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沃尔沃卡车价格及图片)
文明中原大讲堂讲义
宣讲人:丛干洋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这是蜿蜒太行绝壁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州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三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讯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一百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作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枝“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我们在凤宝特钢厂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临淇镇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支书,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一百岁,就让他把支书当到一百岁。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德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地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州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州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着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州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州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更多推荐
精神,太行山,中国,没有,理想,脾气,发展,福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