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发(作者:普通家庭能开奥迪q5吗)

【历史】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历史】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1.5分]

A.皇权至上

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

C.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

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

2.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1.5分]

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

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

1

3.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描写:“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上述现象主要表明[1.5分]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1.5分]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5.宋神宗欲改革职官制度,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将其权力合并于兵部。但神宗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保留了下来,枢密使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这主要体现了宋朝政制的特点是[1.5分]

2

A.文武分权

B.守内虚外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

6.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1.5分]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7.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1.5分]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3

8.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①在皇宫内办公 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 ④权力取决于皇帝[1.5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1.5分]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10.按照古代雅典法律,原告指控他人时,必须提供指控的理由,以及认为被告该判何罪的理由。至于指控罪名能否成立,取决于控诉双方的辩论和陪审团的投票多少(陪审团投票多者意见为最终标准),而

4

不是事实本身。苏格拉底在当时就是自负傲慢和采用斗争手段一步步激怒了陪审团。最终陪审团投票决定了他被处死的命运。这段材料[1.5分]

A.说明雅典法律维护大多数人利益

B.说明民主原则对司法的介入

C.说明雅典司法程序过简

D.说明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向它发起挑战

11.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了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了望者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和港口时造成了船难。”波里比阿来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是[1.5分]

A.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

B.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

C.无原则的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

12.古代雅典城邦,会于每年冬天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举产生一百多名官员包括步兵及骑兵指挥官、财政官员、及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之后会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好在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这说明古代雅典[1.5分]

A.坚持代议制民主原则

5

B.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C.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在城邦内部实行直接民主制

13.对雅典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谁要是想说服别人,就必须掌握有力的论据,就必须有能力有技巧地表达出来。这种公开的思考和言论,对事物从各个方面的分析,于是就出现了对人和神、天和地的新的思考。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1.5分]

A.雅典的政体形式

B.雅典市民的全新思考

C.雅典的城邦体制

D.雅典市民的生活方式

14.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1.5分]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

15.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

6

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5分]

A.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

B.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

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

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

16.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1.5分]

A.形式化

B.强制性

C.主观性

D.实用性

17.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用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1.5分]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7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1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1.5分]

A.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1.5分]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20.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

8

(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认为“光荣革命”[1.5分]

A.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

B.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

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21.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有一个群体被称为反联邦党人。他们认为,宪法拟议的政府权力是比政府组织形式更为核心的问题。联邦党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府形式,以为这一形式就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对此,反联邦党人并不乐观。由此可以看出反联邦党人[1.5分]

A.认为分权体制能够保证公民自由

B.对联邦政府权力保持高度警觉

C.强调制宪的核心是确保政府权力

D.希望继续维持邦联体制的现状

22.1847年英国议会的一个报告说:“我们应当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中国)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扩大我们的交往的结果

9

并没有证实我们的合理的期望,自然,这种期望是以自由进入这个蔚为壮观的市场为依据的。”为改变此贸易状况,英国政府决定[1.5分]

A.迫使清廷接受关税协议

B.伙同其它列强瓜分中国

C.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D.拓展对华资本输出途径

23.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据此可知[1.5分]

A.这一现象出现于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4.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1.5分]

A.中国完全实现近代化

B.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

C.领导人跳出了阶级局限性

D.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

10

25.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1.5分]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26.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1.5分]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27.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陈、瞿二人的共同主张是[1.5分]

11

A.改组国民党以进行民族革命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两步走

D.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28.《彭德怀自述》在谈到一次战役胜利意义时这样写到:“对于揭露日、蒋各项欺骗宣传是有利和有力的,对于积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当时还不给敌伪以必须和可能的打击,根据地就会成为游击区;我们就不会有近百万正规军,二百万民兵,和广阔的解放区作为解放战争的战场,给进犯的蒋军以适时的打击。”这一战役是指[1.5分]

A.太原会战

B.枣宜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9.“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八年间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这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历史。其中一次会战,虽然最终中国军队败退,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这场会战指的是[1.5分]

A.枣宜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2

30.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1.5分]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31.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1.5分]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3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

13

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1.5分]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33.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的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从材料中体现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1.5分]

A.社会主义

B.人民民主

C.党在法下

D.党政分开

34.1950年6月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这表明毛泽东[1.5分]

A.支持蒋介石当总统

B.称赞蒋介石一个中国的立场

C.同意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

14

D.认为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一个安定的环境

35.近年来,台湾的一些入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1.5分]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36.英国学者布朗利曾指出,许多国家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把它同《联合国宪章》和《巴黎非战公约》相提并论或者作其补充。《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款明确提出:“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事项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下列选项,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落实《联合国宪章》条款的是[1.5分]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37.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

15

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1.5分]

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38.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西方大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1.5分]

A.引发了西欧各国同中国的“建交热”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C.表明法国开始走上自主外交的道路

D.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9.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指出:“其民主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更不用说在两百多年之前了。不过,当时其民主制尽管还存在着无数的局限性,但由于实现了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的兼收并蓄,却无疑是18 世纪末的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并且最有前途的政治制度:它不仅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英国的民主制,而且还比当时正在法国

16

大革命中发生的民主制更富于生命力。”材料中的“其”是指[1.5分]

A.德国

B.美国

C.俄国

D.希腊

40.2022年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惊现“史上最牛公章”,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公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一举措有利于[1.5分]

A.农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C.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II卷说明:本卷共2大题,共40分

41.法是治国之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二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

17

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人教版《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三 1982年,彭真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所作的修宪报告中指出,提到宪法草案在讨论普遍认为“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基石:1982年宪法的历史地位》(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十二铜表法》是如何体现了西塞罗“维护正义”的法治观的。(6分)(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美国宪法的这一规定是宪法的局限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缓解矛盾的政治智慧。选择一种你认同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3)材料三所说的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五四宪法”相比,在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上有什么重大发展?请说明“82宪法”的重大意义。(8分)[2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

18

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货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的14年里,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要实行合管。苏联坚持不允许第三国资本和人员以任何方式参预东北和新疆的任何机构以及经营性活动。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毛泽东与周恩来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 中俄自1991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经过10年来的健康发展,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上升到1994年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然后又提升到1996年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过,在中俄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俄国也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潜流,并衍生出“人口入侵伦”、“经济渗透论”、“军事挑战论”、“地缘战略矛盾论”等诸多变种。——马云《面向21世纪的中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中国的哪些主权?以及对中国有何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为了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新中国做了哪些努力?(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6分)[20分]

19

20

更多推荐

中国,政治,宪法,国家,材料,雅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