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汽车燃油添加剂有用吗)
解析《秘密花园》中的人物成长
摘 要:《秘密花园》这部小说所包含的成长内容和意旨而论,属于十分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描述了《秘密花园》中主要人物的成长轨迹,分析了促其成长的原因,总结了成长带来的困惑和意义。
关键词:《秘密花园》 成长 自我能量 成长危机
使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 (frances hodgson burnett)跻身本世纪最重要作家之列的作品应为《秘密花园》。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拉斯基 marghanita laski 称《秘密花园》为“我所见到过的最令人满意的儿童作品”。历来各家都把《秘密花园》列为儿童文学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朵,说它是儿童小说,不如说是它成长小说更为贴切。
一、人物成长描述
《秘密花园》里男、女主角是两个乍看起来毫无吸引力的孩子。小说开篇第一句就令人印象深刻:“当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塞尔斯威特庄园跟她的姑父一起生活的时候,人人都说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柯林则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抑郁病患者。
玛丽生活在印度的时候,扮演着几乎一无所知、无事可做的土公主角色。她不知晓府邸内外事务,就连那场巨大的瘟疫也不在她“知道”的范围里。玛丽从不用担心自己的吃穿住行,对仆人颐指气使,父亲公务繁忙,母亲乐衷于寻欢应酬。玛丽的坏脾气一方面与娇生惯养有关,更大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这种长期被隔离在外的劣势感与压抑感。刚到英国约克夏荒原的姑父柯瑞文家时,她只有借
助于歇斯底里的发泄才能部分地缓和这种强烈的不平衡感。从客观上看,是玫瑰园的出现开始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衡。玛丽在和仆人玛莎的弟弟迪肯的相识、交往、共同种植花园的经历中,被迪肯身上散发出的健康和生机深深感染。若说玛丽和迪肯一起种植秘密花园让人惊讶,那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是玛丽竟在大人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帮柯林恢复了健康,摆脱轮椅直立行走。在柯林恢复健康的喜悦中,玛丽不仅仅收获了孩童之间深深的友谊,姑父柯瑞文先生的赞许,全家上下惊讶的羡慕,更多的是自己成长中心智、品格的提升和成就感的喜悦。
柯林是一个心智更为稚嫩的孩子,他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模样,长年卧病在床,娇生惯养,却和玛丽一样从未得到父母的关爱。他总以为自己会和父亲一样长成罗锅背,甚至抑郁地认为活不久就会死去。他终日惶恐不安,暴躁地对待身边的人,厌恶生活。这样一个被家里佣人当作负担却又的问题儿童经过和玛丽的一番彼此脾气上的争斗与融合,也加入了秘密花园的分享者和守护者行列。在自然、运动、友情还有秘密的滋养下,柯林不再自暴自弃,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他还和玛丽、迪肯共同合作,利用花园的“魔力”不断实行自己的康复计划,最终勇敢地走出了假想病魔的阴影,长成为英俊挺拔的少年,并开始以自己的能量改变他那久未从丧妻之痛中自拔出来的父亲的凄凉人生。
二、促使人物成长的原因
(一)自我能量的确证
一般认为,顺利的成长总是伴随着能力的增强和能量的增加。在一段成长经历的前期,个体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和焦躁的情绪,这多少意味着成长的能量已经在其体内蓄积窜动,等待释放。但如果缺乏明确集中的行动对象,这些能量很可能在各种随意的发泄行为中耗散殆尽。这么一来,它非但不能为个体提供成长的信心和动力,反而会催生出散漫、失望等消极情绪。因此,这是一股需要引导然后才能确证给个体自我的能量。换句话讲,拥有这股能量的成长个体有必要去发现和从事某种有意义的事情。
玛丽从刚刚被大鹑庄的管家梅德洛太太接到荒原时,曾被明确告知,禁止“满屋子东刺探西刺探”。这话大大损伤了小女孩的自尊心,同时也十分清楚地表明,面对大鹑庄里陌生的成年人世界,玛丽是被置放在下位的。在某些事情上(读者后来知道是柯林的事),她不被认可具有知情的权利。难怪玛丽乍闻此语会顿生反感并尖刻的回答:“我才不会想要到处刺探呢!”无论在印度还是在米塞尔斯威特庄园,玛丽都没有得到父母甚至是仆人们应有的关爱和重视。一贯霸道的小公主玛丽的内心是孤独的,在陌生的大鹑庄玛丽除了有寄人篱下的无助,更渴望通过自己的某种作为改变自己被忽视被冷落的地位。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以前的社会发展就是人类运用知识理性解开各种问题,进而改造和掌控世界的过程,他称之为对世界进行“祛魅”。我们也不妨借用这个词来喻指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抗争中不断揭开秘密、获取知情权的成长过程。通过这一“祛魅”行为,个体或群体确证了自我能量的实力,增添了继续
生存的信心,同时也就得到了一个更为强大和成熟的自我。显然,玛丽的成长能量正是在对花园和哭声的解密和“祛”了白。秘密花园的发掘给玛丽自我存在我的证明和成长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哭声秘密的解开和柯林的康复,更进一步地表明了玛丽自我能量的胜利与自由。
(二)成长危机的解决
一般说来,个体儿童的成长总是面临两组基本的矛盾:一是与成人世界的矛盾,二是与同伴间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都是不可克服的,因为成长本身就包含着这些矛盾。但它同时也致力于平衡与缓解这些矛盾。
寄居大鹑庄之前,玛丽与周边人群的矛盾并不表现为激烈的正面冲突,而是一种比冲突更让人难以忍受的疏离。没有人真正关心她,也没有人打心里在乎她。父母双亡后的玛丽被暂时寄养在一个英国牧师家,她与这些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恶劣之极他们互相看不顺眼,不到两天,就没人肯跟“反常的玛丽小姐”一起玩了。
无论在与成人还是同伴的矛盾中,玛丽看来都处于冲突的劣势一方。这个时候,秘密花园的出现便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为成长个体提供了一个暂时的躲避和栖息之所,另一方面,它更在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前提下,为其持有者创造了一次改变劣势状态的机会。玛丽在拥有第一个敞亮秘密的同时,也占据了秘密知情者的优越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她们原有的焦虑感与不公感。也就是说,秘密通过暂时搁置矛盾,提供了一个解决矛盾的迂
回之方。与此同时,为了维护这样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她们必然要致力于保守自己的秘密。为了进一步维护和建设自己的秘密,原来无所关切的玛丽开始投入另一种忙碌而积极的劳作生活,起先处于冲突状态的两组关系也开始无声无息地得到修复与重构。随着迪肯和柯林的先后介入以及三人保密阵线的形成,玛丽第一次获得了完全正常的同伴关系。
玛丽闯入柯林的生活是柯林重新认识同胞关系和外界联系的起点。原来他是一家人的小主人,任何人都得听之任之指挥,正是这样的“权威”让他没有朋友更不懂与人相处,与父亲的疏远关系更是他无法解决。他开始学着包容和收纳同伴,认可玛丽和迪肯在他生活中的合理位置。除了知识的增长外,还有悄然进行着的另一种学习是柯林自己未曾预想也不甚知晓的,诸如与兄妹之间的协作、商榷、包容以及互相的支撑等等。在一个隔离性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里,一切都需要他自己慢慢领悟和熟练,柯林顺利克服了原先的缺憾与不平衡,获得了另一个人生阶段的入场券。
(三)自我空间的分享
分享首先意味着信任,又恰恰是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建设积极的外部关系的第一要素。玛丽决定将迪肯纳入自己的空间,起先虽然是出于建设秘密花园的需要——花园正待维护,而迪肯正精于此道。与迪肯见面之前,玛丽就对这个能与荒原上所有动植物打成一片的男孩抱有相当的好感,及至双方意外相逢,她开始跨出自我扩张的重要一步:
她的双手扭得更紧了,两道视线朝他投过去,缓缓说道:“我对男孩一无所知。假使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能保密吗?那可是个大秘密,我不晓得万一被人发现的话该怎么办才好。我相信我会死掉!”
最末一句既是对交换信任的重要性陈述,也潜隐地向狄肯索要作为回报的忠诚,这一刻可以说是两人关系变化的临界点。当玛丽从迪肯处得到保密的承诺后,秘密花园的秘密也就向他作了敞开,两个孩子之间很快确立了共同维护秘密的分享关系。
对个体的成长来说能够独自保有私密空间尽管是意义重大的一步,通过它,个体不再紧紧固守身内世界,而是将自我的边界扩大开去,与他者的世界相交通。在此过程中,他(她)必然要学习如何恰当地控制自我,如何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黑格尔把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依次推进的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分别称为“单个自我意识”和“承认自我意识”。“单个自我意识”仅限于主体对自身区别与外在客体的一种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对外界一概采取排斥态度,其自我同一或自我肯定尚处在较浅薄的层面。而到了“承认自我意识”阶段,主体开始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中认识自我,个体与群体间既有矛盾、差异,也保持着关系上的同一性。从人类群体与个体发展的可类比性看来,独自保密近似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第一阶段的行为表现,而秘密的分享行为则可以看作其自我意识发展第二阶段的表征。较之前面由秘
密空间开出的“单个自我意识”,它是将成长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成长的意义
成长,是人的一生无法避免却一直在进行的事情。有时是看得见的一瞬间,更多的是一个阶段的变化和表现。对每个人来说,理解和经历都有着不同的滋味和意义。成长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始终是位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一个事件。如果说长的主体是儿童,它对准的目标却是成人。也就是说,一方面,为了成长,儿要从原先依附于成人的位置上抽身出来,成为堪与之相对峙的、具有平等能力权利的个体-这就意味着他(她)需要剪断原本连接于成人世界的脐带,自我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经过成长独立出来的自我却又将是一个成人。
《秘密花园》中的成长结局是令人快乐的:玛丽和柯林及柯瑞文先生的转变都是快乐、美好的。玛丽和柯林的成长中收获了温情的友情、亲情,对外界的逐渐认知,以及和周边人际的良性改善,最重要的是自己在此过程中渐渐找回的自信和对生命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无能代替也是无人能给与的。
参考文献:
[1]linda t. parsons. ‘other ways’ into the garden:re
- visioning the feminine in the secret garden [j].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vol.33, no.4, december 2002:251.
[2]弗·霍·伯内特. 张建平译.秘密花园[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3]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7.
[4]胡潇.意识的起源与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斯·范·梅南、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一一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0.□
更多推荐
成长,秘密,花园,个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