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电动汽车10万以内)
第一章 摩托车概述
第一节 摩托车发展简史与现状
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了汽油机,但效率很低,无实用价值。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研
制出了一台效率较高、可以实用的汽油机;1895年8月,戴姆勒把改进后的汽油机装在木
制的两轮车上,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摩托车,获得了德国专利。当时,这辆车装有工作容积
为264ml、直立式、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功率仅有0.37kW;发动机放置在车架下方的一个
方型木框里,木框两侧各有一个小支撑轮,以防止车辆静止时倾倒,因此该车实际上是四
轮着地。同年11月,该车由戴姆勒的儿子驾驶,以12km/h的速度行驶了3km,是现代摩
托车的雏形,被后人公认为摩托车的开山鼻祖。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摩托车工业崛起的年代。英国于1898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摩
托车厂,紧接着法国(1899年)、德国(1901年)、美国(1903年)、意大利(1907年)和
日本(1908年)也相继建起了自己的摩托车厂,开始对摩托车车架、车轮进行专门的研究
和设计,采用了诸如充气橡胶轮胎、滚珠轴承、离合器和变速器、轴传动等当时的新结构
和新技术,出现了安装在前、后轮上作为缓冲装置的前悬挂和后悬挂、弹簧车座等。这一
时期,发动机的结构型式也从直立单缸发展到直立式、V型、星型、扇型和对置布置的多
缸发动机。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已大致上明确了。今天的
摩托车尽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基本原理并无太大的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到今天,对摩托车而言,是以改进和提高为目标的发展历史。在两次世
界大战中,摩托车被用于装备机械化部队,促进了摩托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自上世纪50年
代起,摩托车工业由西半球向东半球转移,特别是日本,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四大
公司的生产技术在50年代末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之后,日本摩托车的产量、质量、品
种均处在世界前列,1981年达到顶峰,年产740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至
1993年以前,日本摩托车在产量、车型品种方面一直居于世界第一。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加快了摩托车技术的转让和资本的输出,推动了亚洲摩托车
工业的兴起。2000年,亚洲摩托车的产量和保有量已占世界总量的90%,目前还在以超常
规的速度发展,除了中国以外,印度、印尼、泰国的年产量均在百万辆以上。
中国的摩托车工业起步较晚。1951年,我国第一辆摩托车(命名为井冈山牌)问世,但该
车的功率、车速、油耗及操纵性能都很不理想。1956年,由株洲湘江机器厂(南方公司前
身)和南昌洪都机器厂(南飞公司前身)共同仿制苏联M72型摩托车(命名为长江750型)
,次年批量生产出100辆。1958年,北京摩托车厂试制出我国第一辆250ml二轮摩托车,
两年后转到上海摩托车厂投入批量生产(命名为幸福250型)。1964年,济南轻骑摩托车
总厂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轻便摩托车(命名为轻骑15型)。到1979年前,我国摩托车工业发
展缓慢,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年产量约3万辆,产品仅有50ml、250ml、750ml三种排量
近10种车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扩建厂点、争上项目的摩托车热,形成了嘉陵、建设、南方、
轻骑、上易、金城等十余个较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产量从1980年的4.9万辆猛增到1990
年的113万辆,年均增长39.2%,自行设计或引进仿制50~750ml的11种排量、460多种
车型的摩托车。
进入90年代,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更为迅猛。据不完全统计,上“目录”的企业达100多
家,配套厂家300多家,能生产15种排量800多种车型的摩托车,年均增长56.2%。自
1993年以来,我国摩托车产量连续居世界首位,1997年突破1000万辆,占世界年产量的
42%。2000年我国摩托车保有量3000万辆。通过技术合作、技贸结合、合资经营的方式,
先后从国外引进了10多种排量、30多种车型的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改进,一些产品的
性能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当前,摩托车的设计正朝着安全和低污染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正在研制利用微电脑对发
动机内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与电子点火装置进行联合控制,以使燃油经济性及尾气排放达
到一个更理想的指标。
第二节 摩托车的基本构成与作用
摩托车一般可分为发动机部分、传动部分、行车部分、操纵制动部分和电气仪表部分等五
大部分,坐式车和半跨式车型还有外罩覆盖全车。如图1-1所示。
一、发动机部分
发动机是摩托车的心脏,是车辆行驶的动力源。其作用是使燃料在气缸内燃烧,将热能转
变为机械能,通过曲轴的旋转运动,再由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后轮,利用地面对车轮的
附着作用,驱动摩托车行驶。
发动机一般由曲柄连杆机构、机体、配气机构等“三大机构”和燃料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
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启动系统等“五大系统”所组成。
(一)曲柄连杆机构
其作用是由活塞承受气体燃烧的爆发压力,再由连杆推动曲轴旋转,使活塞的往复运动变
为曲轴的旋转运动,为摩托车提供动力;同时,活塞在曲轴飞轮的带动下,完成进气、压
缩、排气三个辅助行程,并驱动配气机构和辅助装置工作。
曲柄连杆机构主要包括:活塞、活塞环(气环和油环)、活塞销、连杆、连杆大小头轴承、
曲轴、飞轮等,在组合式曲轴中还有曲柄销。
(二)机体
其作用是共同组成发动机的骨架,在其上安装配气机构和其他辅助装置;与活塞顶一起共
同构成燃烧室。
机体主要包括:曲轴箱体、气缸体、气缸盖(二冲程)、气缸头(四冲程)等。
(三)配气机构
其作用是在发动机工作时控制混合气按照一定的时间进入气缸,并排除废气。
二冲程发动机是由活塞和进气簧片组合等零件来控制进气、换气和排气的。
只有四冲程发动机才装有凸轮轴、摇臂、气门等配气机构。该机构主要包括:凸轮轴、进
排气门和气门座、气门弹簧和弹簧座、气门挺柱与推杆、摇臂和摇臂轴、正时主从动齿
(链)轮、正时链条等等。
(四)燃料供给系统
其作用是将汽油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及时、定量地将可燃混合气送入气缸。
燃料供给系统主要由化油器、燃油箱、燃油开关、燃油滤清器等组成。
(五)进排气系统
进气系统的作用是引导并滤清空气,控制进入气缸的混合气量。主要由进气管、空气滤清
器等组成,结构先进的发动机上还装有进气消声器、YEIS系统(又称为雅马哈储能进气系
统,是雅马哈公司发明的、专门用于改善二冲程发动机中低速性能的进气系统节能器,能
降低油耗,增大扭矩)等。
排气系统的作用是排出废气并降低排气噪声。主要由排气管和消声器等组成。
(六)冷却系统
其作用是冷却发动机,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国内骑式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大多采用自然风冷式,通过气缸体和气缸盖上的散热片,利
用车辆行驶时迎面吹来的空气流将发动机热量带走。坐式摩托车大多采用强制风冷式,用
冷却风扇强制冷却发动机。
有的摩托车采用水冷(或油冷)方式,其结构比风冷式的复杂得多。水冷系统主要由水泵、
散热器、冷却风扇、风扇电机自动开关、节温器等组成。
更多推荐
发动机,系统,世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