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腾讯网网站网址)
河北省2022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
1. (6分) (2017·北京)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汉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无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第 1 页 共 17 页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检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
第 2 页 共 17 页
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认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 . 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 . 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 . 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 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
B . 告罄“罄”读作“ìng 意思是“尽”
C . “乏人问津“津”读作“īn 意思是“路”
D . “憨态可掬:“掬”读作“ǔ 意思是“令人喜爱”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 . 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 . 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 . 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3分)
第 3 页 共 17 页
A . 身不由己
B . 感同身受
C . 设身处地
D . 身临其境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 .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 . 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 . 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 . 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 . 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 . 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 . 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
2. (14.0分) (2021高一下·林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 4 页 共 17 页
(2分) )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有的莱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第 5 页 共 17 页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
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6 页 共 17 页
A . 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展开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B . 小说从收徒、送“木头鱼”等情节,写出了老木匠的善良、谦虚,与后文写“后生”的不学无术、骄傲形成对比。
C . 小说最后“后生的脸腾地红了”采用细节描写,于细微刻画中,反映了后生的羞愧难当,表现出其内心的波澜。
D . 小说没有激烈而集中的矛盾冲突,叙事云淡风轻,语言平淡自然,在看似不经意的“随便”中表现了主题。
(2) 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 小说为何要写新时代的木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
3. (8.0分) (2021·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
(1) “北辰”“众星”分别比喻________、________。
(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家的“无为而治”的理解。
4. (6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恰同学少年 , ;书生意气 , 。
(2) 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以乱易整,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3) 越国以鄙远,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4) ________,________,泪空流。(陆游《诉衷情》)
(5) ________。________,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1题;共6分)
5. (6分) (2019高三上·梅河口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 7 页 共 17 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世界____________。短短40年,中国就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那么,中国为什么能?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未来中国与世界合作发展的路又将怎么走?关于一个个大问号,前两天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参会的与会国际精英交流看法,碰撞思想,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认为,过去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没有人能想象中国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告诉记者,( ),是全球历史上最重要的倡议之一,体现了领导人的____________。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在市场的开放、提倡自由贸易方面都起到了带头作用,这不是____________,而是付诸实际行动。2018“从都国际论坛”从议题设置到嘉宾发言,都清晰地向外界传递了积极的信号,“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声音,既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承诺和主张,也是对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和担当。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刮目相看 远见卓识 纸上谈兵 铿锵有力
B . 侧目而视 远见卓识 坐而论道 铿锵有力
C . 侧目而视 崇论闳议 坐而论道 振聋发聩
D . 刮目相看 崇论闳议 纸上谈兵 振聋发聩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关于一个个大问号,前两天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上,参会的与会国际精英碰撞思想,交流看法,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B . 面对一个个大问号,前两天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上,与会国际精英碰撞思想,交流看法,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C . 关于一个个大问号,前两天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上,与会国际精英碰撞思想,交流看法,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D . 面对一个个大问号,前两天在广州举行的从都国际论坛上,参会的与会国际精英碰撞思想,交流看法,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现在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带一路”
第 8 页 共 17 页
B . “一带一路”是一项新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在走向世界
C . 在很大程度上,现在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设计是“一带一路”
D . “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是现在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设计
四、 写作 (共1题;共40分)
6. (40分) (2019高一下·舒兰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1月16日某商场开业,商场把印有“×××广场,盛大开业”这样字样的红领巾,发放给×××小学的学生进行佩戴。
②1月22日,有网友在贴吧爆料小学生奖状印有眼科广告。奖状上的广告主“×××眼科”。
对于此类事件,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 9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答案:1-4、
答案:1-5、
答案:1-6、
答案:1-7、
答案:1-8、
考点:解析:
第 10 页 共 17 页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第 11 页 共 17 页
解析:
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2题;共14分)
答案:3-1、答案:3-2、
第 12 页 共 17 页
考点:解析:
第 13 页 共 17 页
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
答案:4-5、
考点:解析:
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1题;共6分)
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考点:解析:
第 14 页 共 17 页
四、 写作 (共1题;共40分)
答案:6-1、
第 15 页 共 17 页
考点:解析:
第 16 页 共 17 页
第 17 页 共 17 页
更多推荐
文物,木匠,徒弟,莫高窟,技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