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腾裸车最低价多少钱-北京现代车型价格
2023年11月22日发(作者:丰田凯美瑞算什么档次的车)
上汽大众简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
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等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
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一汽大众在吉林长春、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建有三大基地,拥有轿车
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发动机传动器厂、成都发动机厂以及冲压中心等七
大专业汽车及部件生产厂。
上汽大众三十年历史详解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一个企业不得不提,那就是已成立30周年的上海大众.作为国
内很早一批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纪元,轿车合资企业随后
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如今的上海大众已到了而立之年,从项目难产到摸着石头过河般的成
长,再到2013年实现产量1000万辆的瞩目成就,其背后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一直被老一代
汽车人津津乐道,那么在上海安亭这座面积不到90平方公里的小城镇究竟发生了什么?这
就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
● 上海大众成立背景:邓小平亲自拍板批示
上海大众故事的开端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欧美、日本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快
速发展甚至接近饱和阶段,而国内的轿车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却仍然遥不可及.在那个年代,人
们看到路边停着的轿车,总就会忍不住凑上去打量一番,有的还会像逮着明星般,和轿车来
张合影。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
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决
策推动背后却显示了老一代汽车人的战略和眼光,毕竟在旧时代,除了自身技术水平落后外,
人们固步自封的观念也是抑制中国轿车发展的另一大因素,轿车被认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
活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上海方面实施这个汽车的项目并不是纯粹地为了发展我国的轿车产
业,最主要的初衷是希望引进轿车装配线,然后出口生产的轿车,赚取外汇恢复经济.
说到与大众的结缘,事实上有点偶然。1978年,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前往德
国并非直奔大众公司,而是拜访当时他们为数不多所知道的德国车企奔驰。当周子健到达德
国后,他发现大街上的奔驰车型并不多,而是满眼的甲壳虫或者高尔夫。周子健于是向人打
听这家公司,随即立刻率领团队前往狼堡。
在合作初步达成共识后,双方的合作和谈判可谓一波三折。1980年,大众以财务状况
不景气为由(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要求退出项目,并且中止谈判。可当时无论是中央还是
上海方面的政府领导都明确表示项目不能放,于是上海方面向大众建议把双方的项目规模缩
小,产量从15万辆减少至2万辆,这样投资金额少了,风险也小,最终大众同意回到谈判桌上。
双方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仍然充满荆棘。为了试探上海方面的诚意,大众突然提出先在中
国组装一批CKD轿车.所谓的CKD轿车,即Completely Knock Down,意为汽车以完全拆散的状
态进入,之后再把汽车的全部零、部件组装成整车。当时在前方谈判的负责人仇克只好连夜
向后方领导请示.为了彰显中方的诚意和决心,上海市领导同意了大众的提议,这也为双方的
谈判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个起到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1982年上任的大众公司董事长卡
尔·H·哈恩。哈恩被称为闯入中国的战略家,其前瞻的眼光为项目的促成奠定了基础。事实
上,当时大众内部并不看好上海项目,但哈恩认为中国已经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
各方面的发展将不可阻挡,最终他力排众议,决定亲自负责项目的谈判。显然,他很明白即
使大众不选择合作,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可能只是慢一些,但终究会发展起来。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
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
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被誉为桑塔纳之父的蒋
涛回忆,在6年过程中,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
2
合作初期过程中的若干故事
● 背后的故事之德国人的上海安亭初印象
大众希望通过在上海建立一个生产据点,押宝中国市场的未来,以此对抗美国和日本的
车企。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那么骨感,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之差让他们始料未及。
对马丁·波斯特来说,刚年满40岁的他拥有着美满的婚姻,同时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总而言之,他有着一个男人想拥有的一切,可现在的他不得不背井离乡。事实上,这不仅是
马丁·波斯特一个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即将来到这片土地的德国技术工程师的共同问题。
他们也知道一无所有的安亭,饱含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背后的故事之博弈中产生的《合资法》
在确定正式合作意向之后,双方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接下来的工作没有任何法
律条款保障。于是德国人就开始问:“中国连个合资法都没有,以后怎么谈。”上海方面随即
将事情反映给中央,中央马上组织起草《合资法》。
最初的《合资法》没有得到德国人的认可,上海代表团不得不把问题再次上报给中央,
国务院同意把《合资法》再细化。在这期间,德国又提出了新的建议,即不用德国法律也行,
那是否可以考虑采用瑞士法律?可中方在详细了解后,发现瑞士《合资法》实际上就是德国
《合资法》的翻版,便拒绝了德方要求。
1982年,《合资法》的实施条例正式出台。更加规范、详细的条例让中方终于可以理直
气壮跟德国人谈条件,条例的出台也保障了接下来的工作一切都能有法可依。虽然《合资法》
的出台只是中德双方合作催生的产物,但其对后来中国企业与外国车企的合作均奠定法律基
础,意义深远。
● 背后的故事之“情定\"桑塔纳
一直以来,坊间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德国人把一款在欧洲不畅销的车型扔给了上海。可
事实并非如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最先考虑的车型不是桑塔纳,而是高尔夫或更高端的奥
迪100,尤其是后者。然而,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款在当时看来相对“冷门”的车型—-桑塔
纳。
为什么说桑塔纳是冷门车型?当时的市场调研人员把桑塔纳送到一些企业单位,结果企
业的人连试用都不愿意。在他们看来,丰田的皇冠、日产的公爵王才是首选.即使提到德国
车,他们想到的首先是奔驰,而不是没有人知晓的大众公司.
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方提出了两条选车型的原则:一必须是中级轿车,而
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要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
还可用作出租车.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关键人物—-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正是饶斌说服
了中国政府,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大奔”,而是一款经济、安全的汽车,并且更容易生产的
汽车。
当时的桑塔纳在欧洲确实不畅销,不过它在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却是一款十分畅销
的车型。在德国人眼里,桑塔纳集成了大众先进的科技配置且很耐用,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
要。如今桑塔纳的成功,证明当初双方的决定完全正确.
3
桑塔纳诞生及国产化的困惑
● 第一批桑塔纳诞生,工人们深感差距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为了试探上海方面的诚意,大众提出先在中国CKD组装一批轿车。不
过,关于CKD组装桑塔纳,当时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为了说服有关部门,让他们知道桑
塔纳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1983年初,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在上海汽车厂装配车间拉开了序幕。当时是以全拆
散的形式引入,一辆车大概有5200个部件。让人觉得难以想象的是,整个总装车间就只有
7个工人,他们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了。
为了帮助中国工人尽快掌握造车的技术,大众特意从德国带来了一些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向中方人员介绍如何拼装桑塔纳,同时证明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让人惊叹的技巧。1983年,
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参与组装的工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而如今当年
参加组装的老师傅在回想30年前的往事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创造历史,而只是当做了
一次人生的普通经历。
1985年,最早的一批桑塔纳正式生产,它虽然被称为中级轿车,但车身尺寸如今看来
只能算是紧凑型车.它的长宽高分别为4546×1690×1427(mm),轴距达到2548mm。动力方
面,它搭载了一款1.6L直列4缸8气门化油器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7马力/5200rpm,最
大扭矩为128牛·米/3000rpm,与之匹配的是4挡手动变速箱。
当时的桑塔纳在配置方面比较简单,优异做工和用料以及宽敞的空间才是它的主要卖
点。悬架方面,它采用前麦弗逊独立悬和后拖曳臂半独立悬架的组合,扎实的底盘调校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据统计,1985年总共有1684辆桑塔纳被销售,尽管那时的轿车相对稀缺,不愁销路,可
考虑到上海大众是新生品牌,这个成绩仍然显得相当了不起。这时大家开始考虑下一个重点
问题:国产化率.
● 国产化率的迫切与骨感的现实
进入80年代末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汽车工业也被列为国产
化的重点项目。从战略的角度看,国产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为了平衡或减少外汇支
出,其次是希望达到规模化生产,以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工业的转型.因此,桑
塔纳如何实现国产化受到我国高层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对上海大众来说,轿车制造完全是零基础,尽管与德方有明确的努力目标,但也是摸着石
头过河,一切都像是在探索。让双方倍感压力的是,中国政府希望在7年内将桑塔纳的国产
化率达到80%以上。
“如果89000台桑塔纳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打烊的可
能。”时任上海大众总经理王荣钧回忆时说,国家承担不起这么多外汇支出的压力。到了1986
年,桑塔纳一年的销量就达到了8374辆,可在上海大众眼里,销量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加
快国产化,才是当务之急.
按道理,有了政府的支持,桑塔纳的国产化应该没有问题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德国人对
国产零部件的高标准让工人们头痛不已,上海方面甚至一度向政府反映德国标准不符合国
情,建议降低标准.面对这样的建议,朱镕基当时没有表态,后来有一件事让他坚定了态度。
有一回,他看到两张在试验台上拍摄的轮圈爆裂的照片,心想要是车辆出厂后,发生这样的
问题怎么办?于是朱镕基当即拍板国产化不能“瓜菜代”(低标准),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
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
在近乎苛刻的条件下,双方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的齐心协力,经过三
年多的奋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快速上升.1989年为31%,而到了1990年就超过60%,这让
双方都士气大振。到了1991年,桑塔纳的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以及变速箱三大总成
都相继实现了国产化。
首批桑塔纳旅行车推出市场
● 首批桑塔纳旅行轿车投放市场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桑塔纳已经逐渐成为一款家喻户晓的车型,后来人们
都亲切地将早期的桑塔纳称为“普桑”。1987年,在那个电视机都不是很普及的年代,一个时
长2分钟,只有一句话的桑塔纳广告至今依然让人动容。“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广告词从此深入人心。
尽管是合资车型,但桑塔纳在刚推出的时候,价格并不亲民,售价20多万人民币.即使在
今天,这也算是不小的金额,更何况在90年代,可以想象当时能拿出20万元的人是多么寥
寥可数。在那时,桑塔纳更多被用于公商务,消费者大部分属于富有阶层,普通老百姓很难
接触到。
从1985年到1990年,桑塔纳需求量逐年加大,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
活水平得到改善。在克服国产化的困难后,在1991年,桑塔纳一年的销量就达到了33857
辆。1992年1月28日,上海大众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
桑塔纳旅行车实际上就是当时德国的Passat B2 Variant,除了车尾与普通版桑塔纳不同
之外,其它与普通版桑塔纳基本保持了一致。动力方面,它同样搭载的一款1。8L发动机和
4速手动变速箱。
对上海大众来说,普通版桑塔纳才是主要的走量车型,而桑塔纳旅行车的意义只在于丰
富产品阵营。可从实际销量来看,桑塔纳旅行车在推出之后反响并不错,1992年当年就卖出
了6637辆。在国内一些地方,我们甚至还能看到最早一批桑旅的身影.
● 普桑不孤独,令人回味的老三样时代
桑塔纳的成功除了有赖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也有自身品质的要求,这才让它扎根市场,成
为车坛常青树.进入90年代后,由于政策开始鼓励老百姓购买轿车,国内的轿车越来越多,
除了之前就已打响名号的皇冠、公爵王以及“大奔\"之类,随后加入的合资车型富康和捷达,
让车市变得热闹起来。桑塔纳、捷达以及富康,这老三样承载了中国轿车业的光荣与梦想,
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1991年,在桑塔纳实现国产6年之后,第一辆捷达(捷达A2)在一汽—大众轿车厂组
装下线.硬朗大气的外观和出色的质量很快为它赢得了超乎想象的口碑和热捧。时至今日,捷
达依然是一汽—大众的王牌产品之一.
同样在1991年,雪铁龙和东风汽车合资创建了神龙汽车公司(现为东风雪铁龙),并开
始在中国生产和销售雪铁龙轿车.其早期生产的车型里面最为津津乐道当属富康,富康当时
的售价与桑塔纳相当,它开创了中国两厢轿车的先河。
首款中德联合开发车型
● 首款中德联合开发的轿车——桑塔纳2000
桑塔纳2000对上海大众来说意义非凡,它是首款中德联合开发的轿车。桑塔纳2000
最早于1994年与公众见面,正式下线时间为1995年。既然是联合开发,那么就必须有符合
国内消费者需求的设计,而这个突破性的变化就是“加长”。
车身尺寸方面,桑塔纳2000的长宽高分别为4680×1700×1423(mm),轴距达到
2656mm,车身长度和轴距都有所加长.动力方面,它采用的是1.8L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
为89马力,匹配5速手动变速箱,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6。2L。
配置方面,当时的桑塔纳2000配备了皮质座椅、车内中控锁、电动车窗以及电动外后视
镜等,配置相当豪华,相比普通桑塔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桑塔纳2000可以称作一款
高品质商务轿车,并迅速占领了国内中级公务及商务车市场。
究其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当属基于国民需要进行改造,这也是联合开发的深远意义所在。
实际上,当第一批桑塔纳销售出去后,虽然大家普遍反映质量好、节油经济,但也有一些人
认为后排太小,坐着不舒服。这是中外车辆用途不同造成的,在国外,车主自己驾车,妻子
坐在旁边,后座顶多坐一个小孩.而在国内,桑塔纳则是政务加商务车,后排必须要足够宽敞。
● 系列新车型推出,力求多点开花
从1985年推出到新世纪初,桑塔纳进行改款的次数并不算多。它在1999年迎来了第
一次升级改款,推出“99新秀”车型,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换装了AFE电喷发动机,取代了化
油器发动机。2001年,桑塔纳推出了“世纪新秀\"车型,该车在“99新秀”基础上增加了ABS
刹车防抱死系统、高位刹车灯等配置,并且对座椅和内饰进行了舒适性升级。
上海大众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桑塔纳2000上。1998年,上海大众推出了装备有AYJ电喷
发动机的桑塔纳2000时代超人,将整车排放轻松达到了欧Ⅱ标准.该发动机配备了8气门电
控多点喷射系统,最大功率较桑塔纳2000的95马力提升到了101马力,最大扭矩依然为
155牛·米。此外,它加配了更多的安全装备.
在新世纪初推出的桑塔纳2000自由沸点对保险杠、防擦条、控制面板的开关、内饰面
料等方面做了重新设计,使车型年轻化,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同年11月1日,上海大
众在桑塔纳2000时代超人的基础上,历时两年时间,进行了多项技术和装备的改进,推出了上
海大众第一款匹配自动变速箱的桑塔纳2000车型—“俊杰\"。
桑塔纳2000俊杰除了变速箱的变化,还采用了新型蓝背光仪表各警告灯和指示灯也集
中到仪表下部,直观实用。另外,它对前后都进行调整,其中尾灯和高位刹车灯的亮度指数
更高,提高了行车安全性。桑塔纳2000俊杰的推出可谓为上海大众前15年的发展划上了一
个圆满句号,巩固了自己在公商务车市场的地位。不过,桑塔纳的传奇远没有结束。
● 总结
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一辆轿车对老百姓、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带
来的影响,挡不住的汽车进口潮催生了老一辈汽车人让轿车走进普通家庭的梦想。与其说上
海大众只是一块试验田,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汽车强国梦的开始,“用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模
式在其成功之后,被多次沿用,才有了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百花齐放的局面。
对上海大众来说,现在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我们可以将它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新世纪前和新世纪后。万事开头难,作为中国轿车合资企业的拓荒者,从零基础开始到年产
超过20万辆,中德双方在漂亮数字背后的付出恐怕远不止今天我们讲述的这些。
在2000年前,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大众基本依靠桑塔纳单一品牌车型打天下,并且奠定
了市场地位。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远比前
15年更“险恶”。上海大众接下来将如何应对和发展,更精彩的内容,我们下一期揭晓。(文
/图 陈海佣)
投产帕萨特及背后故事
[ 品牌历史] 在上篇文章里,我们分享了上海大众新世纪前的成长历程,可以说上海大
众前15年的发展就是靠桑塔纳系列车型支撑起来的。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WTO),取消了原先的许多限制,汽车市场进入“群雄逐鹿\"充分竞争的时代.面对这
样的机遇和挑战,已经“长大成人”的上海大众在产品布局以及市场策略方面会有怎样的调
整?未来又有哪些困难在等着它们?我们继续分享上海大众的故事。
● 上海大众的稳定发展与广州标致退市的反思
在上篇文章的留言里,有网友误认为广州标致才是中国首家轿车合资企业。事实上,广
州标致就只比上海大众晚成立5个月左右,所以大家把它们俩的成立时间混淆可以理解。作
为中国轿车合资企业首个失败的例子,广州标致的快速衰败和上海大众的一路走红形成鲜明
对比,值得深思。
广州标致的股东构成非常复杂,涉及广州汽车厂(持股46%)、法国标致(持股22%)、
中信(持股20%)、巴黎国民银行(持股4%)、国际金融公司(8%)五家,多方合作引来的利
益冲突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与广州标致相比,上海大众的股东构成就很简单,由中德
双方各出资50%组建.
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建议书”,广州标致应率先生产轻卡,可它最终还是以轿车起步。
广州标致生产的第一款车是505,车型推出之初一时风光无两,由于产能有限,甚至出现需要
靠关系走后门提现车的现象。可惜好景不长,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不
到位的售后服务,很快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销量随后急走下坡路。
与广州标致相比,上海大众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国产化率的提高,最终在1985
年至1991年间将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从2。7%提升至70%,很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综合来
看,作为中国最早的两家轿车合资企业,一个大步迈进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另一个则倒在新
世纪前夕(1997年),截然不同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 桑塔纳不再孤独,帕萨特强势加入阵营
在成功利用桑塔纳系列打响头炮后,上海大众就开始计划投产第二款车型,毕竟单靠桑塔
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有即将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上海大众也意识到未来或许
会面临其它合资厂商的冲击。经过再三考虑,上海大众决定将第五代Passat(简称帕萨特)拿
到中国,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帕萨特B5。
为了满足帕萨特的生产需求,上海大众引进了激光焊接,RPS定位技术以及钣金件采用
粘胶技术,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刚性。另外,全新人性化的生产线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例如它配备了侧翻式吊架,让工人在装配底盘部件时,无需长时间抬头工作,只需平视操作
即可.
从市场反响来看,2000年上市的帕萨特在销量方面称得上成功,在2002年底销量就突
破30万辆.在国产化方面,帕萨特在2000年5月就已经通过40%国产化阶段鉴定核定。按照
规定,轿车企业在国产化程度不同阶段所需进口的零部件,遵循国产化程度高,进口税率低;
国产化程度低,进口税率较高的原则,这说明上海大众当时的配套体系已比较完善。
● 投产帕萨特背后的故事:曾被朱镕基一口否定
在90年代后期,老三样桑塔纳、捷达以及富康已经不能满足官员、民营企业领导的胃
口,而丰田皇冠和日产公爵这类进口车几经倒手,加上数量不多,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因此,
可以说当时的中高档轿车市场有比较大的需求待填补,上海大众瞄准时机推出新车型可以说
相当精准。与最初推出桑塔纳一样,车型的引进并不是上海大众说了算,而是需要上报到北
京有关部门等待批复。
聪明的上海人决定再做尝试,这回他们换了一种做法,将帕萨特投产定义为“桑塔纳技
术改造”项目,并且申报。在他们看来,桑塔纳是当年的B2,而帕萨特是B5,应该能说得过
去。让人感觉大胆的是,在项目没有得到明确批复的情况下,专为生产帕萨特而建的上海大
众三厂竟然已静悄悄动工,有点先斩后奏的感觉.
上海大众美好的愿望没有得逞,立马就被当时国家经贸委的人识破.最后,还是上海市政
府出手协调,“桑塔纳技术改造”项目才得以放行。帕萨特上市后,朱镕基在接见上海大众
的代表时,有点开玩笑地说:“你们在这个车上搞了小动作,现在是既成事实,只好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了.”就这样,帕萨特成功“混”了过去。现在看来,上海大众当初的小聪明如今得
到了丰厚的回报。
POLO:首款与欧洲同步的产品
● 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十五\"计划,第一次把轿车进家庭列入国
家发展规划,表明了国家以轿车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决心和信心。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
的轿车年销量大概为80万辆,而且大部分以公商务用车为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拥有一辆
轿车并不容易。
中国入世的意义重大,其中进口关税的降低将直接导致国内汽车市场价格下降.另外,
随着关税保护伞的逐渐消失,中国和国际企业的合资合作也迅速增多。在产能不断增长和日
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轿车也势必走下“高价”神坛.
在中国汽车市场探索十多年的上海大众面对政策的变化展现出了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其
中推出帕萨特B5丰富产品线就是它的策略之一。当然,对它而言,真正的挑战是从中国入
世后才开始,它不得不面对上海通用、广汽本田、一汽丰田以及东风日产等车企的围剿。
● 组上海大众333车队,展现品牌实力
现在的上海大众333车队已经是国内赛车迷相当熟悉的车队,也是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
的一支老牌劲旅.成立于2001年3月的上海大众333车队当时使用的车型基于桑塔纳世纪新
秀打造,打破了“桑塔纳绝不可能用来比赛”的传闻。
向中汽联提出注册为国产参赛车型的桑塔纳世纪新秀对15个主要部件进行不同程度的
改装,特别是针对车辆底盘及传动系统。改装后的赛车在国内比赛中立马展现出不凡的实力,
车队先是在松江获得了一个冠军和一个季军的好成绩,后在昆明出人意料的包揽了所参加的
“2L”组别的冠、亚、季军,正是这场比赛让桑塔纳赛车的名声大噪,作为赛车的原型车世
纪新秀在一段时间内也一度脱销。
从2001年成立至今,上海大众333车队已成为品牌的一张名片。突出的成绩不仅彰显
了上海大众研发、制造的实力,也让广大车迷加深了对上海大众的品牌认识,很好地树立了
品牌形象。
● POLO:首款与欧洲同步规划生产以及上市的产品
在当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低排量、占地小以及价格便宜的“小车\"成
为轿车工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潜在需求,许多汽车厂家为了满足普通老百姓
的购买欲望,都推出了“小车\",而上海通用就在2001年6月推出了赛欧。至于上海大众,
它的杀手锏是——POLO。
上海大众引进的POLO为第四代车型,从1975年至2001年,POLO在全球范围内创造
了7百万辆的销售成绩,因此被称为德国大众的“神奇小子”。它的推出体现了大众对中国
市场的重视,也让中国消费者真正拥有国产的世界最新车型。
POLO的售价虽然没有赛欧那样直接突破“10万元家轿的心理定位”,但依然像旋风那
样席卷了全国汽车市场。在北京,上海大众14家经销商在POLO上市当天就收获2000辆的
订单,首批到店新车早被抢购一空.
合营期限延长至2030年
● 合营期限延长至2030年,出资比例保持不变
在POLO上市四天后,上海大众在狼堡(沃尔夫斯堡)举行了“修订和延长合资协议”的
签约仪式。新协议规定上海大众的合营期限将在原有2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20年,即延长至
2030年;合资各方的出资比例保持不变,注册资本增加17亿元,即从46亿元增至63亿元。
新协议的签订为上海大众实施长远企业发展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表明大众对加入
WTO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充满了信心。截至新协议签订前,上海大众已拥有5大生产区域,其
中包括3个汽车生产厂和2个发动机厂,年产能力超过30万辆.
● 桑塔纳2000“时代骄子”上市,迎销量里程碑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上海大众在新车推出方面也愈加积极。2002年6月,上海
大众在北京举行了桑塔纳2000“时代骄子”的上市发布会,新车的外观和内饰在当时都算
得上潮流时尚,用料也颇具质感.动力方面,它搭载1。8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00马力,匹
配4挡自动变速箱。它的推出进一步巩固了桑塔纳2000系列的市场地位。
经过近17年的发展,上海大众在2002年6月28日又一次迎来新的里程碑——第200
万辆轿车正式下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众在2002年首次突破年产28万辆,年销30万
辆的骄人成绩,并且创下了中国轿车工业之最。
● 上海大众首失意,高尔成被遗忘的车型
在2003年,上海大众尽管推出了2003款桑塔纳和帕萨特天窗版,可人们最关注的车型
当属上海大众的第一款三门轿车——高尔(GOL)。
需要说明的是,高尔在巴西是当之无愧的明星车型,曾连续16年保持巴西销量冠军的
地位,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20%.可高尔从未在欧洲市场销售过,技术含量方面也要逊色于
高尔夫。
高尔率先推出的是三门版车型,车身长度为3895mm,轴距为2468mm。为了迎合年轻消
费者的口味,它提供了钻石银、风暴米色、意境蓝、旋风红、糖果白等车身颜色。另外,如
果超过50位以上的消费者对某种非原厂颜色情有独钟,上海大众还可以为这些客户提供订制
车身颜色的服务,非常人性化。
一直以来,上海大众不愁销量,可谓春风得意,可高尔却给它狠狠泼了一把冷水。在上
市半年内,高尔的销量仅为3600多辆。为了扭转败局,在同年8月,上海大众推出了高尔的
五门版车型,售价9.23万-10。38万。无奈新的质疑声又起,大家认为加两扇门就要多两万
元,纷纷不买账,结果高尔五门版销量同样惨淡.
对上海大众来说,高尔让其首次尝到失败的滋味,这并非坏事,起码可以更清醒地去认
识市场。在当时,消费者可选择的平民车已经越来越多,包括赛欧和嘉年华在内的车型都极
具竞争力。
斯柯达正式落户上海大众
● 途安:上海大众送给自己20周岁的礼物
2004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德国期间参加并见证了上汽和大众关于上
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新增1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的合同签字仪式.至此,上海大众注册资本
达到78亿元人民币,资产总值近300亿元人民币。
经过20年的打拼,上海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可谓如鱼得水.除了有自己的车队,在其它
领域同样很活跃,其中在2004年协同一汽—大众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汽车合作伙伴.上海大众
承诺为北京奥运会生产500辆混合动力轿车,用于奥运会的各项主题活动。
2004年,上海大众的重磅新车毫无疑问是途安.途安最早在第八届北京车展亮相,时隔
5个月后,途安在广州新体育馆隆重举行上市仪式。当时途安的售价区间为19。8万—24。
85万,分五座版和七座版。
途安在遵循轿车设计理念之外,在内部空间设计集中体现了“多功能”特点:例如5—
7个独立座椅可以实现灵活多变的多种组合,最多39个不同大小的储物空间带来随手可及
的储物便利。除此之外,途安还具有最大可达1900L的后备厢容积.
值得称赞的是,上海大众在途安的宣传推广备受好评,其中包括着力打造了MPS新概
念.在上海大众看来,途安是完全不同于传统轿车与MPV的多功能轿车(MPS,Multi—Purpose
—Sedan),而是兼顾了两者的优势。另外,在途安正式上市前,上海大众就多次提前透露途安
的配置等事宜,并培育市场和消费者逐渐接受它。
● 2005年重磅事件:斯柯达正式落户上海大众
上海大众联姻斯柯达是2005年中国车市的重磅事件,给车市带来了深远影响。在联姻
背后,当中的故事、案例也是值得大家借鉴和思考。
早在1999年,斯柯达已经以进口车的方式在中国销售,由深圳兆方公司为销售总代理。
不过,进口斯柯达在中国的销量相当惨淡,2004年斯柯达全球销量近45万辆,但在中国的销
量仅2000多辆,仅占约0。6%.这样的销量显然达不到斯柯达的预期,因此,如何国产斯柯达
逐渐摆上大众集团的议程。
同年12月8日,上海大众和斯柯达汽车公司在捷克发表了关于建立上海大众和斯柯达
战略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上海大众斯柯达将合作生产斯柯达全系列产品,包括晶锐、明锐
和昊锐。其中,首款国产车型将为斯柯达明锐。
在签字仪式上,上海大众高层强调,与其他厂商的柱形纵向多品牌战略不同,引进斯柯
达是为了采用并行横向的多品牌战略,“未来上海大众斯柯达推出多个产品,以获取更多的
份额。”
多领域发展,提高品牌形象
● 帕萨特领驭上市,欲突破日系车包围圈
经过5年的努力,帕萨特创造了41万辆的销量佳绩。可到了后期,原来由帕萨特、君
威、雅阁主导的中型车市场,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推出,竞争愈加激烈。对帕萨特而言,雅阁、
天籁以及锐志带来的压力最大,车型大改款势在必行。
上海大众此次推出新车没有沿用英文名直接音译的做法,而是首次为这款新车型起了一
个很中国化的品牌名字—帕萨特领驭 。虽然只是一个名字的变化,但却蕴涵着上海大众贴
近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重大转变。帕萨特领驭共推出六款车型,售21。48万—31.8万.
与老款产品相比,帕萨特领驭的外观和内饰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保留中型车的庄重
之余,加入了一些运动元素,显得更加时尚。不过,它的车身尺寸调整不大,车身长度只是
增加了9mm,而轴距保持不变。
由于有比较深厚客户基础和口碑,帕萨特领驭备受追捧,在售价没有公布情况下,就获
得超过4000份订单。而在上市短短一个月内,就有12000辆帕萨特领驭下线销售,说明产品
得到消费者认可。
● 产品之外的精耕细作,提高品牌形象
除了加快产品的部署,上海大众在其它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实现多点开发,提高品牌形象。
2005年,上海大众因其在环保领域的贡献,被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华环保基金会授予“爱心环
保企业\"称号。
截至2005年,上海大众已拥有300多万客户,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包括12个地区销
售服务中心、585家特许经销商/特约维修站、1个配件总库和4大配件分中心、从业人员近
18000多人的强大售后服务网络。“Techcare大众关爱”的推出,让上海大众有了一个鲜亮的
品牌来体现网络资源和服务体系.
在赛车领域,上海大众333车队于2005年在参赛阵容上做了一次大换血,韩寒的加入
让人感觉到了新生代力量的重要.由于明星效应,车队因此获得了其它车队羡慕的广告赞助。
遗憾的是,这一年最终以1分之差错失年度车队总冠军.2006年,车队再次以5分的劣势连
续第三年获得年度车队亚军.到了2007年,上海大众333车队终于圆了冠军梦,而韩寒在2008
年则成功拿下年度车手冠军奖杯。
● 打造精品小车,壮大POLO家族
作为上海大众旗下的精品车型,POLO在2006年开始壮大自己的家族。2006年6月23
日,上海大众POLO劲情、POLO劲取正式上市.其中,劲情为两厢版,劲取为三厢版。
根据上海大众的设想,POLO劲情和劲取是专门针对中国“第五代人”打造的全新车型,
“第五代人”大多属于80后,他们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注重休闲娱乐。当然,两款车型在
定位上还是有所不同,POLO劲情侧重热衷享受的时尚年轻人,POLO劲取的目标人群则更具
理性消费特征。
POLO劲情和劲取的售价区间为9。38万—13。58万,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和明确的
市场定位,让两款新车在短短五天内就收获超过3000份订单。随后到了2007年,POLO家族
又加入了新成员—全新跨界车型CROSS POLO,进一步丰富消费者的选择。
三十而立,上海大众进新阶段
● 走出安亭,南京建立生产基地
2008年4月18日,上海大众正式宣布大众汽车全球第49家工厂——上海大众南京分
公司在南京江宁区开业。这是上海大众首次走出安亭,打造“以安亭为中心,辐射长三角,
走向中西部”跨区域联动产能布局的第一步。双方目的很简单,希望持续投入和扎根中国市
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
新开业的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初期产能规划为6万辆,拥有约1200名员工,占地约64万
平方米.后来经过调整,工厂的产能可达到10万辆.南京工厂的建立有效解决上海大众日益面
临的产能紧张问题,桑塔纳志俊成为首个在此生产的上海大众车型.
● 2008年诞生的明星车型-朗逸
通过帕萨特、POLO以及途安等车型来看,上海大众的新车发布时机比较有规律。通常
它不会冒险在未开拓的细分市场推出新车,而是看到对手先出手再立马跟进,随后利用多年
积累下来的品牌号召力,往往起到后发制人的效果。
作为上海大众全新推出的新一代紧凑型轿车,朗逸既是上海大众第一辆全新自主设计和
开发的轿车,也是德国大众全球产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朗逸初期推出了1。6L、2.0L两
种排量共六款车型,售价11.28万—14。98万。
在当时,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别克凯越以及福特福克斯都在紧凑型车市场站稳了脚
跟,而且销量表现都比较不错。因此,无论是从完善自身的产品阵容,还是从分食紧凑型车
市场销量的角度来讲,朗逸的到来对上海大众而言有着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朗逸除了是完全基于中国市场全新开发的车型,也是大众集团模块化战
略的新产品,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了平台级别的局限,能够使装备跨级别应用。另外,为
了给北京奥运助威,首批上市的前2008辆朗逸是上海大众特意精心准备的奥运版车型,极
富纪念意义。
『作为模块化战略的新产品,朗逸跨级别地应用了许多新装备』
得益于模块化平台生产,朗逸除了拥有2610mm长轴距设计,还装备了先进的BCM(Body
Control Model)车身控制模块、Teves公司新一代MK70 MABS系统、TPR(轮胎气压监控系
统)以及Tiptronic6挡手自一体变速箱、虚拟6碟CD/MP3播放机等,配置优势比较明显。
● 途观:让人爱恨交加的SUV车型
在朗逸上市之后,上海大众很快在2010年又推出了一款全新车型-途观。途观的推出打
破了德系车无国产SUV产品的尴尬局面,先期上市的途观两种排量共八款车型,售价区间19。
98万-30。98万。与海外销售的Tiguan车型略有不同,国产途观对轴距进行了加长处理.其
中,它的轴距达到2684mm,相比海外车型增加了80mm。
在上市之初,很多消费者一厢情愿地希望途观能够给一车难求的CR—V降降温。可万
万没想到的是,途观也加入了必须“加价提车”的行列,网友纷纷在网上吐槽怒斥。尽管如
此,愿意加价购车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否则就等3—4个月吧。
2010年10月22日,随着一款红色途观缓缓驶下汽车三厂生产线,上海大众第600万
辆轿车正式诞生。而在同年,上海大众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百万大关,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
上首家年产销突破百万辆的轿车生产企业。仔细一看,上海大众旗下的桑塔纳、帕萨特新领
域、POLO、途安、朗逸以及途观无一不是热门车型,漂亮的销量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三十而立,上海大众进入新的阶段
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丰富的产品线让上海大众的销量一路飘红,它所需要做
的就是对车型进行常规的改款换代,例如在2012年发布全新一代桑塔纳,让桑塔纳这个老家
伙再活力一把,随后又加入朗境和朗行等车型丰富阵营.让上海大众感到骄傲的是,在2013
年7月9日,斯柯达品牌第100万辆轿车下线。
如今的上海大众已经迈进30周岁的大关.俗话说三十而立,上海大众在为消费者提供良
好的产品和服务之余,也在发挥着企业公民的示范作用.通过发起在教育、文化、环境保护
等领域的公益项目,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理念。
早在1995年和2001年,上海大众汽车分别在新疆的库尔勒和奎苏捐建了两所上海大众
希望小学,为新疆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支持,帮助他们成长。另外,上海大众将员工培训延伸
至了各高校,同时启动了上海大众教育公益捐赠项目。据统计,自成立以来,上海大众汽车
已累计向社会捐赠达4亿多人民币,涉及公益、慈善、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
『凌渡』
在2014年成都车展上,上海大众发布了代号NMC的量产版-—凌渡(英文名Lamando)。
新车定位于紧凑型四门轿跑车,预计将于2015年初上市销售。据悉,上海大众凌渡将提供
1。4TSI以及1。8TSI涡轮增压发动机两种动力配备可选。而该车变速箱将作为其一大亮点,
其与1。8TSI发动机匹配的将是一台全新的7速湿式DSG双离合变速箱。同时,未来也不排
除会装备2.0TSI发动机的可能.
『30周年限量版车型』
上海大众在今年还推出了30周年限量版车型,为自己庆生的同时,也表达了下阶段发
展的信心.从最新消息来看,明年上海大众有望推出新一代帕萨特和途安,全新帕萨特的一大
重要变化了更换了MQB平台,外观方面使用了LED前大灯等科技装备.此外,全新帕萨特有
望搭载1。4TSI(两种动力调校:125马力和150马力)、1。8TSI(180马力)和2。0TSI(两
种动力调校:220马力和280马力)三款发动机。新车信息的不断曝光让我们对上海大众明
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全文总结:
从30年前第一辆桑塔纳组装下线,到2013年累计产量突破1000万辆,上海大众成为国
内首家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轿车生产企业,堪称典范.旗下车型包括新桑塔纳、新帕萨特、
朗逸、新POLO、途观等车型在市场上火爆依旧。目前,它已在上海安亭、南京、仪征、乌
鲁木齐以及宁波建立起生产基地,做好了新一轮挑战的准备。
纵观上海大众的发展,虽然偶有波澜,但整体发展非常稳定。当你想起这个企业时,很
难找到它有哪些可以非议的地方。清晰的战略布局以及有条不紊的车型投产都让人感觉一切
尽在它的掌控之中,稳扎稳打。当然,上海大众也有失意的时候,其中高尔的引进就是一个
失败的案例.对它而言,第一个“人生阶段\"已经走完.接下来的阶段或许它会一如既往波澜不
惊,但重要的是,更多的消费者能在它身上找到自己心仪的产品.
最新款兰德酷路泽-长安欧尚汽车官网网站
更多推荐
上汽大众2022款桑塔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