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别克车型档次排名)
走马观花看日本——日本设计面面观
作者:Jack Lu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微妙,中日民间的交往也随着政治局势起起伏伏。但
是,只要还没有到十分恶劣的程度,去日本留学打工的中国人就会接连不断,游
客也是络绎不绝。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在情感上比较纠结,
既有历史上形成的阴影,又有对于日本先进科技、良好秩序和传承自中华古老文
化的向往,希望能亲自去日本看看。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近了日本。
一、 第一印象
飞机降落在大阪关西机场。日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并没有太大的惊喜或失落。
从关西机场到大阪市区的沿途,狭窄的海岸带上拥挤地排布着各种工厂,其中甚
至还有钢铁厂和化工厂。在我的观念里,这类重工业不是应该在远离城市的工业
区吗?随着离市区越来越近,密集的房屋、不太宽的道路以及纵横交错的轨道渐
次进入我的视线,第一感觉就是日本土地资源的紧缺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从关西机场到大阪市区的沿途,沿着海岸排列着各种工厂
从硬件上看,日本的城市建设并没有多么惊艳,有限的土地承载着众多的人
口,与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相比,还是显得比较陈旧和促狭。一些街道上方那一
团乱麻般的电线令我吃惊,这还是发达国家该有的样子吗?简直跟越南的西贡有
得一比!只不过,虽然城市布局看上去很乱,总体上还是很干净的,加上人们显
现出来的良好素质,给人一种接地气的舒适感。
KiKi是夫人朋友的朋友,成都人,从国内大学毕业就到了日本,现在在京都
的一所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可以说大半生是在大阪度过的。我们出发之前就跟
她约好,在大阪住她家。由于担心我们刚来不熟悉,她建议我们直接从候机楼出
口乘坐机场巴士直达梅田车站。虽然价钱不是最便宜,但是很方便。
位于梅田的阪急百货
到了梅田车站,我们与KiKi取得了联系,她开车过来,跟我们交代了一些去
她家的乘车线路以及行走细节,然后,她拉着我们的行李先行回家,而我们就留
在梅田游逛。在大阪市中心的梅田地区,分布着好几座车站,包括JR大阪站、
阪急电铁大阪站以及大阪地铁等,每一座车站其本身就是一个超大型的购物中心,
从地下至地上分布着各种商业机构,包括大型百货商场、超市,以及小商品市场
和美食街,还有许多高层写字楼,包括年轻人必到打卡的网红地标蓝天大厦。
网红——梅田蓝天大厦(网络图)
二、 城市规划设计
与中国的城市不同,日本的铁路枢纽站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域。在大阪的
梅田地区聚集着JR大阪站和阪急电铁大阪站以及如大阪地铁之类的一些城市轨
道公司的中心车站。这些车站同时又是一座座大型商业综合体,从地下至地上
聚集了众多的商场、商业街、美食街等,十分繁华热闹。为了缓解中心车站巨
大的客流压力,在大阪周边则呈梯次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换乘站。在淀川河对岸
的新大阪车站以及稍远的京都车站,就分担了部分中心枢纽的任务,是许多车
次的始发站和终点站。这种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设计,大概是借鉴了一些美国
人流密集的JR梅田中心站
位于梅田的阪急电车站台
日本关西及北陆地区山地多且陡峭,平地分散而不连贯,大块的平地更是稀
少,多位于海边,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日本的居住区,主要是由密集排列
的独户房屋组成。虽然也是摊大饼,但是容积率比起欧美,还是要高很多。在关
西地区基本上看不到类似于国内的高层电梯住宅以及由围墙围起来的居住小区。
居民区的街道非常狭窄,居民区的主干道通常只有两车道,而深入居民区内部的
道路,很多情况下,仅能供一辆车通行,无法错车。因此,日本人的私家车大部
分都是类似于昌河北斗星那样的微型车,日本叫做K-Car。
日本街道上随时可以看见K-Car
住宅的样式则五花八门,由主人自己张罗,并没有哪个政府部门来规定统一
的样式和风格。由于土地私有,并且十分紧缺,因此,土地价格非常昂贵。相比
而言,修建房子的价钱就不算什么了。因此,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把原来的老房子
拆掉,请来建筑公司重新设计修建新型住宅。当然,推倒重建的是少数,绝大部
分人还是采取翻修改造的方式。比如我们住的KiKi家的房子,已经有百年以上的
历史了,但是内部的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样都不少,包括中央空调、地暖以及整
体浴室等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施都是在翻修房屋的时候加进去的。日本人大概比
较念旧,如果拥有一座百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也是值得主人自豪的。
日本城市中典型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由于地下建有综合管廊系统,街道上基本上是
看不到架空电线的。而日本城市在这一点上,就显得十分落后。街道上空电线纵
横交错,甚至会采用直接接线的方式引电下杆,这种做法在国内是不符合规范的。
当然,这样做的成本肯定比建设地下管廊低得多。只是,真的很难看。
城市街道上空的电线
三、 家居、家电及日用品
中国人对产自日本的家居、家电以及日常用品中的一些小物件还是有比较深
的认识的,尤其是化妆品,深受女孩子的青睐。而最早进入中国的彩电、冰箱、
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更是印象深刻。那个年代,如果哪家拥有一两件日本原装家
用电器,是很自豪的。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如今的国内市场,日本家电的
市场占有率已经微不足道。诸如三洋、夏普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家电品牌也已
归入中国人名下,东芝的白家电和彩电也被中国企业控股。
曾经被中国游客大肆采购的日本家电(网络图)
说回到日本,家居用品以及家电设计,基本上秉持着类似于深泽直人所阐述
的“刚刚好”理念,不惊艳、不浮夸,够用就好。例如,在日本期间,我所用过
的马桶圈,都是只有自动冲洗功能而没有热风烘干功能,甚至有些连座圈加热功
能也没有。日本的产品设计在功能与节约的平衡方面考虑得十分具体,首先是尽
可能地满足基本功能,该有的功能必须充分,但是并不过分,而可有可无的功能
则能省就省,这种度把握得很好。
四、 汽车及交通
没有去日本之前,我想象不到的一件事就是日本人平时都开什么样的车?因
为,在我们印象中,日本汽车中最为大众化的就是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日产
轩逸等等国内称之为紧凑级的车型。当然,还有高一个档次的凯美瑞、雅阁、天
籁等中级车型。再不济,也有类似于丰田威驰、本田飞度之类的小型车。但是,
大错特错了!在日本,销量最高的是一种叫做K-Car的小车,在国内应该被列入
微型车的范畴,国内曾经引进的奥拓、昌河北斗星都属于K-Car的范畴。进入新
世纪之后,K-Car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日本车企销售的K-Car车型体积
虽小,内部空间可不小。目前的K-Car在日本销量排行榜的前十名中常年占据一
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的位置,也就是说,日本汽车销量前十名中有5至8名经常
被各公司出产的K-Car占据。在日本的街道和居民区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所有的
汽车品牌都有K-Car车型。
日本私家车的主流——K-Car
根据资料,在一部分日本家庭,K-Car做为第二辆车,用于日常短途,如上
班、购物之类;大一些的车型,则用于长途旅行、度假等用途。而占大多数的那
些只有一辆K-Car的家庭,需要长途旅行的时候怎么办?很简单啊,因为日本的
公共交通体系十分发达,尤其是从新干线、普通铁路直至城市轨道等各类轨道交
通系统已经全部实现公交化,人们要长途出行非常方便。
在前边谈到城市规划设计时曾提到日本的轨道交通,枢纽车站都位于城市中
心。这样布局的好处在于更有利于实现轨道交通的公交化运营,方便民众快速出
行。关于日本的公共交通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我之前发表的“走马观花看日本
——交通”。
五、 关键词:节约!节约!节约!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火山活动频发,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从政
府至普通百姓,危机意识始终是很强烈的,以至于从丰臣秀吉开始,日本的当权
者一直期望着能够将自己的领地扩展到大陆上。正是由于有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和紧迫感,日本才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曾经位列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奇迹。可以说
是在重重压力下,日本人民依靠刻苦、自律而达成了宏伟的目标。根据国际能源
组织(IEA)的报告,在2004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能源效率国际比较中,按平
均每创造1000美元的GDP所耗费的石油吨数计算,全世界平均值为0.32,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为0.20、美国为0.22、日本为0.11、拉丁美洲为0.32、亚洲为
0.71、中国为0.85。即日本的能源效率是最高的,是中国的8倍。
日本的绝大部分能源原料、用于生产的原材料以及食品都依赖进口,因此,
日本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任何产品时,不过度、不浮夸而“刚刚好”的理念是发自
内心,油然而生的。
在日本人的生活工作中,节约是一个必须优先考虑的事情。节约分为几个方
面:能源、土地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公共资源。
去日本之前只是看过日本地图,知道日本的土地资源也非常紧张,但是并不
知道土地资源紧张到什么程度。到了日本,经过了一些长途旅行之后才直观地了
解到,日本的国土面积有70%是山地,平原很少且分散,因此,可以用于建设的
土地非常紧张,土地价格也非常昂贵。
日本国土面积的70%是山地,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人口大约为1.3亿,按说人力资源不应该匮乏。但是,由于日本长期以
来的低出生率,导致日本成为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劳动人口的
减少以及高物价导致人力资源十分昂贵。
日本的垃圾分类,其实也是一种节约措施,有很多文章做了很详细的介绍,
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只谈谈实际体验。日本的街道上通常不设垃圾箱。我们只能
把垃圾放进自己的包里带回家或者到了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在新干线或电车
站的站台上通常会设有垃圾箱。大部分中小车站站台上的垃圾箱,只有两种垃圾
桶:易拉罐和饮料瓶;而大车站的站台上垃圾桶的种类则比较齐全。曾经在新干
线的站台上看到,有人不断地从自己的大背包里拿出积攒了很长时间的垃圾分别
放入不同类别的垃圾桶。
车站设置的分类垃圾箱(网络图)
日本的家庭每个星期的不同日子都要扔垃圾,是因为清洁公司每天来收不同
种类的垃圾,并且每次来的时间很短,如果主人正好不在家,错过了就要再等一
个星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装有剩余食物残渣的塑料包装盒,正确的做法是,
先将食物残渣倒入厨余垃圾桶,再将塑料包装盒投入回收塑料的垃圾桶,而废纸
袋则要投入回收纸制品的垃圾桶。对于纸塑复合的包装盒,甚至需要将纸与塑料
撕开分离后再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桶里。日本政府之所以把垃圾分为六类,也是
为了提高效率,节约垃圾分拣时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由于较高的人力成本,
政府不会雇佣太多的清洁工人,因此可以说垃圾分类其实也是一种节省公共资源
的措施,并且更有利于可再生资源的回收。
日本在总体的交通规划上,也是为了节约而煞费苦心。首先,轨道交通相比
于汽车,其能源利用效率要高很多。日本的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众多,路网四通八
达。在大城市,步行二十分钟以内一定会找到电车站。便利的出行条件,使得轨
道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从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曾经有报道介绍,有些日
本的私家车直到报废时的行驶里程仅有两万公里。轨道交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
在车站的建设上也是算计到极致。例如JR的新干线车站,靠近站台的轨道采用
相对便宜的有砟轨道,而只有两个站台之间的直通车道采用的是板式轨道。反观
国内的高铁车站,所有线路全部采用板式轨道。
JR新干线车站,靠近站台的轨道采用的是有砟轨道
细心的人会发现,日本道路的平整度标准很高,而日本汽车的车轮直径都比
较偏小。路面平整度高,小轮径汽车在行驶中就更加平顺,进而减少燃料不必要
的消耗。车轮采用较小的直径,更可以减少橡胶的使用量。受日本政府鼓励的K-
Car,也是节约计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保有量和
使用量。
今天的日本设计师们,在家电、家具以及日用品的设计上走着“性冷感”的
设计路线,似乎是卢斯“装饰即罪恶”理念的忠实信徒,其根本原因还是“刚刚
好”的节约理念。
无印良品的产品,践行着“无意识设计”的理念(网络图)
日本的平面设计布局,都十分丰满,少有留白,充分利用每一处纸面空间。
我们所使用的车票、周游券以及公园门票等,全都印刷得满满的,使用小到几乎
看不见的文字,并配以详尽的地图和说明。这种设计风格的形成,与他们与生俱
来的危机感和从小受到的节约精神教育有很大关系。
JR关西北陆周游券
纵观日本设计,节约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深刻的感受。
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日本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群体,自律仿佛是这个民族与生俱
来的一种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外来者也会受到感染,进而自律起来。在日
本,很多细节都是因人们的自律而设计的。如前所述,日本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
乘坐新干线和各种电车是我们日本之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但是,我没有看到站台
上设置有如国内地铁站使用的那种造价昂贵的全封闭式屏蔽门,只是在新大阪车
站的站台上,看见一种十分简陋的拉线状可升降栅栏。如果有人想钻过去,是很
容易的。
升降式屏蔽闸(网络图)
如此设计,就是建立在对人们的自律有着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街道上不设
垃圾箱,应该也是基于这样的信任基础。可以这样说:自律是节约型社会公众的
一种基本素质。
但是,这种大环境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会使人感到压抑,人们缺少发泄通道。
于是,日本人的自杀率常年居高不下。于是,在我们祖辈的经历中,见识到了在
这种压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在进入到一个不再需要压抑和自律的环境时所
爆发出来的那种无法形容的残暴和肆意妄为,进而给子孙后代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本文中除注明“网络图片”之外,全部为本人拍摄;文字全部为本人编写。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推荐
丰田和大众哪个档次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