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东风风光500报价及图片)

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本练习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第I卷(选择题)由第1页至第6页,第II卷由第7页至第8页。练习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村落是中国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改造和征服自然

D.人与自然的分离2.新石器时期,新疆出现了绿洲民居的雏形-原始窝棚。到了汉代,楼兰、于阗等绿洲有了平顶编笆墙窝棚。编笆墙后来又发展为木构架围墙。最终,形成平顶砖木构架建筑。新疆绿洲民居的演进反映出A.自然环境的改善

C.丝绸之路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进步

D.礼制的影响扩大3.中国古代政府对官民身份与乘轿、坐车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官轿出行,民人需躲避······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发展······在大城市短途“电车以取值廉,······乘之者不仅屠沽佣保,虽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亦群趋之”。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B.交通工具变化促使思想观念改变

C.交通运输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的不断出现

4.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成为西欧和东亚、南亚之间最近的水上通道;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距离。这些国际运河的修建

A.推动着欧美不断发现新大陆

C.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促进了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明

D.提升了运河所在国的战略地位 5.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社会习俗的变迁

C.交通工具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进步

D.物质生活的改善6.1890年,美国60%的街车线路仍在使用马匹作动力;到了1920年,几乎每个城市和集镇都有了街车服务,而且在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由于这30年间电车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电车时代”。美国“电车时代”的到来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B.缩小了城乡经济差异

D.加剧了城市拥堵状况7.张仲景的《伤寒论》从疾病所在的部位和性质区分“表里上下,虚实寒热”,后世称之为“辨证八纲”。他又提出“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温、清、补、和、汗、吐、下、消的治疗方法,后世称之为中医“八法”。张仲景的这些施治原则

A.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C.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丰富了中药方剂医学宝库8.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A.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C.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农村居民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

D.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9.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多次开启西洋之旅,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助推“西学东渐”。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化

A.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D.在传承中赓续更新 10.在北京冬奥会上,从奖牌、图标、场馆的设计和名称到点燃火炬的长信灯、中国运动员队服上的山水画、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每一处都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都蕴藏着浓厚的“中国风”,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靓丽的风景线。这反映了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文化交融的发展趋势

B.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展现

D.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11.古埃及是最早使用石柱的民族,古埃及人在柱子身上用象形文字、植物、动物等图案进行装饰处理,同时对柱头用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这种设计风格,在波斯波利斯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中多有发现。这体现了

A.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

C.亚非统治形态的共性

B.波斯人的审美观念

D.早期文明间的交流12.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13.《荷马史诗》里对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正如《奥德赛》里所说: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阿尔基诺斯的宫殿中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宫里储满粮食、美酒和果实等。这表明《荷马史诗》A.具有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C.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文化

B.印证了古希腊社会奢靡的风俗

D.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珍贵文献

14.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以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统称,包括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地。他们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中,属于他们“相同之处”的是A.多神崇拜

C.拥有文字

B.制定法律

D.开发铀矿15.如右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战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16.下表是清代后期福建、广东出国契约华工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时段

1801-1850年

1851-1875年

总人数

32万人

128万人

年均

6400人

5.12万人

A.沿海城市发展吸纳剩余劳动力

C.劳动力跨国流动成为就业主流

B.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D.政府开始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17.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化学工程学移民比例高达49.2%。这一移民趋势

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促进了美国科技快速的发展

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

18.有西方探险家在中国楼兰古城发现的彩色缂毛残片上发现了赫尔墨斯头像,在新疆民丰尼雅蜡染蓝白印花棉布残片上发现了希腊丰收女神头像,以及在甘肃灵台、陕西姜塬、汉长安城发现了铅饼背面刻铸的希腊文铭文。由此可知,丝绸之路

A.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中心

C.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19.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得以发展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B.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D.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逆转20.“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缓解了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

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1.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是希腊建筑文化的缩影,这种文化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世界各地。位于中东的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簇拥的石块、耸立的圆柱,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古希腊城邦中。据此可知

希腊帕特农神庙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A.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

B.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C.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

D.建筑艺术是希腊文明绵延千年的象征

22.1825年,俄国爆发了由一些贵族青年军官领导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大都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之后的国外远征,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据此可知,这次起义

A.推翻了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C.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

B.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

D.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23.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24.1903年德意志博物馆建立,在馆内观众看不到一块“请勿触碰展品”的告示牌,相反,它提出了“通过实践去理解”的口号,欢迎观众参与各项科学实验。这一做法

A.有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

C.改变了展品展览的目的

B.得益于民众丰富的经验

D.说明科学实验成果显著

25.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部分碑文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该文化遗产

A.蕴含史料价值 B.激扬家国情怀

C.观赏价值突出 D.碑刻类型丰富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8分,27题22分,共50分。)

26.(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8分)

材料二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万人)

城市化率(%)

1949

1960

1963

1978

1992

2000

54167

66207

69172

96259

11717.1

5765

13075

11648.56

17249.61

32374.35

10.64

19.75

16.84

17.92

27.63

126743

45906.31 36.22

27.(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过程中,被征服地区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西亚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同时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帝国扩张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中心的演变。(10分)

材料二 1294年,蒙古人在波斯建立的伊利汗国为摆脱财政危机,开始雕版印刷纸币。到了14世纪,印刷术便由波斯传入了欧洲。蒙古西征有破坏性,蒙古人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抢掠,对城市进行破坏。但同时这些行为也是对封建制度的打击和摧毁。随着蒙古人的西征,欧洲人对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学所宣传的观点产生了质疑,他们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神学的控制,进行独立思考。蒙古西征使得丝绸之路再度复兴,为欧洲人去往东方打开了大门,曾到过东方的欧洲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告诉欧洲人在东方有一个人口众多、美丽富饶的大帝国。

-摘编自宋鑫秀《蒙古西征对当时世界的统治及影响分析》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蒙古西征后东西方人员往来的重要史实,并概述蒙古西征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与文化的认识。(4分)

更多推荐

中国,文化,城市,发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