Fig.

1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

er

schrenckii

O

day

post

hatching

(

DPH

)

B

C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pq

腭方软骨

me

米克

尔氏软骨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pq

palatoquad

?

rate

mc

Meckel\'s

cartilage.

2

施氏鲟孵化后

5d

骨骼发育

Fig.

2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5

DPH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ds

背骨板

r

幅状软

ch

角舌骨

cb

角鳃软骨

°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ds

dorsal

scute

r

radialium

ch

ceratohyale

cb

——

ceratobranchial.

3

施氏鲟孵化后

1Od

骨骼发育

Fig.

3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1O

DPH

28

日龄

8

稚鱼全长

36.

83±4.00

mm,

形态上无明显变化

颊骨

额骨

胸鳍硬棘开始骨

30

日龄

9

稚鱼全长

39.

75

±4.

00

mm,

器官分化完全

外观与成鱼相似

出现了一些新的

幼体特征

如纵向排列的骨板

腹面扁平的身体

细长的触须及歪型尾等

围眶骨

侧骨板开始骨化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ls

侧骨板

t

牙齿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ls—

lateral

scute

t

teeth.

4

施氏鲟孵化后

15

d

骨骼发育

Fig.

4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15

DPH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m

上颌骨

d

齿骨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m

maxilla

d

dentary.

5

施氏鲟孵化后

2Od

骨骼发育

Fig.

5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2O

DPH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p

parietal

pt

posttermporal

so

suboperculum

s

——

scapula.

6

施氏鲟孵化后

24

d

骨骼发育

Fig.

6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24

DPH

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

2.2.3

幼鱼期

40

日龄

10

幼鱼全长

76.

26

2

高丽楠

施氏鲟仔稚幼鱼骨骼系统发育观察

299

4.00)

mm,

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

各器官

分化完全

外形向成体过渡

尾部椎骨向上弯曲,

理触

IT

将尾鳍分为上下两叶

基部分叉

下叶较发达

1

mm

A

叶边缘有一排棘状鳞

,其下为背辐状软骨

。吻部小

pte

骨片

腹骨板

以及腹鳍

臀鳍

背鳍

胸鳍最外

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

50

日龄

(

11

)

幼鱼全长

(

105.

32±

b

clv

5.

00)mm,

身体各部分进一步发育

未见新骨化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cl

匙骨

clv

锁骨

;

pte

翼耳骨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cl

—cleithrum

clv

clavicle

pte

pterotic

bone.

7

施氏鲟孵化后

26

d

骨骼发育

Fig.

7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26

DPH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f

额骨

j

颊骨

sp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f

frontal

j

ju

?

gal

sp

spina.

8

施氏鲟孵化后

28

d

骨骼发育

Fig.

8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28

DPH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c—

围眶骨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

c

circumorbital.

9

施氏鲟孵化后

30

d

骨骼发育

Fig.

9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

er

schrenckii

30

DPH

骨骼

A

1

mm

B

C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尾鳍发育

vs

腹骨板

or

吻部

小骨片

fu

棘状鳞

fr

鳍条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caudal

fin

development

vs

ventral

scute

or

ossiculi

rostralia

fu一

fulcra

fr

fin

ray.

10

施氏鲟孵化后

40

d

骨骼发育

Fig.

10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

penser

schrenckii

40

DPH

11

施氏鲟孵化后

50

d

骨骼发育

Fig.

11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

penser

schrenckii

50

DPH

3

讨论

3.1

施氏鲟骨骼系统发育的功能适应性

骨骼发育起始于骨化前软骨的形成

并且与仔

稚幼鱼不同时期的功能需求密切相关

21

o

饥饿和

被捕食是影响仔稚幼鱼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5

,

因此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生存相关的器

官优先发育的发育模式

26

本研究中

在施氏鲟仔鱼期

与摄食和呼吸相

关的米克尔氏软骨

腭方骨

角舌骨

角鳃软骨已

经形成

且在仔鱼期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

伴随

着外源性摄食的开始

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脑颅

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

施氏鲟

20

日龄

时第一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

为上颌骨

齿骨及牙

齿

大大增强了鱼苗的摄食能力

脑颅其他骨骼的

300

大连

海洋大

学学报

36

骨化在此阶段刚刚开始并逐步增加

24

日龄时

施氏鲟稚鱼顶骨

后颖骨

下鳃盖骨及背骨板外侧

12

13

,

2019

年繁育的施氏鲟在

30

日龄

时才观察到骨化的骨骼

而本研究中在

20

日龄时

就观察到骨化的骨骼

由此可见

即使同种鲟鱼其

部分开始骨化

头骨及背骨板的骨化在早期发育中

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27

o

附肢是鱼体游泳运动重

要的协调器官

施氏鲟稚鱼肩胛骨

胸鳍硬棘

骨板分别在

26

28

30

日龄时开始骨化

此时游

泳能力极大提高

躲避敌害

主动寻找食物和攻击

骨化时间也会因环境或遗传因素等有所差异

本研

究中提供了施氏鲟早期骨骼发育进程的大致时间范

捕食者能力均随之提高

进入幼鱼期

鱼体骨骼基

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

吻部小骨片

腹骨板

,以及

腹鳍

臀鳍

背鳍

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

A

1

mm

骨化

鱼体活动更加灵活多变

能够伏击或跟踪饵

料鱼

遇到敌害后也能逃避藏匿

28

]o

3.2

施氏鲟骨骼系统发育与其他鲟鱼的比较

头骨骨化较为复杂

本研究中

施氏鲟在

20

日龄时第一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

为上颌骨

齿骨

和牙齿

随后头部其他部位的骨骼相继骨化

且骨

化的牙齿在

26

日龄时就已消失

施氏鲟在仔稚鱼

时期存在犬齿状牙齿

29-30

,

成体则没有任何牙

齿

31

施氏鲟与波斯鲟

Acipenser

persicus

15

A

西伯

利亚鲟

A.

baerii

32

的骨化部位及顺序相一致

但波

斯鲟骨化时间较早

12

日龄时就已经观察到上

述骨骼的骨化

骨板骨化顺序从背骨板开始

然后是侧骨板

,

最后是腹侧骨板

且由远端向近端逐渐骨化

本研

究中

施氏鲟背骨板在

24

日龄时开始骨化

侧骨

板和腹骨板分别在

30

40

日龄时观察到骨化

西

伯利亚鲟

33

骨板骨化的时间与施氏鲟相近

背骨

侧骨板和腹骨板分别在

25

31

37

日龄时骨

杂交鲟

Huso

huso

X

Acipenser

ruthenus

34

骨板的

骨化晚于上述两种鲟鱼

背骨板在

59

日龄时开始

骨化

侧骨板和腹骨板均在

91

日龄时观察到骨化

各鳍骨化方式一致

均由基部向末梢骨化

研究中

施氏鲟

5

日龄时各鳍均已形成

40

日龄

时观察到各鳍鳍条的骨化

而在杂交鲟

H

.

huso

X

A.

ruthenus

34

背鳍和臀鳍在

4

日龄时形成

鳍在

6

日龄时出现

上述各鳍鳍条均在

59

日龄时

骨化

腹鳍

尾鳍在

10

日龄时形成

鳍条在

91

龄时骨化

由此可见

不同种类的鲟鱼

其骨骼骨化的时

间节点有所差异

可能是生长环境

35

饵料投喂

鱼卵大小与质量

36

及地理隔离所造成的种族差异

等原因所导致⑶

此外

本次繁育的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相比

2019

年作者在前期预试验中繁育的施氏鲟早

10

d

JI

0

c

*

B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d.

12

施氏鲟孵化后

25

d

骨骼发育

(

2019

)

Fig.

12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

?

penser

schrenckii

25

DPH

(

2019

)

A

侧面观

B

背面观

C

腹面观

A

side

view

B

dorsal

view

C

ventral

viewd.

13

施氏鲟孵化后

30

d

骨骼发育

2019

年)

Fig.

13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Aci

?

penser

schrenckii

30

DPH

2019

本研究中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确定施氏

鲟骨骼骨化的时间

但在发育早期

骨中钙量不

可能无法通过茜素红染色

34

,且进入稚鱼期

肌肉并不能完全被清除

因此

作者推测骨化

开始的时间可能比染色观察到的时间更早一些

后还需进一步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软骨和硬骨组织进

行相关功能基因的定量分析

确定其出现及骨化时

4

结论

1

本研究中首次对施氏鲟仔稚幼鱼进行了不

2

高丽楠

施氏鲟仔稚幼鱼骨骼系统发育观察

Stain

Technolog^^,

1977,52(4)

229-232.

[15]

301

同发育时期骨骼染色观察

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

孵化后

且在发育过程中

与呼吸

颌弓

摄食

ESHAGHZADEH

H,AKBARZADEH

A,YARMOHAMMADI

M,

et

ogenesis

in

the

Persian

sturgeon

Acipenser

persicus

and

鳃弓)

和游泳能力

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

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大概一致

2

仔鱼期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

its

correlation

with

gene

expression

of

vitamin

K-dependent

pro

?

teins

during

larval

development

[

J

]

.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2018,92(2)

452-469.

3

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20

日龄时观察

[16]

WALKER

M

,

KIMMEL

C.

A

two

-

color

acid

-

free

cartilage

and

bone

stain

for

zebrafish

larvae

[

J]

.Biotechnic

&

Histochemistry

到开始骨化的骨骼

为上颌骨

齿骨及牙齿

。骨化

主要集中在

24~30

日龄

进入幼鱼期

鱼体骨骼

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

鱼体活动更加灵活多变

4

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养殖环境

遗传等

2007,82(1)

23-28.

[17]

梁小毛

.

小体鲟骨骼系统解剖研究

[

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9.

[18]

ARTYUKHIN

E

N

,

VECSEI

P

,

PETERSON

D

logy

and

因素有关

本研究中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

化起始时间相差

10

do

参考文献

[1]

BEMIS

W

E

,

KYNARD

on

rivers

:

an

introduction

to

aci-

penseriform

biogeography

and

life

history[

J]

.

Environmental

Biolo?

gy

of

Fishes,1997,48(

1/2/3/4)

167-183.

[2]

苏锦祥

孟庆闻

,

唐宇平

.

团头鲂骨骼系统的发育

[J].

水生生物

学报

,1989,13(

1):1-14.

[3]

孟庆闻

苏锦祥

李婉端

.

鱼类比较解剖

[M].

北京

:

科学出版

,1987.

[4]

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组

.

白鲟鱼

Psephurus

gladius

(Maztens)

的解剖

[J].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60(2)

79-85,

122-129.

[5]

李云

刁晓明

陈林

.

白鲟骨骼系统的补充修正

[J].

西南农业大

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1997,19(1)

:36-46.

[6]

HILTON

E

J

GRANDE

L

BEMIS

W

E.

Skeletal

anatomy

of

the

Shortnose

sturgeon

,

Acipenser

brevirostrum

Lesueur

,

1818,

and

the

systematics

of

sturgeons

(

Acipenseriformes

Acipenseridae

)

[

J

]

.

Fieldiana

Life

&

Earth

Sciences

,2014,3(3)

:

1-168.

[7]

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组

.

黄鲟鱼

(

Acipenser

dabnynus

Deumaril)

的解剖

[J].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60(2)

72-78,

116-121.

[8]

郭长江

赵文

石振广

.

达氏鲤幼鱼骨骼系统解剖研究

[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31(3)

301-306.

[9]

罗泉笙

何学福

.

中华鲟的解剖

[J].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1980(2)

7-30.

[10]

刘钊

赵仲孟

,

杨世勇

.

西伯利亚鲟幼鱼骨骼系统解剖研究

[J].

水生生物学报

,2019,43(1):117-122.

[11]

李怀明

宁惠兰

袁敬坤

.

北鲟

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

骨骼系

统解剖

[J].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964(00)

157-168.

[12]

HANKEN

J

,

WASSERSUG

visible

skeleton[J

]

.Functional

Photography,

1981,16(4)

22-26.

[13]

TAYLOR

W

R

,

VAN

DYKE

G

C

.

Revised

procedures

for

staining

and

clearing

small

fishes

and

other

vertebrates

for

bone

and

carti

?

lage

study

[

J

].

Cybium

,

1985,9(2)

:

107

-

119.

[14]

DINGERKUS

G

,

UHLER

L

D.

Enzyme

clearing

of

Alcian

blue

stained

whole

small

vertebrates

for

demonstration

of

cartilage[

J]

.

ecology

of

Pacific

sturgeons[

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07,79(3/4)

369-381.

[19]

谢从新

.

鱼类学

[M].

北京冲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0]

张彤晴

葛家春

,

盛建明

.

小体鲟仔

稚幼鱼生物学及苗种

培育技术初步研究

[J].

河海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2,

30(sup)

114-117.

[21]

吕雪娇

.

大菱鲆

(

Scophthalmus

maximus

)

和鞍带石斑鱼

(Epi-

nephelus

lanceolatus

)

生长特性以及骨骼发育与畸形研究

[

D]

.

青岛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2018.

[22]

HOUDE

E

early

life

dynamics

and

recruitment

variability

[J]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Symposium

,

1987,2

:

17-29.

[23]

BAILEY

K

M

,

HOUDE

E

ion

on

eggs

and

larvae

of

ma

?

rine

fishes

and

the

recruitment

problem[

J]

.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1989,25

1-83.

[24]

FUIMAN

L

A.

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

an

energetics

approach

[J].

Reviews

in

Fish

Biologyand

Fisheries

,

1992,2(4)

348

-

349.

[25]

IGUCHI

K,

MIZUNO

N

.

Early

starvation

limits

survival

in

am-

phidromous

fishes

[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1999

,54(4)

705-712.

[26]

GAGNAT

M

R

WOLD

P

A

BARDAL

T

et

tr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s

in

ballan wrasse

(

Labrus

bergylta

As-

canius

,1767)

larvae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live

prey

diets

and

growth

rates

[J].

Biology

Open,2016,5(9)

1241-1251.

[27]

MABEE

P

M

,

CROTW\'ELL

P

L,BIRD

N

C,et

ion

of

median

fin

modules

in

the

axial

skeleton

of

fishes[

J]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2002

294(

2)

77-90.

[28]

熊玉宇

.

蹶摄食行为发育

[

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2.

[29]

马境

,

章龙珍

庄平

.

施氏鲟仔鱼发育及异速生长模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18(

12)

:2875-2882.

[30]

韩骥

王云山

,

李文龙

.

史氏鲟的早期发育异速生长模式及

生态学意义

[J].

河北渔业

,2016

(11)

31-36.

[31]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委会

.

中国动物志

[M].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1998.

[32]

WARTH

P,HILTON

E

J,NAUMANN

B,et

pment

of

the

skull

and

pectoral

girdle

in

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i

and

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

Acipenseriformes

Acipenseridae)

[J]

ournal

of

Morphology

,2017,278

(3)

418

-

442.

[33]

LEPREVOST

A

,

AZAIS

T,TRICHET

M,et

ral

develop

?

ment

and

ossification

in

the

Siberian

sturgeon

(

Acipenser

baerii)

302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with

new

insights

on

bone

hist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vertebral

36

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12,81(6)

:

1985-2004.

[35]

elements

and

scutes

[

J

]

.

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2017,300

(

3

)

管士成

.

环境因素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

[J].

养殖技术顾问

2013(10)

229.

437-449.

[36]

殷名称

.

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其进展

[J].

水产学报

,1991,

15(4)

348-358.

[34]

ZHANG

X,

SHIMODA

K

,

LRA

K,

et

pmental

structure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fins

scutes

and

scales

in

bester

sturgeon

a

hybrid

of

beluga

Huso

huso

and

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J].

[37]

郑珂

,

岳昊

,

郑攀龙

.

海水养殖鱼类仔

稚鱼骨骼发育与畸

形发生

[J].

中国水产科学

,2016,23(1)

250-261.

Observation

of

skeletal

system

development

of

larval

and

juvenile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GAO

Linan

1

2

,

HU

Hongxia

2

*

,

WANG

Wei

2

,

DONG

Ying

2

,

WU

Lixin

1

(1.

College

of

Fisheries

and

Life

Scence

,

Dalian

Ocean

Lniversity

,

Dalian

116023

,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Fishery

Biotechnology,

Beijing

Fisher

?

ies

R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0068,

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skelet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cipenseriformes

,

and

to

explore

the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only

existing

chondrostean

skeletal

system

of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was

continuously

observed

from

newly

hatched

larvae

to

juvenile

fish

using

the

cartilage-bone

double

stai

?

ning

technique

,

an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chedule

was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ossification

time

of

skeletons.

No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elements

was

observed

in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

and

skeletal

ele

?

ment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ly

on

the

head

and

then

notochord

and

fins

without

ossified

bones.

The

juvenile

Amur

sturgeon

turned

into

rapid

growth

stage

neurocranium

splanchnocranium

and

appendicular

skeleton

devel

?

oped

rapidly

,

and

the

skeleton

in

all

parts

of

the

body

were

basically

formed

at

10-15

days

post

hatched

(

dph

).

At

20

dph

the

maxilla

dentary

and

teeth

began

to

ossify

at

24

dph

the

parietal

posttermporal

suboperculum

scapula

and

the

lateral

part

of

dorsal

scute

appeared

to

begin

to

ossify

at

26

dph

the

scapula

dorsal

scute

was

completely

ossified

and

the

pterotic

clavicle

and

cleithrum

began

to

ossify

at

the

same

time.

At

28

dph

jugal

frontal

and

spina

of

the

pectoral

fins

began

to

ossify.

At

30

dph

the

postorbital

began

to

ossify

the

lateral

scute

was

completely

ossified.

At

the

juvenile

fish

stage

the

framework

of

skeleton

was

basically

developed.

The

ossiculi

rostralia

ventral

scute

and

the

radialia

of

pelvic

fin

anal

fin

dorsal

fin

and

pectoral

fin

were

ossified

complete?

ly.

In

conclusion

the

bone

development

of

Amur

sturgeon

began

after

hatching

and

the

bones

related

to

breathing

(

arcus

mandibularis)

feeding

(

arcus

branchialis)

and

swimming

ability

(

fins)

were

developed

preferentially

dur

?

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order

of

bone

ossification

wa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development.

The

ossified

bone

was

first

observed

at

20

dph

,

with

the

peak

ossification

at

24-30

dph

,

and

the

ossification

time

being

involved

in

the

breeding

environment

,

heredity

and

other

factors.

In

this

study

,

there

was

10

days

difference

in

the

bone

ossification

initiation

time

in

different

batches

of

artificial

spawning

in

Amur

sturgeon.

Key

words

:

Acipenser

schrenckii

larva

fish

juvenile

fish

young

fish

skeleton

development

ossify

更多推荐

骨骼,骨化,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