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大众朗逸裸车价多少钱)

2003-2010上半年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情况

1 2003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颠簸度过。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美-伊战

争、SARS全球蔓延、美国经济增长加快、美元贬值、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俄罗斯石油产量

增加、OPEC未启动价格控制机制等,都是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中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

或因石油引发、或影响整个国际石油工业。2003年油价总体偏高,世界石油勘探开发活跃,

产量和消费量增加较快。

2003年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波动较大,年初和年末上扬明显,全年总体走高。

13月,在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的延续、天气寒冷、OECD成员国原油储备偏低,美

国对伊拉克战争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油价格居高不下,除阿拉伯轻油和迪拜原油

外,WTI、布伦特和米那斯原油月平均价格均在3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行。OPEC两次调高

生产配额也没有解决问题。

45月,随着委内瑞拉石油工人罢工结束、天气转暖、-伊战争初见分晓,油价下跌。

美对伊开战后,市场预期联军速战速决,对中东出口影响不大;伊拉克重返国际原油市场;

同时,委内瑞拉产量回升。这些是导致油价开始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因素。

68月,伊拉克恢复原油出口的困难重重,欧佩克得以顺利抽紧资源,OECD主要成员

国库存持续偏低导致油价迅速反弹.

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明显增加,OPEC9月的减产使油价在

2003年下半年持续走高。

2003年, WTI布伦特、阿拉伯轻油、迪拜和米那斯原油现货年平均价格分别达到31.12

28.8826.0726.7729.21美元/桶,总体较高(表1)。

OPEC数据显示,其2003年一揽子油价平均为28.10美元/桶,比2002年高15.4%,也

高于OPEC设定的2228美元/桶的目标区间。这一价格也达到了自1984年年初以来的OPEC

一揽子原油参考价格的最高水平。

2 2004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4年国际油价扶摇直上、连创新高,并在1025日升至55.67美元/桶的高位。

这一始料不及的局面打乱了国际石油市场的相对平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

高油价拖累世界经济的担忧日渐强烈。2004年国际油价的波动具有5大显著特点。

其一,2004年成为21世纪第3个高油价之年。

进入21世纪的5年来,国际原油市场4种代表性原油的年平均价格在2000年升至高位,

又经过厂2001年的大幅度下跌之后,基本上处于平稳上升的通道之内。但是,第2个高油

价之年的2003年的年平均价格仅略高于2000年的水平,而2004年却出现了突升,使国际

油价达到了20多年来的高水平。其中,在美国WTI原油出现的3个年平均价格在30美元/

桶以上的年份中,2003年仅较2000年高2.27个百分点,而2004年却较2003年高33.58

个百分点。布伦特原油的年平均价格水平也呈现同样的趋势,2003年还较2000年低了0.32

个百分点,而2004年却较2003年高33.65个百分点。迪拜原油则突升了25.7个百分点,

OPEC一揽子原油突升了27.77个百分点。至20041025日,WTI原油价格升至55.67

美元/桶之时,国际油价已上涨40%以上。即使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一价格水平依然处

1986年来的高点。

其二,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

这是国际石油市场近几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一是市场连续突破了国际油价

的几个重要心理关口。2季度国际石油市场在20天内连破3关,突破了40美元/桶的心理

防线。同时连创3个第一次,即在511日美国的WTI原油升至40.15美元/桶,第一次

创该原油交易的13年高点;61日升至42.45美元/桶,第一次创该原油开始交易21

的高点;525OPEC—揽子油价升至37.36美元/桶,第一次创13年高点。3季度国际

油价重拾高位攀升之势,美国WTI原油两次冲击50美元/桶价位,并于9月底突破50美元

/桶。4季度国际原油持续价格上涨趋势,终于在1025日突破了55美元/桶价位,升

55.6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二是季、月平均价格节节升高创20年之最。2季度以来,

国际石油市场的4种代表性原油价格不仅屡创新高,34季度的平均价格也均升至近20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轻质低硫的WTI原油3季度较2季度上升15%,较2003年同期上

46%4季度较3季度上升9.53%,较2003年同期上升54.89%。布伦特原油3季度较2

季度上升16%,较2003年同期上升44.93%4季度较3季度上升9.47%,较2003年同期上

53.75%。迪拜原油3季度较2季度上升了9.6%,较2003年同期上升了37%4季度较3

季度下降32.08%,但较2003年同期上升29.44%OPEC7种原油一揽子油价较2季度上升

13.5%2003年同期上升42.1%4季度较3季度上升2.21%2003年同期上升38.4%

同样,上述4油种的月平均价格也分别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数据表明,美国的WTI

原油全年12个月的月平均价格均在34美元/桶以上,其中有7个月的月平均价格保持在

40美元/桶以上的高水平,最高的10月份达到了53.0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全年12

月的月平均价格均在30美元/桶以上,其中有5个月的月平均价格保持在40美元/桶以上,

最高的10月份达到了49.38美元/桶。OPEC一揽子油价除2月份之外,也均保持在30

元/桶以上的水平,最高的10月份达到了45.28美元/桶。

其三,价格波动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以美国纽约交易所WTI原油为例。自511日油

价升至40.15美元/桶,1025日升至55.67美元/桶,再至1210日回归至40.71

美元/桶,期间升幅高达38.7%、降幅高达26.9%34季度是国际油价波动最为频繁、波

动幅度最大的时段。例如820日至830日的10天中美国WTI原油价格由48.90美元

/桶降为42.28美元/桶,降幅高达13.54%1025日至1124日的一个月内,WTI

原油价格由55.67美元/桶急剧降至1116日的46.11美元/桶,降幅高达17%;其后又

急剧飙升至近50美元/桶,升幅高达7.22%。创3年多来单日跌幅最大的是1130日至

121日,期间WTI原油价格由49.13美元/桶降至45.49美元/桶,跌幅7.14%。可见,

2004年国际油价波动之剧烈是国际石油市场历史上十分罕见的。

其四,轻、重质原油的价格差增大。2004年由于市场对轻质低硫原油的需求十分旺盛,

供应紧缺,而OPEC增产的却大部分是重质高硫原油。有迹象表明,这种状况使市场对重质

高硫原油的需要似乎已经饱满,且其供应已经过量,从而使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之间的价差

2季度以来呈急剧增大的趋势,超过了正常的价差水平。迪拜原油与布伦特原油9月份的

月均价格之差已由7月份的2.82美元/桶、8月份的3.21美元/桶剧升至7.05美元/桶,

分别上涨150%120%20039月份两者的月均价格之差仅为1.49美元/桶,上升了5

倍。伦敦IPE交易所将两者的期货差价定为9.729.82美元/桶,1月期货差价定为9.34

9.44美元/桶。美国现货市场重硫原油贴水也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轻质低硫/重

质高硫原油的差价则超过13美元/桶。11月上旬一周的WTI/沙特重质油的差价竟高达

14.10美元/桶。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国际原油市场对轻质原油的需求远远高于重质原油。

其五,原油领涨石脑油等石化原料价格创历史新高。2004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

度上涨和大幅波动,使石化基础原料用的石脑油价格也呈现同期大幅度上涨和波动的态势,

致使亚洲石脑油的月平均价格达到14年来的最高水平433美元/吨。在鹿特丹市场,当美

WTI原油在7月底8月初冲击45美元/桶之际,石脑油价格则突破了400美元/吨;而

8月中下旬冲击50美元/桶、55美元/桶之际,石脑油则分别突破了430美元/吨和460

美元/吨,最高时达到接近500美元/吨的高位。在石脑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带动下,烯烃、

芳烃等的价格也上升达到历史的高位水平。例如,在8-10月份,乙烯、丙烯的月平均价格

分别达到1229美元/吨和1078美元/吨,纯苯则达到了1204美元/吨。当然,下游石化

产品也随之水涨船高,价格大幅上涨。

3 2005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5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供求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出现螺旋式上升,在数度刷新历

史最高纪录后,步入长达3个多月的漫长调整。油价的大幅涨跌对全球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

活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明年油价的走势,必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今年是油价剧烈波动的一年。年初,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出现短暂下跌,但由于美国和

欧洲地区气温骤降,导致取暖油需求迅速增加,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拉开了涨升序幕,纽约商

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3月份攻克每桶50美元关口,并于3月16日达到了56.46

美元的历史高位。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酝酿,在夏季油气消费高峰到来之际,油价在6月底突破60美元

大关。8月底,受沙特阿拉伯国王去世和墨西哥湾飓风等因素的影响,油价月初突破65

元关口。

其后,由于国际能源机构释放6000万桶石油储备的威力显现、国际油价连续回调,

11月一路跌破60美元、58美元和57美元关口。但进入12月,由于美国部分地区出

现寒冷天气致使天然气价格上涨,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又在回升,每桶已过59美元。

4 2006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6年初至8月,国际油价总体是波动性上升,9月国际油价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9

25日,国家油价终于跌破了60美元/桶的心理大关。

2006年国际油价季度情况

一季度 13月均价:61.9360.8861.2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

二季度 较稳定,大致在7072美元/

最高点78.4美元/桶(7月中旬);920日跌至60.46美元/桶;25

三季度 日跌破60美元/桶,低至59.52美元/桶; 27日大幅反弹,收于62.96

美元/桶(交易者担心石油供求的变化);103日跌至58.68美元/

油价预测有两种倾向:一是油价下跌是短期的,日后会继续上升,极有

四季度 可能突破80美元/桶甚至更高;二是油价会继续下降,在60美元/桶附

近或更低价位徘徊

可以看出,2005年初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2006年的

7月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77.03美元每桶,此后进入下跌时期。

5 2007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7年,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屡创历史新高。全年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

格分别为每桶72.3美元和72.6美元,比上年上涨9.2%和9.9%。

从全年走势看,1月上中旬,由于北美地区天气温暖导致取暖用油需求下降,国际油价

延续200611月份以来的跌势,118WTI原油期货价格已降至2005524日以

来的最低价,每桶50.48美元;从2月份开始,OPEC国家在三个月内第二次减产,接着出

现伊朗核问题、尼日利亚暴力活动等地区紧张局势都引发了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国际市

场油价一路攀升,731WTI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78.21美元的新高;8月上中旬,

美国次贷危机加深,欧美主要股市纷纷下挫,受此影响,国际市场油价也一度回落;8月下

旬以来,在美国原油库存持续下降、炼厂事故频发,特别是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下,

际市场油价进入快速上涨通道,1123WTI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98.18美元的历史新

高,比118日的年内最低价上涨了94.5%,至12月末油价一直在90美元左右的高位徘

徊。

近三年来,国际油价一直是上涨态势,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不同的是,2005年和2006

年,油价创出新高之后均出现震荡下行,并且回落幅度较大,而不是稳在一个历史高位,

没有连创新高;从时间上看,油价上涨一般出现在夏季(美国飓风多发季节和假期驾车出行

高峰期)和冬季(美国取暖用油高峰期)。2007年国际油价几乎呈单边上涨态势,WTI

格在8月中旬创出每桶78.21美元的历史新高后,经过短暂调整,在前几年往往处于价格下

行阶段的秋季,开始了新一轮上涨,连续突破80美元、90美元,并逼近100美元关口,全

年有19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影响2007年国际油价走势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元汇率的变动。国际石油交易以美元作为

计价单位,但国际油价在2005年和2006年并没有表现出与美元汇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2007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这一相关关系非常显著,油价的上涨和连创新高与美元的不断

贬值和连创新低紧密联系在一起。

6 2008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8年是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的一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

市场油价在上半年节节攀升,并在7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下半

年迅速跌落,并在125日跌破每桶41美元,创4年来最低水平。以下为2008年国际市

场上最具指标意义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波动大事记:

12日,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受投资者担心原油供应紧张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

纽约市场油价盘交易一度达到每桶100美元,最终收于99.62美元,创历史最高收盘价。

后,油价有所下降,但还是在90美元上下徘徊。

219日,纽约市场油价再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收于100.01美元,再创历史新

高。随着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一再刷新历史纪录。

313日,纽约市场油价盘一度达到每桶111美元,报收110.33美元。收盘价首次突

110美元。

55日,纽约市场油价在盘创出每桶120.36美元的历史新高,最终收于119.97美元。

521日,纽约市场油价大幅攀升并突破每桶130美元大关,最终收于133.17美元。

626日,受欧佩克轮值主席预计国际油价仍将走高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在盘

一举突破140美元大关,并创下每桶139.64美元的收盘新高。

711日,由于市场担心东地区局势紧张有可能影响全球原油供应,纽约市场油价创

下每桶147.27美元的盘新高,收于145.08美元,刷新历史收盘纪录。此后,国际油价在波

动逐步走低。

715日,受美国经济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140美元,收于138.74美元。

717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状况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纽约市场油价连续

第三天大幅下挫,跌至每桶130美元之下,报收129.29美元。

84日,受热带风暴“爱德华”将不会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等消息影响,纽约市场

油价盘跌至每桶119.50美元,收盘时报121.41美元。

92日,纽约市场油价在早间电子盘交易即暴跌10美元,盘触至每桶105.46美元。

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场内交易开盘后油价虽小幅回弹,但最终仍跌破每桶110美元,报收

107美元。

915日,由于美国金融业震荡引发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以及飓风“艾克”对墨西哥

湾产油设施未造成严重破坏,纽约市场油价在收盘时跌至每桶95.71美元。这是今年2月以

来纽约市场油价首次收于100美元以下。

919日,受美国政府将出台援助金融机构计划的消息刺激,纽约市场油价重返每桶

100美元以上,收于104.55美元。

922日,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计划将导致美元贬值,原油市场出现逼

空行情。纽约市场油价一度达到每桶130美元,最终收于120.92美元,暴涨15.7%,创出

1984年原油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929日,由于美元走强以及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加剧了投资者对原油需求下降的担心,

纽约市场油价开盘后迅速跌破每桶100美元,到收盘时报96.37美元,单日暴跌10.52美元。

此后,油价一路下跌。

106日,受全球股市暴跌的影响,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90美元,收于87.81美元。

1010日,纽约市场油价跌至每桶80美元以下,收盘时报77.70美元。

1016日,受投资者担心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美国原油库存增幅超过市场预期等因素影

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跌,收于每桶69.85美元。

1111日,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收于59.33美元。

1120日,纽约市场油价进一步下跌,收盘时报每桶49.62美元。

125日,受一系列负面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油价再次大幅下挫,收于每

40.81美元,创下20041210日以来最低收盘价。

7 2009年油价波动情况

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但随着欧佩克成员国严格执行减产协

议,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暖,加之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重仓介入,国际石油

价格从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80美元/桶,并维持在7080美元/桶区间震荡。

国际油价走势再度走出了罕见的大起大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与走向、对全

球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和供需基本面正在主导国际原油市场基本状况,而金融因素、货币因

素和能源地缘政治因素等仍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

2009年,国际油价总体走出小幅下跌后震荡上行并不断攀高的走势。年初,油价延续

2008年年末的颓势,一直在低位徘徊。之后,世界经济数据好于预期,欧佩克减产效果逐

渐显现,美元兑欧元汇率下跌,基金重回市场带动油价震荡上行并不断攀高。8月中旬~10

月上旬,价格一直在6575美元/桶之间震荡。1014日,国际油价突破75美元/桶大关,

随后至11月底一直在7580美元/桶之间运行。进入12月份,受美国油品库存增加以及美

元反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8天回落,11日,WTI原油价格跌破70美元/桶。之后,尽

管美元继续走强,但由于欧美地区天气寒冷带动取暖油需求大增,国际油价不断反弹至重新

挑战每桶80美元关口,最终以每桶79.36美元的价格收官2009年。至此,WTI全年均价为

61.92美元/桶,较2008年同期下降了38%2009年各季度国际油价的具体走势分析看,可

谓起起落落,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经历了一个先跌后震荡走高的过程。

2009年一季度,世界经济继续恶化,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投机资金快速离场促使油价

持续回落。112日,WTI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212日,WTI原油价格下探至33.98

美元/桶的2009年年内最低点。不过,由于欧佩克减产实际履行程度较好和美国汽油消费需

求回升给了油价反弹的动力,225日,WTI原油价格反弹至每桶40美元之上。315日,

欧佩克第152届石油部长会议决定不再进一步减产。虽然该消息对原油市场利空,但是美联

储宣布将购入长期美国公债,加之美国2月份新房开工数8个月以来首次增长,经济略见曙

光促使投机资金重回期货市场。319日,WTI原油价格再度攀升至每桶50美元上方。3

23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将购买1万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的公私联合投资计划,以协助

目前运作情况仍然不利复苏的金融体系。此举极大的鼓舞了投资者,促使股市暴涨,也带动

原油价格攀升至近55美元/桶。

2009年二季度油价明显攀升。期间,全球主要国家领导人参加的G20会议同意注资1

万亿美元,以抗击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带动42日油价暴涨。但是,国际三

大能源机构下调全球石油需求预测加剧了市场对能源需求前景的担忧。加之美国原油库存继

续上升至19年来的高位,促使油价一度连续下跌。不过,随着欧佩克减产执行情况较好,

各国纷纷出台拯救经济政策,从4月底至6月中旬,国际原油市场突现一波快速上涨行情,

油价直线上扬,并屡创年内新高。美国19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结果令市场对银行的

状况更有信心,加大了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520日,WTI原油价格冲破60

/桶。下旬,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衰退正在放缓、美国原油库存下降,且欧佩克宣布维

持产量不变,26日国际油价升至超过66美元/桶。528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如期召开,

会议表示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欧佩克不需要再次减产。6月上旬,高盛集团提

高了对今年原油期货价格的预期,原油价格继续冲高。610日,WTI原油期货和现货价格

冲破70美元/桶。12日,WTI原油价格攀升至72.23美元/桶的8个月新高。随后,美国经

济数据喜忧参半,油价展开震荡调整走势。

2009年三季度油价一度明显回落,8月份以后价格在65-75美元/桶之间震荡盘整。进

7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以及6月份美国失业率升至26年最高,导致市场重燃

对经济复苏的疑虑,价格明显回落。随后在前期支持油价上涨的经济乐观预期等非基本面因

素热点消退,基本面仍然相对疲弱的情况下,油价缺乏上涨动力。同时美国油品库存持续增

加表明需求不振也对原油市场构成压力,油价进入下调通道。710日,WTI原油近月期货

价格跌破60美元/桶,并于714日收盘价进一步跌至59.52美元/桶。短短10几天时间

里,价格下跌幅度超过16%中旬,油价开始止跌回升。一方面是美元持续走弱;另一方面,

美国企业业绩陆续公布,企业盈利率逐渐回升带动美国股市回暖,令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产

生期待,直接促使油价节节攀升。724日,WTI原油收盘价突破68美元/桶,达三周以来

的最高水平。83日,WTI原油价格进一步冲破71美元/桶,并稳定在70美元/桶以上运

行。17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意外下降促使WTI油价迅速跌破70美元/桶,并回落至66.66

美元/桶。随后,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大幅下降,加上美国股市反弹,美元走软,19日,WTI

油价迅速回升到72美元/桶以上。21日,美国7月成房屋销售数据优于预期刺激WTI原油

价格进一步攀升至73.79美元/桶的10个月高位。31日,中国股市暴跌引发经济复苏忧虑,

WTI原油价格再度回落至70美元/桶以下。进入9月份,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好坏不一,以及

美元汇率的波动促使国际原油价格围绕每桶70美元上下震荡。月底美国原油及油品库存大

幅增加,表明需求基本面仍然十分疲弱,原油价格一度回落至66美元/桶以下。月末,伊朗

核计划引发新一波紧张情绪再度使油价重回70美元/桶。

2009年四季度油价先升后降。进入10月份,受纽约股市大涨突破万点大关和美元下滑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攀升。1014WTI油价突破75美元/桶重要关口。随后在美国

油品库存大幅减少带动下,1021日,WTI原油近月收盘价冲破80美元/桶,进一步攀升

81.37美元/桶的年内新高。下旬,美国就业数据令投资者失望,市场再度担心全球经济

复苏前景,加之主要消费国原油总库存持续高位,价格小幅回落至80美元/桶以下。月底,

美国第三季度GDP数据为近一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引发对原油需求上升的新希望,带动价格

再度攀升至80美元/桶上方。但是美国9月消费者开支为五个月以来首次下滑,油价又迅速

回落至77美元/桶。进入11月份以来,国际油价总体在75-80美元/桶左右震荡。虽然期间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等三大主要机构继续上调全球需求,但在全球原油和油品库存高企

的压力下,在对全球经济复苏仍存担忧的状况下,油价进一步上攻能力不足。1125日,

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由于投资者对迪拜政府控股公司迪拜世界拖欠巨额债务的担忧引发风险

厌恶情绪大幅升温,导致高风险资产遭到大肆抛售,美元明显反弹,全球股市也受到重创,

国际油价有所回落。12月初,对迪拜债务的忧虑减退,美元回软,油价一度止跌回升。但

EIA下调2010年需求增长预估,美国油品库存增加以及美元反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

8天回落。1211日,WTI原油价格跌破70美元/桶,达到69.75美元/(图2.1.1

中旬以后,美国东北部地区天气寒冷,原油和馏分油库存意外大幅下降,加之伊朗及伊拉克

发生争端,使油价连续反弹,年底WTI价格收至79.34美元/,再度逼近每桶80美元大关。

8 2010上半年油价波动情况

2010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呈现一季度上涨,二季度回落的走势情形,主要的运行区间在

70-90美元,在不同时期游击队主导因素发生着变化:

第一阶段:2010年一月初,美国取暖油消费旺季逐渐结束,库存出现增加迹象,原油

价格由高点83美元回落。

第二阶段:2010年二元上旬,利空因素得以释放,油价在70美元附近企稳。此后,原

油市场的供需逐步向好,原油和取暖油的去库存化明显。

第三阶段:2010年四月底,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市场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五

月初全球股市和商品开始大幅下坠,国际原油价格由87美元附近持续回落,至五月底已经

跌至68美元。

进入2010年,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良好、西方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好转的推

动下,国际油价震荡上扬,较为强劲。但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炒作打压下,54日起,

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在挤出一定泡沫的过程中,寻得底线支撑,复又企稳回升。

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国际油价总体水平继续提升。尽管美

2010年上半年两度修改第一季度GDP增长值,但其仍明显增长2.7%2010年上半年中

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GDP增长了11.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

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回升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2010526日联合国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修订版报告认为,世界大

多数经济体已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实现经济增长,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

2011年的增长率为3.1%

在上述市场基本面向好的支撑推动下,上半年国际油价尽管有强烈的震荡反复,但总体

水平继续提高。上半年WTI、布伦特与米纳斯三种主要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价为79.01美元/

桶,同比上涨26.5美元/桶,上涨50.5%。其中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同比分别上涨26.97

美元/桶和25.68美元/桶。新加坡、鹿特丹及纽约三地市场汽柴油现货平均价,每桶分别为

88.26/桶和88.2美元/桶,同比分别上涨26.12美元/桶和26.5美元/桶,上涨42.0%和

42.9%。

金融危机阴影不散,国际油价大幅震荡。天气寒冷导致取暖油消费增加,以及世界经济

继续看好的大环境,2009年末与2010年初国际市场主要原油价格连续十日上涨。21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报告,1月美国制造业指数攀升至58.4%,创下20048月以来新

高,加之埃克森美孚等大企业2009年第四季度财报好于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连涨六周。4

月中下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能源(IEA)机构分别提高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与石油消费需

求,美国也提高了其第一季度GDP增长率。53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美国4

月制造业指数为20046月以来最高。在这一系列利好数据以及美国墨西哥湾油井泄漏事

件将干扰短期供应的推动下,53日国际市场主要原油价格持续涨至200810月以来最

高。WTI原油6月期货结算价达到每桶86.19美元,布伦特原油6月期货结算价上涨至每桶

88.94美元。

但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此时再度浮出,给不断升温的国际油价泼下了冷水。54

美元强劲上涨,欧元兑美元下挫至一年来低点,跌破1.30美元。同时,市场预计美国原油

和成品油库存增加,当日国际原油价格大跌,WTI原油6月期货价下跌3.45美元,跌幅高

4%。自此,美元持续大涨,国际油价连续大跌四周。525WTI原油现货价格65.58

美元/桶,比430日下跌达20.56美元/桶,下跌23.9%

526日在美国官方报出的原油库存增加远高于预估的情况下,原油价格呈现技术性

反弹。此后,国际油价虽然仍然出现起伏,但主要原油价格已明显回到了70美元/桶以上,

不仅找到了油市的底部,而且也在震荡中巩固了油价的高位基础。6月、7两月国际油价平

均水平逐月回升。

投机行为受到限制,主要原油差价明显收窄。美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有所转变,加大了

对虚拟经济的调控。同时,为了继续保持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开始加大向实体经济的

转变。2010114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出建议,严格限制能源市场上交

易商所持有头寸的规模。2009121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限制银行冒险的新提议。尤其

4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在设计和销售与次优抵押贷款相关的担保债

务凭证(CDO)产品时有欺诈行为。

在此大背景下,商品市场投机炒作有所降温。西方国家交易市场中的主要原油价格同其

他市场的原油价差大幅度收窄。WTI原油与布伦特原油同迪拜原油的现货差价分别由2008

年的3.49美元/桶和3.06美元/桶分别降到2009年的0.18美元/桶和持平,2010年上半年虽

然有所扩大,但仅分别高于迪拜原油0.3美元/桶和1.26美元/桶。

美元与油价持续同涨,一度强劲打压油价后又实现了软着陆。20102月份后国际油

价同美元一反负相关的常态,总体出现了同向变化的现象。但201054日起,美元指

数强劲反弹,打压油价持续大跌,油价与美元再度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此后这种负相关关系

又逐步缩小。尤其是6月末至7月初,美元同油价出现了持续同降的情况,且7月份开始,

油价对美元的弹性系数也明显降低,并未推动油价大幅度上涨,美元实现了软着陆。如4

月份美元指数平均为81.22,对应的当月WTI原油首月期货平均价为84.59美元/桶;7月末

美元指数为81.59,但对应的当月WTI原油首月期货平均价仅为78.95美元/桶。

全球原油价格表

单位:美元/桶

年份 平均水平 最高价格 最低价格 波幅

2003 30.99 37.83 25.24 12.59

2004 41.47 55.17 32.48 22.69

2005 56.7 69.81 42.12 27.69

2006 66.25 71.03 55.81 21.22

2007 72.41 98.18 50.48 47.7

2008 99.75 145.29 33.87 111.42

2009 41.68 49.16 33.98 15.18

石油现货市场

目前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

市场、美国市场5个。如西北欧市场分布在 (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主要

为德、法、英、荷等国服务,核心在鹿特丹。新加坡市场的出现尽管只有10多年时间,但

因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极为迅速,现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石油交易中心。美国年消费石油

9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14其中6亿吨左右需要进口,于是在美国濒临墨西哥湾的

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兰港和纽约港形成了一个庞大市场。目前中国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就

是参照国际市场鹿特丹、纽约、新加坡3地价格制订的。

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

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一般是选用一种或几种参照原油的价格为基

础,再加升贴水。其中参照的价格并不是某种原油某个具体时间的具体成交价格,而是某个

或几个报价机构对某种原油价格的估算价格,既市场常说的石油价格指数。

反应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报价系统和价格指数有:

――普氏报价platt’s阿各斯报价petroleum Augus路透社报价Reuters,美联社??Telerate,

亚洲石油价格指数APPI,印尼原油价格指数ICP,远东石油价格指数FEOP,瑞木RIM。原油

现货市场的报价大多采用离岸价格FOB,有些油种采用到岸价格CIF

――与各种官价(一篮子价格)相联系的定价

中东产油国出口油定价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出口目的地的基准油挂钩的定价方式,

另一类是出口国自己公布的价格指数。石油界称为\"官方销售价格指数\"(Osp)如:阿曼石油矿

产部公布的价格指数为MPM,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布的价格指数为QGPC(包括卡塔尔陆

上和海上原油价格)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为ADNOC价格指数。(包括上查昆油,下查昆油,

穆尔班油,乌姆舍夫油)

参照油品的选择

欧洲:布伦特原油已经成为该地区原油交易和向该地区出口原油的基准油,既交易原油

基本上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可分为两种,即期布伦特现货价

DATEDBRENT)和远期布伦特现货价(21 DATED BRENT,前者为指定范围内指定船货的价

格,后者为指定交货月份,但具体交货时间未确定的船货价格,其具体交货时间由卖方至少

提前21天通知买方。

北美:与欧洲市场一样,美国和加拿大原油市场也已比较成熟,在该地区交易或向该地

区出口的部分原油定价主要参照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如厄瓜多尔出口美国东部和墨西哥

湾的原油,沙特阿拉伯向美国出口的阿拉伯轻油,阿拉伯中油,阿拉伯重油和贝里超轻油。

中东:中东地区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欧和远东地区。一般来说对于出口北美地区的原

油,则参照北海布伦特原油定价,对于出口远东地区的原油则参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价格定价。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国家在参照原油的选择上,所有市场只用一种参照原油,但对不同市场

则选用不同的升贴水,如科威特对出口上述三个市场的原油其厂长定价原油都为阿拉伯中质

油,但其对阿拉伯的中质油的升贴水则不同。

亚太地区:亚洲市场原油长期销售合同中定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以印尼某种原油

(如米纳斯)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或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另一种

以马来西亚塔皮斯原油的亚洲石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加上或减去调整价。

我国大庆出口原油的计价以印尼米纳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价格指数和亚洲石

油价格指数的平均值为基础。

――其他定价方式

固定价格

净回值定价――将价格风险由炼油厂转到了石油生产国

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结合定价

市场简介

西北欧市场

西北欧市场是欧洲最主要的市场,覆盖了四个主要欧洲消费国中的三个——德国、英国

和法国。西北欧石油现货市场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那时交易量很小,没引起大石油公

司注意,但最终这一地区的石油销售都建立在现货交易价格的基础上。现在这一地区有许多

炼油商,一些属于大石油公司,一些是独立的。独立的炼油厂依靠石油交易商和别的机构租

用其自身的炼油能力炼制油品开展业务。由于在油轮抵达最终用户以前频繁转手而且个人交

易者缺乏官方记录,交易量难以准确统计。

在报价方面,众多的报价系统保证了日常交易的完成,并把交易通过屏幕显示,或通过

传真、电报传递信息。这些报价系统通过其中的服务人员用电话与交易商保持联系来获得交

易的完成与价格方面的信息。同时,报价服务也被看作为IPE原油合约的基础之一,并且是

IPE和其他交易所制定新合约时在实物交割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西北欧市场包括驳船和油轮两大部分。驳船市场交易1000——2000吨批量级的油品,

主要是经莱茵河到德国和瑞士。也有少量油品经这种方式流入英国和法国。驳船市场的供应

商主要是西北欧海岸的炼油商。驳船市场的交易商很多,大多数以鹿特丹为中心,在阿姆斯

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地区以FOB价格进行交易,他们既从事投机性交易,也分销油

品至终端用户。现货市场的另一种交易形式是油轮交易。尽管其也是以阿姆斯特丹——鹿特

丹——安特卫普地区为中心,但这是一个更具国际性的市场,油轮从一个市场频繁地到另一

个市场。油轮的批量通常在18000——30000吨,以抵达西欧的CIF价格为报价依据。

欧洲的油品消费结构和美国有所不同。在美国,汽油是交易量最大的油品,取暖油排第

二位。汽油占美国油品市场的大约42%,而在欧洲它只排第二位,占油品市场的24.5%。

而柴油是欧洲现货交易量最大的油品,约占市场的一半,投机交易的量也很大。在供应源方

面,前苏联尽管重要性已经有所下降,仍是西北欧柴油市场的一个主要供应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的柴油市场下游分销链具有高度的竞

争性,比其他零售油市场容易进入,壁垒较低。这种竞争性市场的历史基础是欧洲家用取暖

油的独立分销体系(柴油一词包括家用取暖油和内燃机柴油)国内的取暖油允许小额分销,

不需要像汽油那样建立整套基础设施。90年代中期,欧洲推出一种新规格的柴油:EN590

这是一种内燃机柴油(diesel duel,根据季节略有不同。这种燃油的推出适应了欧洲柴油

轿车使用量的迅速增长,并将欧洲柴油贸易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取暖油和内燃机柴油。

燃机柴油所要达到的标准已和燃料油略有不同。另一个欧洲柴油市场较为活跃的原因是,

美国,汽油规格有统一的标准,而在欧洲,汽油规格多种多样,从而限制了其市场。不过,

欧洲统一的汽油规格的推广正在改变这种状况。

在远期交易方面,布伦特混合原油是十分活跃的交易品种。每批货是50万桶,在实物

交割前,一批货会多次转手。布伦特原油不仅是英国北海产量最大的原油,也是国际自由市

场非欧佩克原油中产量最大的。这一市场大约有1012个主要贸易商,20个左右小一些

的贸易商。主要的油公司和炼油商在这一市场也很活跃。远期市场最终需要实物油的交割,

但大多数交易是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世界上许多实物原油贸易都以布伦特原油来标价。

就是说,许多西非和北海原油会被报价为“到期布伦特加x分”或“到期布伦特减x分”。

在北美和南美,许多原油以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为基准进行相似的报价。

现货和远期市场中活跃的参与者有两类:经纪商和贸易商。最近十余年来,市场上出现

了一种新的贸易商,他们被称为“华尔街炼油商”。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美国投资银行

建立了石油交易部门,像操作其他金融工具一样参与到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他们帮助许多石

油公司承担风险,并在实货和期货市场转移这些风险,扮演着保险公司的角色。这些参与者

最早出现于1987年左右,并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对石油工业产生了影响。“华尔街炼油商”

的客户来源广泛,从石油工业中的生产者到消费者都有。他们较之纸货和期货市场为客户提

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根据客户需要度身量制期权和其他工具,然后他们以最合理的方式分散

掉风险。

地中海市场

地中海市场是欧洲另一个主要的现货市场。这一地区的供应商主要是本地炼油商,特别

是西意大利海岸的独立炼油商。现在从俄罗斯和前苏联地区经过里海的供应也逐渐增多,

着这一地区油田的开发,这一来源可能会成为更重要的来源。此外,阿拉伯海湾的石油也已

进入这一市场。

加勒比海市场

该市场是一个较小的现货市场,但它对美国与欧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调节作

用。该市场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国市场,但如果欧美两地差价大,该地区的油品及库存

就会流入欧洲市场,特别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场

在亚洲市场中,新加坡市场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现货市场,它是主要现货市场中最年轻的,

但现在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石油交易的中心。这一地区的石油供应者主要由当地炼油商和阿

拉伯海湾国家炼油商组成。

由于西方国家对轻质油品的需求较高,中东的重质油较多地运往亚洲。不过这点由于西

方国家因轻质油供应不足有点转向重质油而稍有改变,亚太地区对轻质油的需求量有所提

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加坡市场已颇为火爆,燃料油和石脑油传统上是这一地区的主

要交易品种,石脑油主要是满足日本的进口需要,同时柴油、航空煤油和汽油也是交易品种

之一。

美国市场

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原油生产国,日产量大约830万桶,余下的900万桶每日所需原油

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油填补,主要是来自南美、英国和尼日利亚的原油。传统上美国被认

为是石油生产国,但最近十年来由于消费上升和生产下降已转变为进口大于自产。

在美国市场的主要部分——墨西哥湾沿岸和其他中心(包括纽约和南加州),有着和欧

洲相似的、活跃的现货市场。但美国市场也有一些不同于欧洲市场的特点,在美国,由于存

在输油管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运输原油,其货物批量的大小比欧洲用船运进行贸易灵活得

多。例如,原油通常一批货有40万到50万桶,而在美国10万桶就有可能交易(当然,通

常一批货的数量是大于此数的)。这使得原油现货市场更活跃,参与方比欧洲的更多,而在

欧洲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以至于只允许较大公司进入。

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相比,在原油价格上也存在差异。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便宜的国

内石油。虽然只有沙特石油产量比美国多,但美国政府除了一些特殊领域外,禁止石油出口,

结果美国没有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生产者。由于国内的低价油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只能挤在国内市场,造成了市场价格偏低。1980年以前,美国对石油产品还有进口限制。

解除这一限制后,美国市场除了出口限制以外,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国际市场。

油价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如果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全球经济必将受到影响。那么究竟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高的油价呢?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某种商品的价格水平是该商品的

有效供给量与有效需求量进行市场均衡的结果;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也同样符合这一基本规

律。但是,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的时候,除了考虑供需这两种基本因素之外,其他许多因素

也非常关键。只有综合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才能主动面对高油价的挑战。总体

来看,近年来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旺盛的需求拉升油价

全球经济稳定和快速增长的态势客观上需要有足够的能源支持,在替代能源尚未形成规

模的情况下,扩大对石油的需求还将持续下去,其结 果是拉动了石油价格的提升。市场对

石油的需求包括消费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和储备性需求。目前这三种需求都在增加,对石油

供需平衡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有数据显示,2003年以前的20年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

增长率约为1.7%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引发的石油需求年均增长超过3%未来20年世界

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其中,美国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0%,中国的石油消费

年均增长3.5%。中南美洲、非洲部分国家以及亚洲的印、日、韩等国,其经济增长也都将

需要大量的石油。

2 有限的供给推动油价

近年来,强劲的石油需求以及飙升的油价要产油国带来的丰厚利润,为促进全球油气勘

探热潮、扩大石油生产和炼化能力提供了原始动力,世界石油供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从整体来看,石油供应能力有限,增长速度缓慢,石油供需缺口还将长期存在,这对油价

的上升形成了坚实的支撑。石油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常为在世界各地

突破性的油气发现所惊喜,世界石油资源的探明储量持续增加。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

只是对地球本已存在的油气资源的新发现,不是新形成的油气资源。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

生性,全球油气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是有限的。石油生产能力是有限的。石油生产能力包

括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等各环节的能力。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对油气投

资需要谨慎考虑,规模化的油气产能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研究表明,从油气储量发现

高峰到产量高峰大约是30年,而新开采技术的使用将使得时限推后10年左右。虽然全球石

油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能规模,但是油气生产能力(包括上下游)

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近年来各主要产油国处于对自身综合利益的考虑并没有动用其全部

产能,控制产量或实际产量低于预期限制了油气的供应。石油生产成本影响着石油的供给。

石油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如果石油生产成本

较低,提升很多区块的商业开采价值,从而可以增加供给。反之,如果生产成本较高,降低

这些区块的开采价值,势必会减少石油的供应。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

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3 随机因素影响油价

1)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影响着石油价格。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

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解决伊朗核问题需要

的时间越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越大。另外,土耳其军队越境打击盘踞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

德工人党武装威胁着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出口。俄白两国的石油争端、委内瑞拉对美国石油

供应的不合作态度等都加剧了市场对原油供应的担忧。同时,高油价加剧了大国围绕油气资

源的利益冲突,中东、中亚、非洲、南美都是石油争夺战略的核心地区。国际石油市场对地

缘政治风险将会更加敏感。

2)能源意识。油气资源国的主权意识及对资源的控制力度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微妙的

影响。高油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跨国石油公司、能源消费国与产油国之间的关系,使产油

国战略地位显著增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相继通过修改法律、加强对国有

油田的控制。玻利维亚宣布对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实行国有化,并派军队控制了全国油气田。

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都对油气资源税进行了调整。中东、北非的一些产油国政府也加强

了对油气开发项目的控制。产油国通过收紧油田开采政策,推进了“石油民族主义”。国际

组织的态度。以OPEC为代表的主要产油国对高油价的态度非常关键,它可以在纵容与抑制

油价之间进行选择。油价上涨可以使产油国收入增加、国际影响力增强,并凭借油气资源优

势极力寻求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油价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进而需求更多的石油。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保持产量不变或降低一定份额对主要产油国没有多大坏处,增加产量对

它未必有多大好处,面对现成高油价带来的巨额石油美元收入,OPEC成员国当前客观上也

缺乏增产动因,高油价可能更加符合其整体利益。石油消费国的能源合作、国际能源机构、

八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组织所发出的声音也在影响着国际油价。国别因素。世界

主要产油国、消费国的国内事件同样影响着世界油价。前些年俄罗斯尤科斯公司事件曾引起

了国际油价的波动。近年来委内瑞拉、挪威、墨西哥等国的石油工人罢工、阿尔及利亚的内

部冲突、尼日利亚南部产油区局势不稳定、伊拉克国内形势持续动荡、巴基斯坦政治事件等

都影响着油价的稳定。作为石油主要消费国的美国国内政治选举对石油价格产生着影响。

国进行石油战略储备也同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

3)美元汇率。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也促使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国面临的巨额的财政

和贸易赤字在短期内预计不会有多大改变,从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而目

前世界上所有原油出口国都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美元贬值必然导致油价上涨。对此,伊朗、

俄罗斯、委内瑞拉声称要在石油交易中放弃使用美元而采用欧元或其他货币作为结算工具,

以反映油价的真实水平,并使所换取的货币能保值。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改变结算币种

在短期内还有一定难度。

4国际投机因素。随着国际油价的节节攀升,巨额国际游资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油价利好和利空消息,进行买卖操作。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包括美元的贬值、

次贷危机等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从而对国际油价推波助澜。有研究认为,基金原

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美国股市的震荡加剧了投资石油等资源类商品

的速度,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在内的大量资金都积极涌入了该市场。

气投资不足。投资不足造成油气产能得不到提高从而影响油价。OPEC成员1973年的产油能

力是3400万桶,现在只有3000万桶。IEA资深人员表示,全球石油需求2030年将会增长

50%,但投入新的石油开采所需的资金每年还缺少近15%。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所需投资,

无论是对于一些环境恶劣、地质情况复杂以及深海石油等新区块,还是对于为保持产量稳定、

提高采收率的旧区块来说都非常庞大。许多石油公司也因油价高位动荡、产能建设周期长、

担心\"投资过度\"的资金无法回收而非常谨慎。

5运输通道安全性。油气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要求通过国际油气运输来克服产消矛盾。

世界2/3石油运输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峡、运河或输油管线,这些通道和管线形成了“世界

石油运输的咽喉”。例如,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的马六甲海峡、欧美的石油“大动脉”

的霍尔木兹海峡等都非常关键。这些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一旦因突发事件遭到封锁或被关

闭,必将影响到国际油价。

6)炼油能力。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全球炼油厂数目由756座减少到674

座,虽然炼油厂平均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炼油产能并没有增加多少。以美国为例,考虑到

环保压力、炼油预期回报率较低等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关闭了50家炼油厂以来没有新建

炼油厂。现有的炼油设备年久失修,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成为推动油价上升的题材。欧洲自

1989年以来也没有新建过炼油厂。虽然近年来这一状况开始有些改变,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7)原油库存。原油库存包括商业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两部分。石油库存量的变化直

接关系到供求差额的变化,它可以在市场中调解供求平衡。抛出库存可使供应量增加,反之

亦然。全球主要石油消费国都有不同量的石油库存,其中美国的石油库存变化备受关注。

国能源部每次发布库存报告显示石油库存量减少或增加多少,都会增加或减轻人们对于油价

的担忧。

8其他因素。包括天气、突发政治事件、恐怖袭击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影响到油价。

影响油价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人们准确预测油价的难度,这些影响油价的因素

单个或者多个发生变化都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影响油价的各种因素将会持续发挥作用,

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不确定的影响。而且从长期来

看,支撑油价上升的部分因素也并没有减弱的迹象。影响油价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表现

的强度是不同的。除了供求这一主要因素之外,其他对石油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变动的,

而且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强度是不同的。影响油价的不确定性因素还会继续增加。由于石

油产业所涉及的生产链条较长,价值链上又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油价。许多已知-未知因素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各种影响因素

作用形成了油价在高位上脆弱的平衡。由于石油供需基本矛盾无法根本性解决,因此石油价

格只能平衡在高位上。任何可能严重影响原油供应的突发性事件,都会威胁到既有的平衡。


更多推荐

中国石油今晚12点要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