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丰田威驰和致炫哪个好)

计算行车速度V>

60km/h L≥100m D=40m 斜率i≥1∶50

计算行车速度V≤60km/h L≥50m D=20m 斜率i≥1∶20

线37 视距小于M值时,在道路竖曲线上的中心线划法

计算行车速度V

>60km/h L≥100m D=40m 斜率i≥1∶50

计算行车速度V≤60km/h L≥50m D=20m 斜率i≥1∶20

线38 视距小于M值时,在道路竖曲线上的中心线划法

19.3 禁止变换车道线。用于禁止车辆变换车道和借道超车。设于交通特别繁杂而

同向具有多条行车道的桥梁、隧道、弯道、坡道、车行道宽度渐变路段、交叉口驶

入段、接近人行横道线的路段或其他认为需要禁止变换车道的路段。本标线为白色

实线,线宽为15cm如线39。

线39 禁止变换车道线

19.4 禁止路边停放车辆线

19.4.1 禁止路边长时停放车辆线。用以指示禁止路边长时停放车辆的路段,在

道路缘石正面及顶面划黄色虚线。无缘石的道路可标划于路面上,距路面边缘以

30cm为度。黄色虚线的宽度为15cm,或与缘石宽度相同,线段长100cm,间隔100cm。

本标线可配合“禁止停放”路面文字和禁止停放标志一并使用,并可根据需要在辅

助标志上标明禁止路边停放车辆的时间或区间。本标线的划法见线40。

线40 禁止路边长时停放车辆线

19.4.2 禁止路边临时或长时停放车辆线。用以指示禁止路边临时或长时停放车

辆的路段,在道路缘石正面及顶面划黄色实线,无缘石的道路可标划于路面上,距

路面边缘以30cm为度。黄色实线的宽度为15cm,或与缘石宽度相同,标划的长度

表示禁停的范围。本标线可配合“禁止临时停放”路面文字和禁止停放标志一并使

用。并可根据需要在辅助标志上标明禁止路边停放车辆的时间或区间。本标线的划

法见线41。

线41 禁止路边临时或长时停放车辆线

19.5 停止线。表示车辆等候放行信号的停车位置。划设于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

路口,铁路平交道口及左弯待转区的前端。停止线为白色实线,双向行驶的路口,

停止线应与车行道中心线连接。单向行驶的路口,其长度应横跨整个路面。停止线

的宽度可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行驶速度的不同选用20、30、40cm。停止线应设

置在最有利于驾驶员了望的位置。一般可设在主干道缘石的延长线上。设有人行横

道时,停止线应距人行横道150~300cm,如线42、线43所示。

19.6 让行线

19.6.1 停车让行线。表示车辆在此路口必须停车让干道车辆先行,设有“停车

让行”标志的路口,应设停车让行标线。

停车让行线为两条平行白色实线和一个白色“停”字,双向行驶的路口,其长度应

与车行道中心线连接,单向行驶的路口,其长度应横跨整个路面。标线宽度20cm,

间隔宽度20cm,“停”字宽100cm,高250cm,如线44所示。停车让行标线应设在

最有利于驾驶员了望的位置。一般可设在主干道缘石延长线上。如有人行横道线时,

停车让行线应距人行横道线150~300cm。

线44 停车让行线 单位:cm

19.6.2 减速让行线。表示车辆在此路口必须减速让干道车辆先行。设有“减速

让行”标志的路口,应设减速让行标线。

减速让行线为二条平行的虚线,和一个倒三角形,颜色为白色。双向行驶的路口,

其长度应与车行道中心线连接;单向行驶的路口,其长度应横跨整个路面。虚线宽

20cm,二条虚线间隔20cm。倒三角形底宽120cm,高300cm。如线45所示。

减速让行标线应设在最有利于驾驶员了望的位置。一般可设在主干道缘石延长线上。

如有人行横道线时,减速让行线应距人行横道线150~300cm。

线45 减速让行线 单位:cm

19.7 非机动车禁驶区标线。用以告示骑车人在路口内禁止驶入的范围。左转弯骑

车人须沿禁驶区外围绕行,以保证路口内机动车通行空间和安全侧向净空。该标线

设置于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内。如线46所示。

线46 非机动车禁驶区标线 单位:cm

该标线为黄色虚线,大样见线47。非机动车禁驶区范围以机动车外侧车道边缘

为界。

线47 禁驶区标线尺寸

19.8 导流线。表示车辆需按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压线或越线行驶。主要用于过

宽、不规则或行驶条件比较复杂的交叉路口,立体交叉的匝道口或其他特殊地点。

导流线应根据交叉路口的地形和交通流量、流向情况进行设计。导流线的颜色为白

色。其划法见线48、线49、线50、线51、线52、线53。其标线型式可分为单实线、

V型线和斜纹线三种。外围线宽20cm,线宽为45cm,间隔为100cm,倾斜角为45°。

线48 复杂行驶条件丁字路口导流线

19.9 中心圈。设在平面交叉路口的中心,用以区分车辆大、小转弯,及交叉口车

辆左右转弯的指示,车辆不得压线行驶。中心圈直径及形状应根据交叉路口大小确

定。中心圈颜色为白色。尺寸及形状如线54、线55。

线54 中心

圈 单位:cm

线

55 中心圈 单位:cm

19.10 网状线。用以告示驾驶人禁止在设置本标线之交叉路口(或其他出入口处)

临时停车,防止交通阻塞。视需要划设于易发生临时停车之交叉路口或其他出入口

处。本线为黄色。外围线宽20cm,内部网格线与外边框成45°,线宽10cm,斜线

间隔1~5m。网状线见线56。

线56 网状线

在交通量较小的交叉口或其它出入口处,网状线可简化成如线57所示的形状。

即在方框中加叉。网状线为黄色,线宽为40cm。

线57 简化网状线 单位:cm

19.11 车种专用车道线。用以指示仅限于某车种行驶之专用车道,其他车种及行

人不得进入。

本标线由黄色虚线及文字组成。实线长400cm,间隔400cm,线宽20~25cm。标

写的文字依规定行驶之车辆种类可分为:非机动车、公交线路车、自行车、大型车、

小型车等,字高250cm,宽100cm。

专用车道线从起点开始标绘,每经过一个交叉口重复出现一次字符。如交叉口

间隔距离较长,也可在中间适当地点增加标划字符。专用车道线见线58。

线58 专用车道线 单位:m

19.12 禁止掉头标记。用于禁止车辆调头的路口或区间。本标记为黄色,见线59。

线59 禁止掉头 单位:cm

附录A(标准的附录) 交通标志颜色规定及参考色样(GB 8416-87)

A1 表面色和逆反射材料色的颜色范围

A1.1 颜色范围见表A1,图A1。

表A1 表面色和逆反射材料色各角点的色品坐标

图A1 标志面各种颜色色品图

A1.2 参考色样(见图A2)

图A2 参考色样

附录B(标准的附录) 交通标志汉字示例

附录C(标准的附录) 交通标志用阿拉伯数字示例

附录D(标准的附录) 交通标志用拉丁字大、小写字母示例

附录E(提示的附录) 交通标志的构造和结构设计

E1 标志板厚度可参考表E1选择使用。

表E1 标志板厚度 mm

E2 标志板的加固方式可参考图E1选择使用。

图E1 标志板的加固方式

E3 标志板的卷边加固形式可参考图E2选择使用。

图E2 标志板卷边形式 单位:mm

E4 标志板和立柱的连接方法可参考图E3、E4选择使用。

图E3 标志板和立柱的连接

图E4 标志板和立柱的连接

E5 标志板的拼接方法可参考E5选择使用。

E5 标准板拼接设计图

E6 交通标志的结构设计

E6.1 荷载的计算与组合

1. 标志板所受的风载:

式中:Fwb--标志板所受的风载,kN;

γ0、γQ--γ0为结构重要性系数,取为1.0;γQ为可变荷载(主要为风载)

分项系数,采用1.4;

ρ--空气密度,一般取1.2258N?s2?m-4;

C--风力系数,标志板C=1.2;

V--风速,m/s,应选用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30

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值。当无风速记录时,可查阅《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

得到基本风压ω0(kPa)来代替上式中的(1/2)ρCV2/1000。V值不得小于20m/s;

n--标志板的数量;

Wbi--第i块标志板的宽度,m;

Hbi--第i块标志板的高度,m。

2. 立柱(横梁)所受的风载:

式中:Fwp--单根立柱(横梁)所受的风载,kN;

C--风力系数,圆管型立柱C=0.8,薄壁矩形立柱C=1.4,其他型钢及组合型

立柱C=1.3;

n--标志板的数量;

Wp--立柱(横梁)的迎风面宽度,m;

Hpn--立柱(横梁)的迎风面高度,m,注意应扣除被标志板遮挡的部分;

其他参数--意义同前。

E6.2 立柱(横梁)的设计与强度验算

1. 柱式、双悬臂式标志的立柱设计与验算

立柱在这类结构中承受横向力作用,在其横截面上将产生正应力和剪应力,应

分别进行验算。另外,还应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危险点进行验算,然后根据形

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建立强度条件。

2. 悬臂式标志的横梁设计与验算

与立柱相比,横梁在设计与验算时,还应考虑其自重(永久荷载)的影响,由于重力

与风力作用方向不同,因此应对其进行组合或叠加。

相应地,横梁根部所承受的剪力亦有两个,一个是由风载引起(Qw),一个是由自重

引起(QG),由于不同方向、不同力产生的最大剪应力值或同一位置由不同力产生的

剪应力值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进行验算时,应取其最大值。

横梁根部危险点的位置与立柱相同,在计算危险点的正应力和剪力时,应注意

作用力的组合或叠加,最后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建立强度条件。

3. 单悬臂式标志的立柱设计与验算

单悬臂式标志的立柱根部受到两个力和三个力矩的作用,如图E6所示。

图E6

风力:

Fw=Fwb+Fwp+Fwhp×nbeam………………………………(E3)

重力:

由风载引起的弯矩:

由风载引起的扭矩(大小等于所有横梁根部承受的弯矩):

由横梁和标志板自重引起的弯矩为:

式(E3)~(E7)中:

Fwhp--单根横梁所受的风载,kN;

nbeam--横梁的数目;

Tbi--第i块标志板的厚度,m;

nw--沿横梁长度方向的标志板数量;

ubi--第i块标志板的比重,kN/m3;

Hhp--单根横梁的长度,m;

Hp--立柱的高度,m;

uh、up--横梁、立柱单位长度的重量,kN/m;

nh--沿立柱高度方向的标志板数量;

γG--为永久荷载(结构重量)分项系数,γG=1.2。

一般情况下,标志立柱属于薄壁杆件。由于单悬壁标志立柱所受外力不通过截

面的剪力中心,因此它将同时受到弯曲和扭转的共同作用,并且,除圆管型立柱外,

其他型式的立柱受扭后,其横截面在纵轴方向不能自由地凸凹翘曲,纵向纤维有了

轴向变形,这种扭转称为约束扭转。此时,薄壁截面除有弯曲应力外,还将产生可

以与基本应力达到相同数量级的扭转正应力和扭转剪应力。

因此,单悬臂型标志结构立柱的强度验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按横力弯曲

的方法进行计算,另一部分按约束扭转的薄壁杆件理论计算(圆管型立柱除外),然

后将结果进行叠加。横力弯曲的方法同横梁,这里主要介绍扭转正应力和扭转剪应

力的计算。

根据薄壁杆件的约束扭转理论,扭转正应力和扭转剪应力分别为:

式中:

--约束扭转正应力,MPa;

--双力矩,在截面内自相平衡,kN?m2;

--广义扇性面积, w--以扭转中心为极点的扇性面积,m2;

--广义主扇性惯矩,

,m6;

τ--约束扭转剪应力,MPa;

L--立柱所受扭矩,L=Mtmax;

Ω--立柱横截面中线所围面积的两倍,m2;

δ--立柱横截面的壁厚,m;

--弯扭力矩,,kN?m;

,而为广义扇性静矩。

当扭矩在立柱长度方向为定值时,设沿立柱长度方向为Z向,自由端Z=0,则

扭转角与Z的关系为:

θ=C1+C2Z+C3sh(KZ)+C4ch(KZ)…………………………………(E10)

式中:C1、C2、C3、C4均为积分常数。

θ′=C2+K[C3ch(KZ)+C4sh(KZ)]……………………………………(E11)

又:

式(E12)、(E13)中

为翘曲系数(h为立柱截面F的剪力中心到其中线某点切线的垂直距离);

式(E10~(E13)中

(G、E分别为钢材的剪变模量和弹性模量。)

根据单悬臂梁的特点可知:

当Z=0时,

=0,L0=Mtmax

Z=Hp时,θ=0,θ′=0

L=L0(定值)

将以上关系分别代入(E10)~(E143),可求得各积分常数为:

C4=0

C1=―C2H―C3sh(KHp)―C4ch(KHp);

将有关参数代入(E12)式经整理得:

将以上两式代入式(E8)和(E9),即可求得扭转正应力和扭转剪应力。

4. 门架式标志的立柱与横梁设计与验算

门架式标志的结构型式较多,以图E7所示双横梁双立柱形式的门架为例,在恒

载作用下,门架的任一截面上将只产生绕门架法线方向的弯矩和门架平面内的轴力、

剪力;在风载作用下,门架的任一截面上只有三种内力:绕位于门架平面内的主轴

的弯矩、垂直于门架平面的剪力和扭矩。根据结构的对称性,分别选择图E7(a)、

图E7(b)为基本结构,采用力法进行计算。

图E7

未知力求出后,即可按叠加法求得各横梁和立柱的弯矩、扭矩和剪力等内力,

然后再根据前述方法进行横梁和立柱的设计与验算。

E6.3 立柱(横梁)的变形验算 根据经验,按照强度条件设计的标志立柱或

横梁截面往往过于单薄,此时,刚度条件可能起控制作用。因此,对于各类交通标

志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土建结构物的一个显

著特点。对于悬臂式和门架式的标志,由于在自重作用下,横梁会自然下垂,因此

变形的验算也可为横梁预拱度的设计提供依据。

在工程实践中,立柱或横梁的挠度容许值通常用容许的挠度与其跨长[v/Hp]作

为标准。土建工程方面,[v/Hp]的值常限制在1/100~1/1000范围内。根据标志结构

的具体特点。[v/Hp]的值在1/100~1/150范围内选择,既能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又

不致于过分提高造价。

立柱或横梁的变形验算,可分别求得每项荷载单独作用下梁的挠度v和转角θ,

然后按照叠加原理进行叠加。

E6.4 立柱与横梁的连接螺栓、立柱与基础的地脚螺栓的设计与强度验算

作为连接件的普通连接螺栓和地脚螺栓均将承受拉力的作用,应使其所承受的最大

拉力满足承载力设计值的要求:

1. 柱式、双悬臂式标志立柱与基础的连接:

立柱根部承受轴心力(自重)和力矩(由风载引起的弯矩)的作用,应使

式中:Nmax--单个地脚螺栓所承受的最大拉力值;

--单个地脚螺栓的承载力设计值。

2. 悬臂式标志立柱与横梁的连接:

横梁根部承受由水平方向的风载引起的剪力和弯矩、由垂直方向的重力引起的

剪力和弯矩,不同方向的剪力和弯矩经组合后,应满足:

式中:Nv--每个普通螺栓所承受的剪力平均值;

--每个普通螺栓按受剪力计算的承载力设计值;

--每个普通螺栓按承压计算的承载力设计值。

3. 单悬臂式标志立柱与基础、门架式标志立柱与横梁和立柱与基础的连接:

单悬臂式标志立柱与基础连接处、门架式标志立柱与横梁和立柱与基础连接处将承

受由水平方向的风载引起的剪力和弯矩以及扭矩、由垂直方向的重力引起的轴心力

和弯矩,应满足的强度条件同(E15)、(E16),但Nv应计及扭矩的影响。

E6.5 基础的设计与验算 1. 基础的设置位置:

交通标志的基础,一般设置在压实度良好的土路堤或三角地带位置处,当所处

位置不宜更改时,也可以设置在挖方路段的碎落台或大型桥梁上。

2. 基础的设计:

交通标志的基础,埋深一般在3m以下,属于浅基础,可以设计成不必配置受力钢筋

的刚性基础型式;位于桥梁上的标志,应通过计算配置必要的受力钢筋;当刚性基

础过于庞大或标志位置处土质不良时,可以考虑设计桩基础。

3. 基础的验算:

(1) 基底应力计算

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和构造尺寸后,应先根据最不利情况下的荷载组合,计算

基底的应力,应尽量避免基底出现负应力(基底负应力面积不大于全部面积的1/4),

否则应考虑基底应力的重分布。基底发生的应力应不超过地基持力层的强度即地基

容许承载力。

(2)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基底合力偏心距应不超过基底的核心半径,使基底应力尽可能分布比较均匀,

以免基底两侧应力相差过大,基础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

(3) 基础倾覆稳定性验算

应使抗倾覆稳定系数大于1.1~1.3。

(4) 基础滑动稳定性验算

应使抗滑动稳定系数大于1.2~1.3。

附录F(提示的附录)

根据最小视距M值,在道路平曲线上,确定中心实线位置的方法 在行道树或灌

木绿篱非常茂密和由于建筑物或土石方阻挡而可能影响通高距离的平曲线上,需要

实地调查通视距离的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在该平曲线上设置中心实线,及实线段

的长度和具体位置。

中心实线的设置是由视距来确定的。当视距小于最小值M值时,应在该路段设

置中心实线。表F1为建议的M值。

表F1

按最小会车视距M值,在道路平曲线上,确定中心实线的方法是:在可能需要

设置中心实线的平曲线上,应先划出临时的中心线,并在中心线上以一定的长度(如

5m),量出距离。

配备步话机的甲乙两人,从接近弯道的直线段开始,站在道路的中心线上。乙

在前,甲在后。他们之间的距离等于该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相对应的会车视距M。该

距离可沿道路中心线,预先量好的间隔(如5m)来量度。然后,甲通过步话机命令乙

沿着中心线同步前进。甲计算前进距离,每到达一处预先标记的距离,甲要报数,

以便乙在前面调整他的位置,使他们保持相等的距离。在乙的身后有一条水平的,

离地面高1.20m的白色标带。甲携带一根高1.20m的木棍。甲要经常从木棍1.20m

的视线高度,观察乙身上的白色标带。当乙的白色标带正好从甲的视线中消失时,

甲叫“停”。甲就在此位置标“A1”。然后,他们继续以相等的距离前进,直到乙

的白色标带再次在甲的视线中出现。此时,甲又叫“停”,并在该位置标“A2”。

点A1和A2就是甲乙前进方向中心实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甲乙两人调换职能,

从相反方向重复上述步骤。定出B1和B2的位置,点B1和B2就是相反方向中心实

线的起点和终点。

如果采用停车视距,则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等于该路计算行车速度的停车视距

M。甲的视距高度为1.20m,乙代表路面障阻物,白色标带的高度应控制在离地0.10m

处,即可按上述方法确定曲线上的中心实线的位置。

竖曲线上确定中心实践的方法,跟上面介绍的在平曲线上所采用的方法相似。

附录G(标准的附录) 路面标线用文字示例

G1 路面标线用汉字

G2 路面标线用阿拉伯数字

附录H(提示的附录) 交通标志制作图示例

图H1

图H2 单位:cm

图H3

图H4 单位:cm

图H5

图H6 单位:cm

图H7(路2)

图H8(路5)

图H9(路7)

图H10(路9a)

图H11(路10a)

图H12(路10c)

图H13(路12b)

图H14(路13a)

图H15(路14)

图H16(路15)

图H17(路16)

图H18(路18)

图H19(路46)h=70cm

图H20(路25)h=20cm

图H21(路26)

h=20cm,h=30cm

图H22(路26)h=20cm,h=30cm

图H23(路27)h=20cm

图H24(路27)h=20cm

图H25(路54)

图H26(路29)

图H27(路30)

图H28(路31)

图H29(路32)

图H30(路33)

图H31(路34)

图H32(路35)

图H33(路35d)

图H34(路36a)

图H35(路36b、c)

图H36(路37b)

图H37(路39a)

图H38(路39b)

图H39(旅1)

图H40(路41c)

图H41(路47a,b)

图H42(路47c)

图H43(路48b)

图H44(路51a)

图H45(路51b)

图H46(路51c)

图H47(路51d)

图H48

图H49

图H50

图H51

图H52

图H53

图H54

图H55

图H56

图H57

图H58 单位:cm

图H59 单位:cm

图H60 单位:cm

图H61 单位:cm

图H62 单位:cm

附录I(提示的附录) 交通标志专用名词中英对照

附录J(提示的附录) 道路施工安全设施设置示例

道路因施工、养护或其他情况致交通受阻,应根据道路交通的实际需要设置施工标

志、路栏、锥形交通路标等安全设施,夜间应有反光或施工警告灯号,必要时应使

用信号或派旗手管制交通。

设置示例见图J1~图J15。

图J1 双车道路面局部施工时设施布设例

图J2 视距不良双车道路面局部施工时设施布设例

图J3 改道施工时设施布设例

图J4 四车道以上道路一侧路面施工时设施布设例

图J5 同向车道中有一条车道路面施工时设施布设例

图J6 同向车道中有二条车道以上路面局部施工时的设施布设例

图J7 高速公路一侧施工,利用中央分隔带紧急开口绕行时的设施布设例

更多推荐

标志,横梁,车辆,禁止,应力,路面,中心,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