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雪铁龙凡尔赛c5x价格)

2021-2022年邵阳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南美洲北部、南部分别出现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两支起义军,1822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会谈后,圣马丁主动引退,军队交由玻利瓦尔统一指挥,最终彻底击溃了西班牙军队。可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C.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班牙军队的软弱

D.领导层的合作

2.美国电影《与魔鬼共骑》讲述了美国内战期间,美国南部的密苏里州和堪萨斯州边界的青年游击队员参加南方军队与北方军队作战,最终认清内战形势的故事。影片中的“魔鬼”指的是

A.欧洲的奴隶贩子

C.非洲的黑人奴隶

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的共同点是( )

①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②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③都废除了落后的奴隶制度

④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19世纪中期,日本面对“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做出的“迅速和成功的反应”是( )

A.实行大化改新

C.实行明治维新

B.废除农奴制

D.进行王朝统一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D.俄国1861年改革

4.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为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各自进行了一场改革,这两次改革B.南部的种植园奴隶主

D.北方的工业资本家

3.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涉及地区广,卷入人口多,斗争时间长,沉重打击了西班6.在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美国》中有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林肯是美国历史杰出的总统,下列各项不属于林肯的历史功绩的是

A.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领导独立战争

A.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废除了农奴制度

D.都改变了俄国的社会制度

8.从16到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这些地区名称冠以“新”的主要原因是( )

B.颁布《宅地法》

D.维护了国家统一

7.关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的需要

C.启蒙思想的传播

A.农奴完全成为自由人

B.农奴在解放时可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C.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D.农奴被迫以高价赎买份地

B.殖民扩张的结果

D.独立运动的扩展

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曾公开宣称“(1861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其理由是

10.《全球通史》记载:“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材料显示这次改革为俄国的发展提供了( )

A.自由劳动力 B.国际市场 C.制度保证 D.资金来源

11.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杜鲁门主义

C.两极格局

B.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2.某日本学者认为,在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对“尚未到达新日本”的理解是明治维新

A.并没有改变封建专制统治

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封建制度

C.增加朝廷财力

B.发展资本主义

D.加强中央集权

B.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

D.照搬西方的科学技术

13.19世纪60年代,日本“废封建,置郡县,统一兵力、财力于朝廷”,据此判断日本14.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15.经历了这次改革的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A.玻利瓦尔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16.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社会上出现了兴建洋房洋楼的热潮,这源于(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

B.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C.置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D.提倡文明开化

17.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最后审定解放农奴的改革方案时说:“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下列叙述最能体现这句话意思的是

A.改革使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C.改革会保留大题的封建残余

B.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反映出当时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严重匮乏

C.工业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表明了彼得大帝决心

B.英国殖民统治仍然阻碍着经济发展

D.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

19.下图中身着西欧式样衣帽的是彼得大帝。穿着臃肿长袍的是俄国贵族。漫画中的场景

剪胡须

A.向西方学习

B.废除农奴制

C.推行“殖产兴业”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0.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1859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这在实现印度统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材料旨在表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

A.背景 B.经过 C.结局 D.影响

21.“这些曾经在乡村拥有一望无际的大片土地的所有者,一旦沦为居住泥棚、仅有几只瓦锅的佃户,其对英国殖民者的恐惧、不满和仇恨再也无法控,因而一些爱国封建王公成了大起义的领导者”材料描述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23.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俄国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改革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相反,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五分之一以上,致使农民不得不以高价租种地主土地。由此可见( )

A.彼得一世改革的不彻底性

C.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农民没有获得任何好处

24.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这就注定这场改革( )

A.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C.废除了农奴制

B.没有任何成效

D.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5.“这次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是指

A.法国大革命 B.拿破仑帝国建立 C.美国独立战争 D.俄国废除农奴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1822年,圣马丁和玻利瓦尔会谈后,圣马丁主动引退,军队交由玻利瓦尔统一指挥,最终彻底击溃了西班牙军队。”表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领导层的合作,故D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支持、西班牙军队的软弱、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ABC。故选D。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内战是美国南部的种植园奴隶主和北方的工业资本家为分裂还是维护

统一、为保存还是废除奴隶制而进行的战争,最终北方获胜,因此,《与魔鬼共骑》就是反映了从支持到反对南部的种植园奴隶主的过程,故B符合题意;美国内战是在美国境内,故A不符合题意;美国内战以美国的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为分裂一方,故C不符合题意;美国内战以美国的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统一的一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地区社会矛盾尖锐,各种不满力量结合起来,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810年以后,整个拉美地区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沉重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故C符合题意;AB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D是废除国内农奴制的改革,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4.B

解析: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俄国奴隶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的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的结果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所以,①②④项是两次改革的共同点,B符合题意;③项不是两次运动的共同点,俄国废除的是农奴制度,日本废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需排除含③的ACD三项。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俄国奴隶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过程和影响,找出两次改革的共同点。可用排除法,“废除了落后的奴隶制度”不是两次改革的共同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的是农奴制度,日本废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③项需排除。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中“19世纪中期”“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日本做出的“迅速和成功的反应”是明治维新,C符合题意;A是发生在646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B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排除;D是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方式,排除。故选C。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是华盛顿;林肯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的,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扭转战局,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所以不属于林肯的历史功绩的是“领导独立战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属于林肯的历史功绩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A符合题意;彼得一世改革没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废除农奴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制度,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6到18世纪,美洲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到17世纪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的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尼德兰、西班牙、法兰西、奥尔良、英格兰均是欧洲地名,在其上加“新”而出现在美洲,直接表现出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扩张掠夺。故B符合题意;ACD项不是题干地区名称冠以“新”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1861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结合课本所学,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实际上,被“解放”的农奴需付出高额的赎金来购买份地。因此说:“(1861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不合题意,故选择D。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故A正确;BCD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故BCD错误。故选A。

1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揭示的是1947年美国实施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进而控制西欧的马歇尔计划;A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杜鲁门总统1947年提出的帮助希腊、土耳其恢复经济,稳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漫画不符;C项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与漫画创作时间不符;D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与漫画创作时间不符。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的联合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封建社会旧的残余,例如,武士道、天皇制、中央集权等依然存在,因此日本“尚未到达新日本”,故B符合题意;没有改变封建专制统治说的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仅是封建残余中的一个具体表现,故C不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是把西方近代文明和日本传统文明相结合,不是全盘西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变法图强、富国强兵,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变法图强、富国强兵,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故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故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说法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残,B项错误;材料和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无关,故D项错误。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和所学知识,18世纪时,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故A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二世是彼得一世之后的俄国沙皇,实行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C不符合题意;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其中的改革措施:向欧美学习,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提倡文明开化,使19世纪末日本人以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兴建洋房为时尚。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D。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C符合题意。A项是农奴制改革的内容;B项是农奴制改革的性质;D项是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内容,因为是“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而进行的改革,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他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合。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可知,当时美国面临

的主要问题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俄国相对西欧国家,比较落后,彼得一世决定学习西方进行改革,图片反映的正是彼得一世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废除农奴制的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推行农奴制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推行“殖产兴业”是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推行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必须团结起来,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经过、结局,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这些曾经在乡村拥有一望无际的大片土地的所有者,一旦沦为居住泥棚、仅有几只瓦锅的佃户,其对英国殖民者的恐惧、不满和仇恨再也无法控,因而一些爱国封建王公成了大起义的领导者”可知,此内容描述的是印度民族大起义。英国殖民侵略者在印度不但掠夺财富,还大肆欺压民众,引起了印度全社会的不满和反抗。1857---1859年印度爆发全民族的反英大起义。1858年英军进攻章西,章西女王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故C符合题意;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资本”“劳动力”“国内市场”依据这些关键词可知,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局限性,故排除ACD项。故选B。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改革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五分之一以上,致使农民不得不以高价租种地主土地。”可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只是废除了农奴制,但是仍然维护了大地主的利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选项C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农奴制改革后的状况,不是彼得一世的改革,排除A;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D项表述错误。故选C。

2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说明了这场改革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选D。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所以答案选D。

更多推荐

改革,俄国,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