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东南得利卡面包车7座)

基于的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双钻模型”为例――以《立体构成》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陈静文基于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双钻模型”摘 要:,对设计基础课程《立体构成》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改革。通过对研究文献的梳理,挖掘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研究热点。运用“双钻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四个阶段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旨在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设计类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发展路径。双钻模型;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立体构成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5-0036-02Based on the \"two-diamond model\"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Design

Abstract:Association, the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 of the basic design course

\"3D composition\" was carried out. By comb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search focus of hybrid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its four stages in the design of basic courses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ouble drilling model\" .Student-centered experience teaching, which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stimulates students\'interest, provides an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talents.

Double Drill Model; Mix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3D ConstructionKey Words:RESEARCH ON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OF \"DOUBLE DRILL MODEL\" BASED DESIGN

COURSE—TAKE \"3D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图1 双钻模型图2 混合式教学关键词共现图谱式教学进行文献回顾,选择CiteSpace软件统计梳理,运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时间限定于2019年—2021年之间,共检索出了中文文献共4510篇,分析得出混合式教学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如图2所示,2019年—2021年期间,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转课堂”“课程设计”“自主学习”等方面。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2]立足信息时代,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型,为教师提供了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框架。谭伟,顾小清[3]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验证。于歆杰[4]基于教改热点话题,挖掘混合式教学的有效防范,总结了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这些研究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在“双钻模型”的方法下,遵循发现、定义、构思、实现四个步骤,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希望为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启发。3 基于“双钻模型”的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意义1

“双钻模型”概述计方法,包括设计流程、设计思维、设计内容等。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推崇使用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以服务为目的,体验为结果来解决问题。在“双钻模型”中(如图1),以问题为导向分为四个步骤:(1)发现问题。根据探索与挖掘,洞察问题实质。(2)定义问题。联结第一阶段的问题,关注最核心的问题。(3)构思方案。发散思维,问题具体化,寻找解决路径。(4)实现方案。分析比较形成的解决方案,选定最佳方案与路径[1]。“双钻模型”起源于2005年,是由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设以“用户”为主的“双钻模型”,研究前期需要对用户进行全面了解,设计以人为本,为人设计。因此,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双钻模型”的典型特征,将其运用于《立体构成》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中。根据“双钻模型”设定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评价,是对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每个教学阶段都需要使用针对性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后反思设计过程,学生不但能掌握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能通过动手操作进行体验式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兴趣为动力,激发被动—主动的学习转变过程,构建扎实的设计基础,最终以设计实践作为课程作业。2 混合式教学概述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形成“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根据混合式教学,任课老师能及时知晓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计划,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与建议,更好地进行设计类人才培养。通过对混合作者简介4 基于“双钻模型”的《立体构成》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4.1《立体构成》教学现状在中国高等教育设计学专业中,构成系统课程是重要的组成要素。经由包豪斯辗转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高校设计基础课陈静文/1992年生/女/福建武夷山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与设计创新(福建武夷山354300)036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程中的三大构成。其中《立体构成》是探讨空间与造型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立体要素中的构成原理,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时代发展,对于设计类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要求,仅依照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信息互通与知识整合,因此《立体构成》通过知识点扩展和调研实践,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并内化于心。(3)构思阶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课程所传授方法与工具,进行小组讨论、设计练习,提出若干方案。(4)实现阶段。根据学生作业分享,教师点评反馈,进行课程知识要传统教学模式,亟待反思与改革[5]根据《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有以下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师的授课模式相对单一,常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无法启发学生对于课程信息传达的热情。(2)学生学习被动化。在课程讲授中,只依靠教师口耳相传的知识要点,被动输入知识信息,相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思考学习。(3)课程作品同质化。立体构成课程作品千篇一律,形态要素以点、线、面等元素构成,设计规律限于形式美法则,缺乏对空间的理解,导致设计作品呈现同质化趋势。(4)课程评价主观化。设计方案本没有客观标准,常常以教师个人设计经验与审美意趣为主,课程作品评价缺乏量化数据,呈现主观化态势。4.2《立体构成》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根据教学现状,《立体构成》的设计阶段分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与评价设计四个阶段。教学目标关乎人才的培养导向,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环节的核心。从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和价值观入手,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设计,并延伸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的选择,代表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以及《立体构成》中“教”与“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策略分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双钻模型法为主,教学模式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内容以学生需求为主,课程建设为辅的“教与学”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加入在线精品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发现、定义、构思、实现四个步骤,进行课程大纲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评价设计是在上述环节确定后,围绕课程活动开展的具体设置。根据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设计、课中网络学习资源设计和课堂教学研讨设计、课下实践应用设计的对应环节。教学评价是课程结束前的最后阶段,设置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多维度进行课程学习效果的评定。高校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是《立体构成》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4.3基于“双钻模型”的《立体构成》课程混合式教学运用根据“双钻模型”方法中的四个阶段:“发现、定义、构思、实现”,把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化重构,设定课程过程中的目标要求。每个阶段都关注与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并教授相应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等。以设计基础课程《立体构成》为例,针对设计学专业一年级同学,进行立体构成的理论知识输出,形成设计问题,定义具体方向,进行创意构思,完成设计实践。在完成课程计划的过程中,由四个阶段的培养目标组合成知识模块。同时,四个阶段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延伸知识、案例分析、设计理念、设计指导、设计评价等。通过设计任务书中的问题导向,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反思课程理论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设计经验,运用于以后的设计方案中。段。《通过线上教学视频立体构成》混合式教学内容设置分为四个阶段、图片和音频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书籍学(1)发现阶习工具多维利用,掌握立体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2)定义阶段。点的强化,通过设计实践与分析,强化课程知识的应用。4.4以下几个特点“基于双钻模型“双钻模型”的《立体构成》混合式教学特点转变:”(1)下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立体构成》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呈现出。《立体构成》不再是以往教师的单一讲授,而是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再将设计理论转换为设计实践。(2)盲目式学习转变为目标式学习。传统教学中教师持续输出知识,学生并不能完全消化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运用双钻模型后,根据步骤循序渐进的导入知识,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清晰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3)技术型培养转变为方法型培养。把技术作为培养目标,会忽略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限制了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立体构成》课程中,不授技术、技巧,只授方法、理念。让学生发挥优势,结合自身想法与创意,根据理论方法有据可依,实现技术型向方法型培养方式的转变。(4)同质型实践转变为创新型实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学生有意识、有想法的设计创新,赋予作品情感与文化,设计实践由同质型向创新型迈进。(5)质性课程标准转变为量化课程标准。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设置课程知识点与考察点,从而量化为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学生与老师都能通过线上平台明晰学习与教学中的情况,根据设计学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对应的设计任务。5结语顺应“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双钻模型”的教学方法,遵循问题为导向,形成最佳解决方案,重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强化知识共享,有效解决资源缺乏问题,更好地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立体构成》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优化了设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体系,结合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翻转课题提供基础,从而达到内容体系化、自主学习化、模式多样化、信息可视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质量为主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设计专业高效提升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师质量的有效路径。参考文献[1]葛菲.“双钻模型”下设计类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194-196.[2]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7-16+92.[3]谭伟,顾小清.面向开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及效果评估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2):126-130.[4]于歆杰.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9(05):14-18+28.[5]李稳.“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4):121-124.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037

更多推荐

设计,教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