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雷诺suv科雷傲)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1519660 U
(45)授权公告日
2020.09.18
(21)申请号 2.1
(22)申请日 2019.12.16
(73)专利权人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地址 215513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经济技术
开发区通达路1号
(72)发明人 未岩 樊骐铭 黄金印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代理人 薛琦 高晓莉
(51).
B62D
25/04
(2006.01)
E05D
5/02
(2006.01)
B62D
25/16
(2006.01)
B62D
25/00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连接组件及车
辆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门铰
链加强板、连接组件及车辆。车辆包括A柱和前轮
罩上边梁,A柱具有外板,前门铰链加强板具有本
体和自本体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本体用于连接于
外板,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外板中与前轮罩
上边梁搭接的位置处。连接组件包括A柱、前轮罩
上边梁、流水槽板和前门铰链加强板。车辆包括
连接组件。第一连接部的设置使得前门铰链加强
板不再是单板,使得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
度均较高。另外,该前门铰链加强板能够增加外
板与前轮罩上边梁搭接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有利
于降低外板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
C
N
2
1
1
5
1
9
6
6
0
U
CN 21151966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所述车辆包括A柱和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具有
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门铰链加强板具有本体和自所述本体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所述本
体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搭接
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首尾相
连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大于0且小
于或等于90°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
板的下方;
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
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
第二连接板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具有流水
槽板,所述A柱还具有内板上板,所述前门铰链加强板还具有自所述本体延伸的第二连接
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内板上
板中与所述流水槽板连接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首尾相
连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大于0且小
于或等于90°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
板的下方;
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
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
有加强筋。
6.一种连接组件,包括A柱和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具有A柱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
接组件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
其中,所述本体连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罩上
边梁搭接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贴合于所述外板中与所
述前轮罩上边梁搭接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板焊接连接、粘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8.一种连接组件,包括A柱、前轮罩上边梁和流水槽板,所述A柱具有A柱外板和内板上
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如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门铰
链加强板;
其中,所述本体连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罩上
边梁搭接的位置处;
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内板上板中与所述流水槽板连接的位置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于所述内板上板中
与所述流水槽板连接的位置处;
2
CN 211519660 U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内板上板焊接连接、粘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
3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连接组件及车辆
1/6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连接组件
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在车辆中,如图1-3所示,A柱20′通常包括外板201′、内板上板202′、内板下板
203′,外板201′、内板上板202′和内板下板203′之间围成一空腔,前门铰链加强板10′位于
该空腔内并连接到外板201′上。A柱20′的外板201′上还搭接有前轮罩上边梁30′,内板上板
202′中远离外板201′的一侧还连接有流水槽板40′。现有技术中,车辆中的这部分结构至少
存在以下不足:
[0003]
(1)前门铰链加强板10′为单板,为普通的板状结构,强度和刚度均较差;
[0004]
(2)前轮罩上边梁30′在与外板201′的搭接处,仅为单板,车辆受到碰撞时,外板的
变形量较大;
[0005]
(3)流水槽板40′与内板上板202′连接的位置处,结构较弱,强度较低。
[0006]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前门铰链加强板具有强度较低的缺陷,A柱的外板具有易
变形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较
低以及A柱的外板的变形量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连接组件及
车辆。
[0008]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9]
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所述车辆包括A柱和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具
有外板,其特点在于,所述前门铰链加强板具有本体和自所述本体延伸的第一连接部,所述
本体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搭
接的位置处。
[0010]
在本方案中,前门铰链加强板上增设了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到外板中
与前轮罩上边梁搭接的位置处,第一连接部的设置使得前门铰链加强板不再是单板,使得
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另外,该前门铰链加强板能够增加外板与前轮罩上
边梁搭接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外板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
[0011]
优选地,所述本体具有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
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
二连接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
[0012]
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
[0013]
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并延伸至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方。
4
CN 211519660 U
[0014]
说 明 书
2/6页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设置,既有利于增加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又便于
实现前门铰链加强板与外板中与前轮罩上边梁对应的位置处的连接。
[0015]
优选地,所述车辆还具有流水槽板,所述A柱还具有内板上板,所述前门铰链加强
板还具有自所述本体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所
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内板上板中与所述流水槽板连接的位置处。
[0016]
在本方案中,第二连接部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
度,另外,第二连接部的设置使得前门铰链加强板与内板上板连接,能够在A柱的空腔内形
成碰撞盒,有利于提高内板上板和流水槽板的连接位置处的强度,从而有利于减少碰撞时A
柱的变形量。
[0017]
优选地,所述本体具有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
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有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
二连接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
[0018]
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连接于所述外板;
[0019]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中远离所述第一连
接板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方。
[0020]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设置,既有利于增加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又便于
实现前门铰链加强板与外板中与前轮罩上边梁对应的位置处的连接,以及前门铰链加强板
与内板上板中与流水槽板对应的位置处的连接。
[0021]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加强筋。
[0022]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进
而也有利于减少碰撞时A柱的变形量。
[002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包括A柱和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具有A柱外
板,其特点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上述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
[0024]
其中,所述本体连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
罩上边梁搭接的位置处。
[0025]
在本方案中,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该前门铰链加强板能够增加
外板与前轮罩上边梁搭接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外板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进而
有利于减少连接组件受碰撞后的变形量。
[0026]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贴合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搭接的位置处;
[0027]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板焊接连接、粘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0028]
在本方案中,第一连接部与外板贴合,第一连接部与外板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有
利于提高第一连接部与外板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外板与前轮罩上边梁搭接位置
处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少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
[002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包括A柱、前轮罩上边梁和流水槽板,所述A柱具
有A柱外板和内板上板,其特点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上述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
板;
[0030]
其中,所述本体连接于所述外板,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外板中与所述前轮
罩上边梁搭接的位置处;
[0031]
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内板上板中与所述流水槽板连接的位置处。
5
CN 211519660 U
[0032]
说 明 书
3/6页
在本方案中,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该前门铰链加强板能够增加
外板与前轮罩上边梁搭接位置处的强度,以及内板上板与流水槽板连接位置处的强度,进
而有利于降低A柱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进而有利于减少连接组件受碰撞后的变形量。
[0033]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贴合于所述内板上板中与所述流水槽板连接的位置处;
[0034]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内板上板焊接连接、粘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
接。
[0035]
在本方案中,第二连接部与内板上板贴合,第二连接部与内板上板的接触面积较
大,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部与内板上板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内板上板与流
水槽板的连接位置处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少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
[0036]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上述连接组件。
[0037]
在本方案中,由于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较小,则相应地,包含上述连接组
件的车辆在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也较小。
[0038]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
佳实例。
[0039]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40]
在该前门铰链加强板中,第一连接部的设置使得前门铰链加强板不再是单板,使
得前门铰链加强板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另外,该前门铰链加强板能够增加外板与前轮罩
上边梁搭接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外板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相应地,包含上述前
门铰链加强板的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较小。从而,包含上述连接组件的车辆受到
碰撞时的变形量也较小。
附图说明
[0041]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前门铰链加强板与A柱、前轮罩上边梁和流水槽板的相对位置示
意图。
[0042]
图2为现有技术中前门铰链加强板与A柱、前轮罩上边梁和流水槽板的另一相对位
置示意图,其中,A柱的内板上板未示出。
[0043]
图3为现有技术中前门铰链加强板与A柱的外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A柱的
内板上板未示出。
[0046]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
中示出了铰链加强板与A柱的外板。
[0047]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
中示出了铰链加强板与前轮罩上边梁。
[0048]
附图标记说明:
[0049]
现有技术:
[0050]
10′ 前门铰链加强板
[0051]
20′ A柱
[0052]
201′ 外板
6
CN 211519660 U
[0053]
[0054]
[0055]
[0056]
[0057]
[0058]
[0059]
[0060]
[0061]
[0062]
[0063]
[0064]
[0065]
[0066]
[0067]
[0068]
[0069]
说 明 书
4/6页
202′ 内板上板
203′ 内板下板
30′ 前轮罩上边梁
40′ 流水槽板
本申请:
10 前门铰链加强板
101 本体
102 第一连接部
103 第二连接部
104 第一连接板
105 第二连接板
106 加强筋
20 A柱
201 外板
203 内板下板
30 前轮罩上边梁
40 流水槽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70]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
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71]
如图4-7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门铰链加强板10,车辆包括A柱20
和前轮罩上边梁30,A柱20具有外板201,前门铰链加强板10具有本体101和自本体101延伸
的第一连接部102,本体101用于连接于外板201,第一连接部102用于连接于外板201中与前
轮罩上边梁30搭接的位置处。
[00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门铰链加强板10上增设了第一连接部102,该第一连接部102
连接到外板201中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的位置处,第一连接部102的设置使得前门铰链加
强板10不再是单板,使得前门铰链加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另外,该前门铰链加强板
10能够增加外板201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外板201受到碰
撞后的变形量。
[0073]
如图4、图6-7所示,本体101具有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接板104和第二连接板105,第
一连接板104和第二连接板105之间形成有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第一连接板104
中远离第二连接板10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板105的下方。第一连接板104用于连接于外
板201。第一连接部102连接于第二连接板105中远离第一连接板104的一端并延伸至第二连
接板105的上方。如此设置,既有利于增加前门铰链加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又便于实现前
门铰链加强板10与外板201中与前轮罩上边梁30对应的位置处的连接。
[007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板104和第二连接板105之
间的夹角为90°。
[0075]
如图5-7所示,车辆还具有流水槽板40,A柱20还具有内板上板,前门铰链加强板10
7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5/6页
还具有自本体101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03,第二连接部103与第一连接部102间隔设置,第二
连接部103用于连接于内板上板中与流水槽板40连接的位置处。
[0076]
其中,第二连接部103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前门铰链加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
另外,第二连接部103的设置使得前门铰链加强板10与内板上板连接,能够在A柱20的空腔
内形成碰撞盒,有利于提高内板上板和流水槽板40的连接位置处的强度,从而有利于减少
碰撞时A柱20的变形量。其中,如图5-6所示,A柱20还包括内板下板203,内板上板、内板下板
203和外板201围成上述空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门铰链加强板10位于该空腔内,并连接外
板201和内板上板。
[0077]
如图4-7所示,第一连接部102和第二连接部103均连接于第二连接板105中远离第
一连接板104的一端并延伸至第二连接板105的上方。如此设置,既有利于增加前门铰链加
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又便于实现前门铰链加强板10与外板201中与前轮罩上边梁30对应
的位置处的连接,以及前门铰链加强板10与内板上板中与流水槽板40对应的位置处的连
接。
[0078]
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板105上设有加强筋106。加强筋106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增
加前门铰链加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进而也有利于减少碰撞时A柱20的变形量。
[0079]
本实施例还揭示一种连接组件,如图5-7所示,连接组件包括A柱20、前轮罩上边梁
30和上述前门铰链加强板10。其中,本体101连接于外板201,第一连接部102连接于外板201
中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的位置处。
[0080]
前门铰链加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该前门铰链加强板10能够增加外板201
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位置处的强度,进而有利于降低外板201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进而
有利于减少连接组件受碰撞后的变形量。
[0081]
如图6-7所示,第一连接部102贴合于外板201中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的位置处。
第一连接部102与外板201焊接连接。
[0082]
其中,第一连接部102与外板201贴合,第一连接部102与外板201的接触面积较大,
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连接部102与外板201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外板201与前轮
罩上边梁30搭接位置处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少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
[0083]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02与外板201也可以粘接连接或通过连
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008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02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包括第一连接部102与
外板201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比如,如果第一连接部102和外板201焊接连接,以点焊为
例,则第一连接部102可以设置得较宽,如可以设置为14-15mm左右。如果第一连接部102和
外板201粘接连接,则第一连接部102可以设置得较窄,如可以设置为3-5mm左右等。
[0085]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另一种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A柱20、前轮罩上边梁30、流
水槽板40和上述前门铰链加强板10,A柱20具有A柱20外板201和内板上板。其中,本体101连
接于外板201,第一连接部102连接于外板201中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的位置处第二连接
部103连接于内板上板中与流水槽板40连接的位置处。
[0086]
其中,前门铰链加强板10的强度和刚度均较高,该前门铰链加强板10能够增加外
板201与前轮罩上边梁30搭接位置处的强度,以及内板上板与流水槽板40连接位置处的强
度,进而有利于降低A柱20受到碰撞后的变形量,进而有利于减少连接组件受碰撞后的变形
8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6/6页
量。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部103贴合于内板上板中与流水槽板40连接的位置处。第二
连接部103与内板上板焊接连接、粘接连接或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0088]
其中,第二连接部103与内板上板贴合,第二连接部103与内板上板的接触面积较
大,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部103与内板上板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内板上板与
流水槽板40的连接位置处的强度,有利于进一步减少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
[0089]
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103与内板上板也可以焊接连接或通过
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0090]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连接部102类似,第二连接部103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包括第二连接部103与内板上板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比如,如果第二连接部103和内板
上板焊接连接,以点焊为例,则第二连接部103可以设置得较宽,如可以设置为14-15mm左
右。如果第二连接部103和内板上板粘接连接,则第二连接部103可以设置得较窄,如可以设
置为3-5mm左右等。
[0091]
本实施例还揭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连接组件。
[0092]
其中,由于连接组件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较小,则相应地,包含上述连接组件的车
辆在受到碰撞时的变形量也较小。
[0093]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
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87]
9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6页
图1
10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附 图
2/6页
图2
11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附 图
3/6页
图3
图4
12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附 图
4/6页
图5
13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附 图
5/6页
图6
14
CN 211519660 U
说 明 书 附 图
6/6页
图7
15
更多推荐
连接,铰链,加强,前门,外板,车辆,组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