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发(作者:丰田levin雷凌价格图片)
宝马X6E71车身整车
学员工作手册
E71 车身 / 整车
BMW 售后服务
本工作手册中所包含的信息仅适用于 BMW 售后服务培训班的学员。
有关技术数据方面的更改 / 补充情况请参见 BMW 售后服务的最新相关信息。信息状态:2007 年 11 月
Kontakt:******************2007 BMW AG
慕尼黑,德国
未经 BMW AG(慕尼黑)的书面许可不得翻印本手册的任何部分
VS-12 售后服务培训
学员工作手册
E71 车身 / 整车
有关本工作手册的说明
所用符号
为了便于理解内容并突出重要信息,在本工作手册中使用了下列符号:所包含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所述系统及其功能。
e表示某项说明内容结束。
当前状况和国家规格
BMW 车辆满足最高的安全和质量要求。环保、客户利益、设计或结构方面的
变化促使我们不断开发各种系统和组件。因此本产品信息中的内容与培训所用
车辆情况可能会不一致。
本文件仅介绍了欧规左侧驾驶型车辆。右侧驾驶型车辆部分操作元件或组件的
布置位置与本产品信息的图示情况不同。针对不同市场和出口国家的配置型号
可能还有其它不同之处。
其它信息来源
有关各主题的其它信息请参见:
- 产品信息
- 用户手册
- BMW 诊断系统
- 车间系统文件
- BMW 售后服务技术。
目录
E71 车身 / 整车
培训
1 简介1白车身4被动安全性9配置19噪音和振动32选装配置35
培训
E71 车身 / 整车简介
E71 于 2008 年年初上市。上市时提供以下车型:?带 N63B44O0
发动机的 X6 xDrive50i ?带 N54B30U0 发动机的 X6 xDrive35i ?带
M57D30O2 发动机的 X6 xDrive30d ?带 M57D30T2 发动机的 X6
xDrive35d。
1 - X6 E71
E71 与 E70 的尺寸和重量对比:
长度(mm)4884 4854
宽度(mm)2195 2197 高度(mm)1699 1776
整备质量(kg)2145 2075
1
车库尺寸2 – E71 车库尺寸
为了进一步强化 E71 的运动特性,在此将传统底盘相对 E70 底盘降低了 10 mm。底盘带有自适应驾驶系统时,车辆高度与 E70 基本相同。
2
1.与 E70 相比,E71
更长
更宽
更高
更重。
3
白车身
E71 因协调利用创新轻型结构而满足更高的功能要求。继承了
E70 地板总成的大部分部件
采用热成形 BTR 材料制成的特殊轧制薄板(TRB)以及微合金双相钢。
扭转刚度与 E70 相同。
由于 E71 车身采用了面向未来的全新安全方案及新材料技术,因此为达到欧洲 NCAP 碰撞试验的 5 星标准做出了很大贡献。
车身结构设计以被动安全措施(为所有乘员提供最高安全性)的最佳配合为基础。
在车辆前端、B 柱和尾部与车辆安全相关的区域内使用新类型钢板制成的众多车身加强件,与传统类型的钢板相比,这些新类型钢板大大提高了负荷能力。借此可使碰撞变形尽可能小,与乘员保护系统配合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乘员的安全。碰撞时产生的能量由车身结构承受,然后通过负荷路径吸收或有针对性地继续传递。
设计 E71 结构时考虑了以下要求:欧洲NCAP 64 km/h 正面碰撞(40 % 重叠率),欧洲NCAP 29 km/h 圆柱桩侧面碰撞,美国
LINCAP 64 km/h 侧面碰撞(侧面障碍物),美国 IIHS 新50 km/h
90° 侧面碰撞以及美国 80 km/h 高速尾部碰撞(70 % 重叠率)。
在模拟试验中考虑了超出法规要求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即通过安全型乘员区提供高水平的乘员保护。
发生 15 km/h 以下碰撞角度小于 10° 的
碰撞事故(前部和后部的侧面重叠率为 40 % )时,车身结构完好无损。
4
3 – 材料组合 1
索引说明索引说明
1 其它钢板7 CR420X,CR950DL
2 DC04 - DX54D,DX56D 8 HD680C
3 HC180BD - HC180YD 9 22MnB5(BTR165)
4 HC260BD,HC240LAD 10 塑料
5 HC300BD 11 AlMg3Mn - AlSi10MgMn,AlMg04,
5Mn04
6 HC380LAD
4 – 材料组合 2
索引说明索引说明
1 其它钢板7 CR420X,CR950DL
2 DC04 - DX54D,DX56D 8 HD680C
3 HC180BD - HC180YD 9 22MnB5(BTR165)
4 HC260BD,HC240LAD 10 塑料
5 HC300BD 11 AlMg3Mn - AlSi10MgMn,AlMg04,
5Mn04
6 HC380LAD
5 – 材料组合 3
索引说明索引说明
1 其它钢板7 CR420X,CR950DL
2 DC04 - DX54D,DX56D 8 HD680C
3 HC180BD - HC180YD 9 22MnB5(BTR165)
4 HC260BD,HC240LAD 10 塑料
5 HC300BD 11 AlMg3Mn - AlSi10MgMn,AlMg04,
5Mn04
6 HC380LAD
高强度材料
新材料技术
为满足碰撞要求做贡献。
E71 车身因协调利用新材料技术的创新轻型结构,为在功能方面满足碰撞要求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底盘与车身的连接区域采用了压铸铝合金材料以达到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要求。为满足具体要求,结构部件采用了微合金钢和双相钢。因侧面碰撞要求,B 柱加强板采用了由热成形BTR 材料制成的 TRB。
6 – 材料比例图
索引说明索引说明
1 BH 31 % 6 双相钢 3 %
2 IF (Y) 12 % 7 其它
3 %
3 微合金钢 26 %8 铝合金 6xxx 1 %
4 DXXXC 6 % 9 深拉延钢DX/DC 1
5 %
5 BTR 165 3 %
被动安全性
E71 的开发目标是,在竞争对手顶级领域内所有当前消费者保护试验中在被动安全性方面(= 发生碰撞时保护乘员)重新夺得领先地位。在“发生事故”时,一个由不同系统组件组成的复杂且彼此协调配合的整体系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乘员安全,同时还能完全体现“驾乘乐趣”的整体理念。这个由安全带、安全气囊和转向系统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为乘员提供最高等级的保护。
集成式安全电子装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碰撞类型和碰撞严重程度在合适的时间以正确的强度使相应的安全气囊触发。这个智能系统只使必要的安全气囊触发。因此发生二次碰撞仍能保护乘员。该系统在欧洲 NCAP 碰撞试验中荣获 5 星,在美国 IIHS 碰撞试验中获得最高安全评价。
此外,在规定的安全距离方面还满足世界上最严格的法规要求。
以下有关使乘员负荷降至最低以及保留生存空间的安全方案原理是 E71 被动安全性的基础。结构
通过研发专家与安全专家在车身研发过程中的紧密合作,现已实现以最小质量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安全性这一总体目标:
以最佳方式设计和利用变形路径,从而产生智能协调的车辆特性
刚度极高的乘员区
在车辆前部区域、车顶、侧框架和尾部区域内有针对性地采用高强度和较高强度钢板,从而形成可承受高负荷的大容积承载结构
在全部或小部分重叠正面碰撞中实现经过验证的负荷路径,从而以最佳方式传递作用力
通过 B 柱和车门槛中的加强型侧面结构、高强度车门加强板、坚固的座椅横梁和一根集成在地板总成内的横梁将侧面碰撞时的
变形程度和侵入速度降至最低。
发生翻车事故时,乘员区通过加强的支柱和车顶梁为乘员提供生存空间。
所达到的吸能特性是保持乘员区结构的基础,也是乘员保护系统互相协调的前提。
正面碰撞
7 – 负荷路径及作用力分布情况
在 E71 白车身的研发过程中,针对被动安全性主要要求乘员区非常稳定坚固,即在发生高速碰撞事故时乘员区为乘员提供最高等级的保护。所采用的设计方案是通过多个负荷路径使传递到车身结构上的作用力经过发动机支架和底盘分布到乘员区上,从而确保各承载结构承受较小的负荷峰值。具体来说就是协调利用从车轮到车门槛的负荷路径,将发动机支架负荷分布到 A 柱、车门槛和贯穿式纵梁结构上。无论发生哪种类型的正面碰撞事故,都会促使车轮沿直线方向向后移向车门槛。因此产生了一个主负荷路径,该路径从障碍物 / 事故对方经过车轮至车门槛,为承受碰撞负荷车门槛带有一个坚固的附加成型
件(侧面纵梁附属件)。
发动机支架负荷从前围板前部经过前围板下部支撑梁传递至两个
A 柱内和车辆另一侧。此外,还通过中间通道上的连接板在背面支撑前围板下部支撑梁。发动机支架与变速箱支架托架之间的连接构成了另一个负荷路径。通过这种方式使所需要的各种成型件最佳融入到满足和提高功能要中。
8 – 正面碰撞
为了尽量减小前围板负荷和前围板向内挤压的高度,设计发动机支架时要求其按指定方式向外弯曲并形成相应的变形路径。经过车轮罩支撑梁传递至白车身的负荷分布在 A 柱上,经过车轮罩支撑梁加强件传递的负荷分布在车门槛内。这样可以降低 A 柱承受的负荷并使 A
柱后移程度降至最低。这种设计方案一方面可确保承受高碰撞负荷后车门仍然可以打开,另一方面可防止车门因碰撞负荷过高而自动打开。
位于车辆地板下方的贯穿式纵梁对确保乘员区稳定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保险杠系统调整白车身结构时,要求确保保险杠系统完全吸收低速碰撞时产生的负荷。超过某一临界碰撞速度时,发动机支架从前部开始变形。这种特性是降低维修费用的前提。
任务:请说明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 E71 白车身上的作用力传递路线。
侧面碰撞
发生侧面碰撞时,白车身也有助于尽可能防止乘员受伤。为此应准确协调钢板结构与乘员保护系统的相关特性。E71 采用的设计方案是,使 B 柱在任何测试负荷条件下都尽可能保持直立状态并以整体方式挤向车内。B 柱中部承受的碰撞负荷最高。为了正确对待这种情况且保留轻型结构方案,在此采用了由一种最高强度材料(设计为 TRB)制造、对碰撞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的 B 柱加强件,即通过轧制方式使 B
柱中间区域的壁厚明显大于顶端和底端区域。通过这个设计原则能够以最佳方式调整 B 柱变形特性以承受负荷。此后负荷通过车辆的横梁结构继续分布。因此地板上方出现的负荷通过座椅横梁传递到车辆未受碰撞的一侧。地板下方也有不同的横梁结构执行这项功能。在车顶
区域内由刚性连接的车顶框架执行这项功能,在全景天窗车型上则由带有高刚度纵梁和横梁结构的车顶系统负责。
9- 侧面碰撞的负荷路径任务:请说明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 E71 白车身上的作用力传递路线。
尾部碰撞
按照 FMVSS301 进行尾部碰撞试验时,即以70 % 的重叠率和 80
km/h 的速度与一个可变形障碍物碰撞时,E71 后桥托架不会大幅度前移。因此,即使车辆结构承受极高的负荷也没有造成燃油箱损坏的危险,从而满足相关法规标准。尾部碰撞性能同样是因为在支撑结构中采用了高强度材料 CP800。
10 – 尾部碰撞
任务:请说明发生尾部碰撞事故时 E71 白车身上的作用力传递路
线。
刚度
11 – 对角支撑杆
由于采用了向车辆中部摆动且与发动机支架刚性相连的低置式车轮罩支撑梁,因此可在考虑轻型结构方案的同时达到较高的车身刚度。另一个提高扭转刚度的方式是通过所谓的对角支撑杆将车轮罩支撑梁与保险杠横梁连接起来。
因此在无需增添部件和增加重量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新型支撑结构优化了 E71 整个车辆前端的扭转刚度。由于在 D 柱区域和最佳节点成形区域内采用了一个封闭式环形抗扭转部件,因此也可明显提高刚度。
12 – 环形抗扭转部件
提高扭转刚度的另一个措施是共同承受负荷的楔入式行李箱盖。由于行李箱盖夹紧在 D 柱之间,因此行李箱盖及其成型件提高了刚度。
提高刚度有助于改善车辆的行驶动力性。
13 - 车辆前端结构
更多推荐
碰撞,负荷,结构,乘员,系统,车辆,车身,要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