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发(作者:女生车型推荐5万以内)
周氏音乐——“无与伦比”
一、周杰伦简介:
周杰伦(英文名:Jay Chou,1979年1月18日),中国台湾华语流行歌手、著名音乐人、音乐创作家、作曲家、作词人、制作人、杰威尔音乐公司老板之一、导演。近年跨足导演、演员,是台湾流行乐坛中,继罗大佑之后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型歌手之一,是世界十大鬼才音乐人之一,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其融合多元的主题与素材,创造出多变的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元素的嘻哈、节奏蓝调、饶舌和中国风而受欢迎,其音乐突破了亚洲原有单一的音乐主题形式,开创了多元化音乐创作和现代流行乐“中国风”的先河,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11月,以专辑《Jay》出道;
2001年,发行专辑《范特西》,逐步奠定周杰伦华语乐坛的领军地位;
2002年2月,发行专辑《八度空间》,周杰伦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首场个人全球演唱会;
2003年,发行专辑《叶惠美》,歌曲《东风破》横空出世,成为“亚洲流行音乐中国风”的里程碑之作,还被外国领事馆大使翻唱,成为认识中国的标签;
2004年,以专辑《七里香》根据世界最权威的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数据,周杰伦唱片年度销量世界排名42,成为21世纪首位唯一进入世界前50名的华人男歌手,周杰伦首次获得世界音乐大奖大中华区畅销专辑;
2005年,发行《十一月的肖邦》,周杰伦上榜世界十大鬼才音乐人,成为史上首位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代表;
2006年,发行专辑《依然范特西》,5月18日,周杰伦蜡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
2007年,发行专辑《我很忙》,同年杰威尔音乐有限公司成立;周杰伦完成THE ONE、无与伦比两次世界巡回演唱会,已先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洛杉矶、加拿大、日本东京、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香港、台湾台北、大陆等各地区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
2008年,发行专辑《摩羯座》,而前张专辑中的《青花瓷》歌词涉及山东、江苏两地高考成为首位歌词出现在高考中的流行歌,之前周杰伦的《蜗牛》、《上海1943》、《听妈妈的话》歌词被写进中小学教科书中,成为爱国主义教材,《发如雪》歌词被写进日本《通过唱歌记住中国话》,大量歌词出现在中小学语文、历史考题,不少教育人事感叹,迄今为止没有哪个流行歌手能跟教育有如此“密切接触”;
2009年,周杰伦完成第三次(2007—2009世界巡回演唱会),已先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洛杉矶、加拿周杰伦(12张)大多伦多、澳大利亚悉尼、日本东京、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香港、澳门、台湾新北、大陆等各地区举办多场个人演唱会;
2010年,发行专辑《跨时代》,纪念出道十周年。美国古柏第奴(Cupertino)市长黄少雄,为了纪念周杰伦对华人音乐的贡献,定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天为古柏蒂奴的「周杰伦日」;
2011年,发行专辑《惊叹号》,并且周杰伦以《青蜂侠》进军好莱坞,美国知名电影网站“Screen Crave”评选出十大最值得期待的新秀演员,将以《青蜂侠》进军海外市场的周杰伦,成为西方媒体眼中的“潜力股”,不仅顺利跻身十强,而且是台湾地区首位进军好莱坞的艺人,成为榜单上入围的唯一一位亚洲演员代表;
2012年12月28日,周杰伦年底发行的全新专辑《十二新作》的销量一路飙升,再次证明了其在华语乐坛无可撼动的NO.1霸主地位。一经推出,新歌便狂揽亚洲100家以上的音乐排行榜冠军宝座,并有超过100家以上的电台推荐。更有同一排行榜上同时出现多首新
歌在线,10首歌轮番霸占十强榜单,被媒体力挺。被全球华语歌迷誉为“2012年全球最期待的专辑”,在现如今实体唱片销售低迷的市场傲立群雄,成功缔造了不朽神话;
2013年5月17日, “魔天伦”世界巡回演唱会在上海奔驰文化中心启动。7月11日,周杰伦信主后首部自导自演的新片《天台》首映。周导所属的台北新生命小组教会Jesus
Fashion舞团于7月10日在《天台》首映会上演“天台歌武秀”,吸引媒体与民众注意。该片也受大陆名导张艺谋好评。
二、周杰伦音乐流行的原因:
1、从音乐流行的社会学原因分析:
首先,周杰伦的音乐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华文化圈的传统思想和社会人文关怀的精神。
有如《龙拳》浸透了华夏子孙的爱国情怀;《双截棍》中充满着中华传统武术的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决心;《爸我回来了》充满了对家庭暴力的愤怒、批判和反抗;《听妈妈的话》则是传达着一种尊重、孝敬父母长辈的“孝”的精神。这些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中华文化圈流行开来也就不稀奇。
其次,周杰伦的歌曲在曲调、歌词等方面也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周杰伦被称为流行乐坛“中国风”第一人,在他的许多广为传唱的歌曲如《青花瓷》、《东风破》中,都运用了传统民族曲调曲式,营造出了一种流行与传统融合的气氛。同时,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歌词中也充满着浪漫、古典的古代诗词意境。这种形式一面符合了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追求,另一方面也符合了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又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将双方的需求同时得到满足,符合了大部分人群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现今社会人们对于回归传统文化的需求和重新重视,也就成为了周杰伦“中国风”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同时,从表面上看,周杰伦的音乐创作题材广泛,除了爱情之外,他还关心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反对战争、吸毒等等。但他所谓的题材广泛,是对各种流行的媒体元素的拼贴。他的歌词中出现最多的是今天的“流行语”。 流行语反映的是当下社会普通观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周杰伦对吸毒、反战等问题的关注,是对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的关心。而对各种媒体文化中的流行元素的借用,就产生了功夫歌曲、游戏歌曲、魔幻歌曲、体育歌曲等等。正是在这种看似简单的借鉴当中,周杰伦将自己的音乐从内容上流行起来。 比如体育歌曲是周杰伦音乐创作中极富魅力的一部分。一方面他借助流行的运动项目来吸引受众对他的音乐的注意;另一方面,他又一反体育歌曲创作中宏大叙事的传统手法,从一个普通的体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体育和普通人之间的故事。正是这种“平民化”的视角,拉近了接受者和周杰伦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体育歌曲和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使得周杰伦能够独树一帜,广受欢迎。
2、从越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周杰伦的歌曲不仅仅是一种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更是一种背音乐传统、社会传统而驰的音乐类型。相反也是这种背道而驰,使得其歌曲得到巨大成功。周杰伦早期的歌曲,都以“口齿不清的说唱”著称。这与中国音乐千百年来,甚至是世界音乐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字正腔圆、吐字清晰的基本要求完全背离。这也就是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受到广泛批评的原因,现在的很多人依旧对周杰伦的风格表示反感,也都是基于对这类不同于传统的说唱歌曲的印象。但是,这种风格在年轻人当中获得了极大反响。 究其原因,应是周杰伦的这种风格正好迎合了青少年当中的一种“草根明星”心态。之前的音乐形态,由于其对歌手音质、演唱技巧等要求较高,普通人并不可能成为歌曲演唱者,甚至是明星。而周杰伦及其说唱风格在中国乐坛的出现,给了听众一种完全不同的“平民式”音乐。其简单上口的旋律和歌词演唱,几乎无需任何技巧,为青少年轻松地学习、哼唱这些歌曲提供了条件。而周杰伦依靠这种富有创新性和随意性风格的歌曲,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一夜爆红成为歌坛巨星,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青少年“明星梦”的“榜样”。听众在周杰伦身上看到了成功的捷径和成为明星的可
能,因而他们在追随周杰伦及其音乐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草根明星”的心态下,追逐自己的一个成功的梦。而事实上,这种梦并非只存在于青少年。几乎所有人,特别是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的人,都拥有这样的梦想。
三、周杰伦歌曲中的“快感”理论实践分析:
首先,周杰伦歌曲的旋律。周杰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将中国人传统的演唱方式颠覆了,不考虑平仄,而是“干脆把唱变成一件乐器”,于是含混不清的曲风飘满了大街小巷。西方的R&B开始与中国本土音乐恰当融合,周杰伦也越过之前的陶喆、庾澄庆等人成了中国R&B的代表。他的音乐尽管断续,却充满活力。周的一位歌迷认为,在周氏音乐快速激烈的旋律中,其实隐含了一种叫做“忧伤、温情”的东西。“他的音乐是这样的——在表面很坚硬的外壳下,有一种很柔软的内在”。一个博客名叫“天边的云”的学生这样写道:“不知从何时起,突然就喜欢,喜欢那有着淡淡忧伤的曲调,跟我的生活有着重叠的一小部分。”显然,周氏曲风恰恰贴近现代学生的心情。
其次,周杰伦最招人非议的歌词。“理性”的学者会说,方文山的歌词食古不化,华而不实,无病呻吟——任是怎么华丽的辞藻都掩盖不了其背后的空虚和贫乏。我们暂且不去与之理论,只从周杰伦歌词的粉丝角度去思考,所以前提是,我们并不是从专业角度来考究方文山词的运用,这样我们会看到周杰伦的歌词简直是一种享受。方文山歌词采用大量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并且使这一系列意象有很强的流动感,而且他惯用冷色调,让歌词意境有很浓厚的悲剧意蕴。比如“藤蔓植物爬满了伯爵的坟墓/古堡里一片荒芜长满杂草的泥土”(《威廉古堡》)“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东风破》),油画般的文字,电影剪辑般的节奏,使得看方文山的歌词就像在看一部电影。青年文学评论家夏烈也认为:“方文山给周杰伦写的歌词,带有浓郁的中国风,很精致,将古典味道进行了成功的现代转化。”对于学生们来说,欣赏和引用周杰伦的歌词就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和慰藉。类似“我有自己的风格,独一无二的风格”这样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表达,就是周杰伦的歌词与时下“90后”这一代最契合的地方。或者我们退一步说,即使方文山的词不是专业和富有文采的,但方文山的聪明之处在于,完全打乱了中文歌词创作的连贯性,通俗说,上下不挨,没有关联。这种“支离破碎感”,跟时下流行的文化消费趋势不谋而合。因为无关联性,留下巨大的可阐释空间,同时加强了歌词的信息含量,能指与所指由此异常丰富,惹人联想、回味。
再次,周杰伦含糊不清的吐字。谁说歌手就必须把歌词唱的清清楚楚,含糊不清的发音也许更能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杰迷们一致将吐字不清、天马行空定为周杰伦的音乐符号。于丹教授在坦言自己喜欢周杰伦的歌时说:“我听见周杰伦那种含混的声音,我就喜欢得不得了。”正是周杰伦含糊不清的吐字,颠覆了传统观念里对歌手对歌曲的要求,杰迷们从中获取了肆无忌惮的疯狂、哀伤和独一无二。再也不用中规中矩的一个字一个字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杰迷们的真正自我完全释放出来。
最后,周杰伦独特的个性。有人说,这也许是真正打动歌迷内心的特点。“酷”是周杰伦最大的杀手锏。面对媒体,他总是面无表情,面对歌迷,也是面无表情。然而就是这种“ 面无表情”叫做“酷”,而且“帅呆了”。鸭舌帽、牛仔裤、篮球鞋,喜欢R&B音乐,孤独、沉默、率性 似乎已成为周杰伦的代名词,这些周杰伦本身的性格符号成为一种潮流,并且衍生出其他的符号。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这也许更成为了一个追慕模仿的目标,他颠覆了某些明星的虚情假寐,颠覆了某些人某些观念的正统,歌迷们因此也“有自己的风格,独一无二的风格,不喜欢自己的思想被其他的什么所左右”。
四、周氏音乐分期:
前期:
1、古典乐器曲风配上流行乐器曲风:《爱在西元前》、《乱舞春秋》
2、富有旋律感和节奏的Rap,创造了特有的周氏Rap:《龙拳》、《忍者》、《半岛铁盒》、《夜曲》、《双节棍》、《我的地盘》
3、中国风的歌曲:《红尘客栈》、《发如雪》、《青花瓷》、《兰亭序》、《千里之外》、《菊花台》、《东风破》、《雨下一整晚》、《烟花易冷》
后期:曲风向抒情嘻哈方向发展
1、周氏嘻哈:《牛仔很忙》
2、周氏抒情歌:《枫》、《我不配》、《白色风车》
3、周氏嘻哈抒情歌:《彩虹》、《稻香》等
五、音乐风格:
1、中国的R&B:对中国流行音乐贡献方面,周杰伦是真正意义上将R&B提升到中国流行乐主流高度的人。早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就有许多歌手尝试将R&B饶舌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引入中国,最出名的要属李玟、庾澄庆、陶喆等歌手,但却没有从实质上改变中国流行音乐还是以80年代老式pop和民歌为主流的时代。周杰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周杰伦的成功为其他中国R&B歌手开辟了道路。同时周杰伦也为饶舌(Rap)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龙拳﹑双节棍﹑忍者等歌曲,第一次被中国年轻人广泛接受,也使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流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创作思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
2、中国风歌词:在中国风音乐方面,得力于方文山的相助加上周杰伦本身不俗的创作能力,周杰伦开创了现代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河,对中国风的兴起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如:《发如雪》等歌曲曾被各国歌手翻唱、外国驻华领事馆官员曾经献唱《东风破》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周杰伦的中国风融入戏曲和民族等元素,加上娴熟运用各种乐器加以配合,也造就了他多样的音乐曲风。传统的中国风带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产生含蓄、优雅、轻快、忧愁等歌曲风格,如《菊花台》、《青花瓷》等。歌词内容上,主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有中国武术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瓷文化等,正如周杰伦在访谈中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要崇洋媚外,我们老祖先的辛苦不能白费,我们要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周杰伦希望通过音乐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弘扬中华瓷文化的《青花瓷》最赋有韵味,在外国人看来“China”即是瓷器又代表中国,歌词中无不透入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所在。
周杰伦的音乐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将人们带入回忆,还能够将人们带出回忆,从短暂的回忆中发现对未来更的信心与期待。无论是《蜗牛》中“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坚忍意志,还是《龙拳》中“我就是那条龙”的豪迈气概,周杰伦的歌曲充盈着激励人心的能量,而他对“中国风”的不懈追求,又将文学美与意境美注入音乐内,使其作为娱乐偶像的同时不失文化品位。从《爱在西元前》的上古异域风情,到《东风破》的近代中国风韵;从《双截棍》的极度自我,到《最后的战役》的无尽悲伤; 从《将军》的咄咄逼人,到《爸,我回来了》的苦苦哀求; 从《七里香》甜甜蜜蜜的初恋记忆,到《龙卷风》轰轰烈烈的爱情哲学; 从《世界末日》的“颓废也是另一种美”,到《蜗牛》的“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
周杰伦的音乐才华确实让人惊叹,让人仰慕。他和另外一个十棍子都打出一句话来的鬼才方文山简直就是绝配,两个人一个弄曲,一个玩词,将中国流行音乐搅得翻天覆地,唱片热销,奖项似乎就是为他们设置的,同时代的音乐人只是成为注脚。我很赞成那句话“没有方文山,就没有今天的周杰伦;但如果没有周杰伦,也不会有如今的方文山。不要怀疑他们能否成为经典,因为那是必然的!虽然现在快餐时代的残酷性让人的记忆力下降,但当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掌握话语权后,他们就会把他们的偶像当成主流文化的标志,就像60、70年
代的人怀念邓丽君一样。 抓住一代人的心理、影响一个时代的人群的流行符号是不可能成为流星的,他必然会成为一种经典,成为一个永恒!因为他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记录了一个时代里一群人的青春!也许会有更卓越的人出现,取代了他,或者下一代的观念改变了,追求别的梦想,但十年、二十年过去后,人们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的时候,学者在点评历史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有一个人的歌改变了华语音乐。
更多推荐
音乐,中国,歌曲,歌词,成为,流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