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女生买宝马三系还是mini)
现代经济
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蒋成思 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基建处 四川成都 610500
刘群慧 河南南阳油田测井公司财务科 河南南阳 473132
摘要: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急剧波动,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安全,本文分析了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油价波动;影响;对策
2008年年初以来,国际油价出现急剧暴涨。2008年7月11日,纽
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较去年
底大涨超过50%;而自7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彻底改变了单边暴涨格
局,出现连续暴跌至2009年初的每桶37美元的情况;近半年来国际油
价又迅速上涨,一度突破每桶80美元。2009年5月份国际油价上涨近
30%,创十年来单月涨幅的最高纪录。目前国际油价仍在70美元上方
徘徊。 近2年来国际油价总体上呈现出急剧波动的走势。
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大。
由于国内油气产量增长缓慢,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3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6%,预计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至
50%和60%左右。资源不足引起的石油价格风险是我国炼油和化学工
业发展的瓶颈。随着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工业的发展,化工用油短缺
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预计如果中国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之比从目
前的40∶1降至20∶1,化工用油的需求量将要增加一倍。石油化工原
料自给的难度也将不断加大,进口部分化工原料油势在必行。随着国
内石油产品市场按入世协议期限开放,关税的逐步降低,国际石油价
格风险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虽然中国把石油开采纳入了
石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链之中,高油价会使石油开采企业赢利增加,但
国家出于保护和合理开采国内有限的石油资源考虑,对石油开采实行
了集中和垄断性的经营,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大企业参
与石油的开采。其中中石化的原油加工量要远大于原油生产量,这也
需要大量进口原油。靠石油开采获利的企业数量只占整个石油和化工
行业的很小一部分,高油价对行业大部分企业的影响是不利的。
2.高油价对化工企业的影响还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高油价造成了用石油生产的石化产品价格上涨,而这些石
化产品不少是化工企业的原料;同时由于比价效应,石油涨价也造成
了煤炭、电力等其它能源价格上涨。有资料显示,今年9月上旬进口乙
烯价格比8月底上涨了30.5%,丙烯上涨了9.6%,丁二烯上涨了8.4%,
目前企业拿到的煤炭、电力价格比去年同期也上涨了50%~100%。
化工企业是能源消费大户,能源价格上涨不仅带来燃料、动力费用上
升,还因为能源是许多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化工企业要承受更大的
涨价压力。但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给国内石化企业带来较大制约。
据了解,在油价居高不下的形势下,一些石化基本原材料产品
如甲苯、二甲苯等对石油价格的波动最敏感,受到的影响也最直接。
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产品链短,内部消化能力弱,石油价格持续走
高,他们的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升高。一旦产品价格回落,企业的经
济效益将大幅下滑。
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充分利用宏观调
控带来的有利因素,调整精细化学工业产品和市场结构。
一、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
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
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
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
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
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
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或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
关变量变化,往往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决定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
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会严重影响甚
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原油库存的下降
对油价支撑作用不大,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
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
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第五,在经济衰退、原油需求减
少、价格下跌时,产油国减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抑制油价下跌的作
用,增产的结果将加速油价下跌;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
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
涨。第六,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
二、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目前中国进口原油已占总用量的三分之一,国内原油的定价已
基本与国际市场同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必将导致国内油价的上
升。专家认为,石油价格频繁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倘
若我国对国际石油依存度继续提高,不利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据有关历史资料统计,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
国GDP平均要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中国
GDP下降了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中国GDP下降
了0.7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约600亿元。
1.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原因
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有如此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对石油和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需求强劲,进口量
大。而出口的制成品多为一般的普通商品,市场竞争程度大,价格难
以与石油同步上涨,无法将高油价产生的影响转移出去,只能独自承
担和消化;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但目前中国石油产
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并没有相应的发言权和
定价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中国正处于向工业化
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正处于较高水平,单位
GDP的石油消耗比发
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如美国和中国的GDP规模分别为8
万亿和1万亿美元时,原油消耗分别是4.8亿吨和2.4亿吨。因此国际石
三、应对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对策
1.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
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且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
从价格机制上看,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
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
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
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
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
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以中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
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
格市场化步伐,改变油价涨多降少的状况,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
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
3
现代经济信息
2.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加快石油市场体系建设
实现价格的市场化,就必须加快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建设。尽管
国务院早就出台了《非公36条》,商务部也在2006年底出台了《原油
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同时《反垄断法》也已
颁布实施。但是,我国石油领域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市场体系建设仍
亟待完善。应坚决清理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各种历史遗留的法律法规,
特别是部分部门行政规定,制定《反垄断法》等实施细则,坚持“上
游适度开放、下游全面开放”的原则,在石油领域积极引入国有大资
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完善石油市场体系建设。
3.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
目前我国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
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减少
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
资源;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资源的
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
4.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尽可能调回海外份额油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
石油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经累计
在海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另外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石油企业也将触
角伸向了海外。能源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进口
成本急剧上升之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的份额油调回国
内,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进口原油的价格风险与经济关联。
害,只有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加快石
油市场体系建设,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才能通过在国际
油价高涨时尽可能调回海外份额油来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茵,万广华.中国的经济周期,一个AD一As模型的视角闭[J].世界
经济文汇,2005(2).
[2]荣艺华.应对石油价格上涨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4(23).
[3]张世伟,赵东奎.一个基于主体的宏观经济模型闭[J].管理科学学
报,2005(4).
[4]李优树.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分析闭[J].财经科学,2000(6).
[5]谢赤,刘潭秋.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的马尔可夫转换行为[J].统计研
究,2003(9):50-53.
[6]赵留彦,王一鸣.中国通胀水平与通胀不确定性:马尔可夫域变分
析闭[J].经济研究,2005(8).
[7]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当代世界
出版社,2005.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skyrocketing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fall, a sharp fluctuations seriously affect the safety
of China\'s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requent fluctuations in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蒋成思(197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主要研究
方向为石油。
四、结论
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
(上接第17页)
来源、投资方向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银行一定要使自己的
资金来源多元化,一定要使自己的投资适当分散,一定要注意良好的
经营业绩,还一定要掌握相当比例的备用金,否则,一旦经济有些许
动荡或者是动荡的传闻,银行很容易在挤兑下破产。银行一破产损失
最严重的还是储户,从而极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银行挤兑的客观原
因在于银行经营中的不良资产损失,主观原因在于储户对银行信心的动
摇。由于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的特性,其对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危害是严
重的。本文通过对比找出银行挤兑现象出现的原因,也简单的指出了
可供支付,此时每个储户只能拿到8000元资金。如果集团B提前取款
即多数人提前取款,少数人不提前取款,银行也会因为大多数人的提
前取款而被迫从项目中撤资最终只有8000万支付给多数人,待到期时
银行没有资金给少数人从而破产。当集团A即少数人提前取款,银行
有能力支付50万存款,剩下的资金仍然充裕对投资项目即使有影响也
有限,银行仍可盈利。所以等到到期时集团B即多数人去取款时银行
有能力支付,储户可以拿到资金加收益。假设最终储户拿到手的资金
为H,H应大于受惩罚后的资金7960万元,小于银行最大支付额11940
万元。了解了这个博弈矩形图,我们可以用相对优势策略画线法分析
这个博弈。当集团A即少数人选择提前取款时,集团B即多数人会选
择到期取款(因为H>7960),当集团A即少数人选择到期取款时,集
团B即多数人会选择到期取款(因为H<11940)。当集团B选择提前
取款时,集团A也会选择提前取款(因为40>0),当集团B选择到期
取款时,集团A也会选择到期取款(因为60>50)。因此在这个博弈
中,后一种情况就是一种“随大流”的情况,即多数人怎么行动带动
整体的行动。前一种情况无论集团A选择何种策略,集团B都会选择
到期取款。也就是说,少数人提前取款不会引起银行挤兑。
几点预防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针对成因找解决途径,从起点预防这
一现象的产生,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李义奇.银行挤兑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
2000(6).
[4]张仁德,姜磊.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J].南开经济研
究,2005(1).
[5]吴成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弈分析与我国的选择[J].华东经济
管理,2004(4).
[6]阚景阳.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J].河北金融,2009(7).
[7]韩忠亮.嵌套式金融恐慌模型构建的博弈分析——厘因“公地悲
剧”与银行挤兑[J].新经济导刊,2009(1).
[8]吕斌.东亚银行短信风波[J].法人杂志,2008(11).
[9]乔海曙,李远航.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10]张仁德,姜磊. 银行声誉、存款人预期与银行挤兑[J].南开经济研
究, 2005(01).
三、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银行挤兑现象的产生与银行的资金
4
更多推荐
中国石油今晚12点要涨价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