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福特翼搏多少钱)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根底达标练]
1.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
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
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
D.义和团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 材料中提到甲午战后国人有了民族危亡意识,这主要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有关,故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
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在华北
地区反洋教运动下兴起的,不具有广泛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2.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
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说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解析】 A项中“根本〞明显不正确;从题干材料看,清朝政府对“近数十年积弊〞
不满,希望整顿“政事〞,可知C项错误;从材料中“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可知D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现状的情景。
【答案】 B
3.以下图是一那么晚清时期的报纸摘要,其记录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维新思潮的兴起
C.光绪帝“百日新政〞
B.康梁公车上书
D.慈禧太后“戊戌政变〞
【解析】 材料中报纸记录的是“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公告,这是慈禧太后
发动“戊戌政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答案】 D
4.?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
皇帝是( )
A.康熙帝
C.光绪帝
B.乾隆帝
D.宣统帝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注意两点:一是?清史稿?,二是材料中的内容“引新进小臣,
锐志更张〞。材料主要表述了该皇帝亲政时有洗雪国耻、锐意改革、发奋自强的意向,符合
题意的是光绪帝,故C项正确。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没有“引新进小臣〞的改革;宣统帝
于1909年即位,未到亲政年龄即于1912年退位,也没有进行改革。
【答案】 C
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
突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
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C.引领思想启蒙
B.实现富国强兵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进运动,有利于开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
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应选C项。
【答案】 C
6.戊戌变法才103天就归于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
①光绪帝无权 ②康有为、梁启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③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
强大 ④改进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A.①②
C.①②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光绪帝与康、梁既无实权又缺乏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强
大的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变法运动昙花一现,终归失败,而这一切又说明资产阶级改进的道
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C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新学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那么
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
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三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那么必强忍魁桀,趋
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
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答复,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表达?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第二小问,可根据所
学知识答复。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围绕民权答复即可。
【答案】 (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
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影响:说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
变法思想;奠定了变法的理论根底。
(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8.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
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开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
道路。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
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二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
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做出评价。
(2)材料三中对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信息不
难概括;第二小问,应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第(2)问,围绕材料三“当时没有出现一
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句
话,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答案】 (1)看法:节奏过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开展资本主
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
(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民族资产
阶级力量软弱,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9.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
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
“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
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
止符〞……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政治运动?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
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此题通过图文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相关内容的理解。第
(1)问,根据图片和释文,可判断三幅图片分别是公车上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被
杀害,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兴起、高潮和结局。第(2)问,从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等角度说
明其现代化性质。第(3)问,“休止符〞的内涵是指“没有结束,后来还有新的开展〞,说明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仍将会继续下去;说明的问题是现代化的步伐不会停止。
【答案】 (1)戊戌变法。
(2)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开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公布的变
法法令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含义: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潮流,中国的现代
化运动并没有因变法的失败而止步。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说明:现代化的潮流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尽管遭遇曲折,但前进的步伐不会
停止。
更多推荐
变法,材料,民族,中国,开展,政治,运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