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发(作者:五菱凯捷2021新款报价六座)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易错知识点总结

选择题

1、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57~1993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kmB.8.5kmC.12.5kmD.22.5km

(2)a月,高度1.5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宙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2、山体效应指由于隆起山体中央的温度(T1)和山体外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T2)差异较大,从而造成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要素在山系中央的分布和外围地区不同的现象。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下图左为山体效应示意图,下图右为38°N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山体内外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分布高度图。据此完成下题。

1

山体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高,日照时间长

②地形闭塞;同外界热交换少

③基面高,大气易被加热

④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下列小题。

(1)此时,图示半球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图中的高气压带及成因是()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

B.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

2

D.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

4、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机长迫降时面临来自大气环境的威胁可能有()

①被风挡玻璃砸伤

②机内温度过低

③飞机颠簸强烈

④太阳辐射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

5、截至2020年2月初,持续近6个月的澳大利亚山火基本扑灭。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期间,产生了大量浓烟,导致澳大利亚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雾霾。图1为2020年1月澳大利亚火灾分布图,图2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图2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甲处着火点产生的浓烟受风带影响可能飘向()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3

综合题

6、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回答问题

(1)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S代表地表,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气温由大到小的排序 ; (填甲/乙) 处天气晴朗;

(填丙/丁)处等压面向上弯曲;

(2)若甲乙两地因温度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则有关两地地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绿洲,乙是沙漠B.甲是山谷,乙是山坡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D.甲是城市,乙是郊区

(3)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甲代表岩浆,③代表变质作用,那么丁岩石是 ,②代表 。

(4)如果该图表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S代表地表,乙代表的气压带是 。①代表的风带是 。③因 (热力/动力)原因而形成;

(5)若箭头表示东亚夏季风,乙表示的是 (填大陆/大洋), ①气流表示 季风(填风向)

7、读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环流,多出现在 (1或7月)。

4

(2)A,B两处比较, 处温度较低, 处气压较低, 处最可能出现阴雨天气。C,D两处比较, 处温度较低, 处气压较低。

(3)简述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

8、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依次写出图中字母A、B、C代表的各大气分层名称。

(2)简述图中A层大气所具有的特点。

(3)图中B层大气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请说明其中的原因。

(4)写出电离层位于图中大气层的哪一分层(用字母表示),说明电离层对于人类有什么重要作用。

5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_02A参考答案

1、答案:

B

B

【提示】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1月份南极为夏季,气温较高,b月气温线为1月气温线,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层顶部位于气温往上开始增加的位置,读图可知为5~10km之间,B正确。

(2)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近地面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地面气温低,B正确。太阳辐射不是影响因素;冬季冰架不会融化消耗热量;冰面反射太阳辐射会增加大气温度。

2、答案:

C

【提示】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解析:

【解答】

6

3、答案:

B

A

【提示】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向该半球,应为该半球夏季,图中风向向右偏,为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向北偏,即北半球为夏季。故B正确,

A、C、D错误。

(2)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风向向右偏转,应为北半球的俯视图。图中气压带位于30°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故A正确

B、C、D错误。

4、答案:

C

A

【提示】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7

(1)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答】

(1)受飞机内外气压差影响,风挡玻璃脱落到飞机外部,①错误;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下降0.6°C,没有风挡玻璃保护,机内温度会快速降低,②正确;

风挡玻璃脱落,进入飞机内的湍急气流会使得飞机产生剧烈的颠簸,③正确;

太阳辐射强和飞机的迫降没有关系,④错误。

故选C。

(2)由材料信息可知飞机的挡风玻璃在脱落时飞机是在9800米的高空飞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

故选A。

5、答案:

B

C

【提示】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2)本题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解答】

8

(1)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读图2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故选B。

(2)甲处着火点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1~2月份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受风带影响,甲处着火点产生的浓烟飘向东南方向。

故选C。

6、答案:(1)乙甲丙丁;甲乙丙丁;乙;丙

(2)D

(3)沉积岩;冷凝作用

(4)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动力

(5)大洋;东南

解析:(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S代表地表,则甲地气流上升是低压,乙地气流下沉为高压,故乙地气压高于甲地;在高空丙地为高压,丁地为低压,故丙地气压高于丁地。在同一地方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甲地气压高于丙地,故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丙丁。甲地气流上升,是因为气流受热膨胀上升,气温高,乙地气流下沉,是因为空气冷却下沉,气温低,故甲处气温高于乙地,由于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越往高空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甲、乙两地的气温高于高空的丙丁的气温。由于近地面甲的热空气上升,把近地面的热量带到高空,因此在高空丙丁气温高于丁地。故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温由大到小依次是甲乙丙丁。甲地气流,随着高度增加气温下降,易于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乙地气流下沉,气温逐渐升高,难以凝云致雨,天气晴朗。丙地为高压,等压线向高空(向上)弯区,丁地为低压,等压线向近地面(向下)弯区。

(2)若甲乙两地因温度差异形成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绿洲较沙漠升温慢,降温也慢,故白天时,绿洲气温低于四周的沙漠,沙漠处气流上升,绿洲处气流下沉;若在夜晚时,绿洲气温高于四周的沙漠,绿洲处气流上升,沙漠处气流下沉,因此昼夜白天热力环流流动方向不同。同样的道理,山坡与山谷之间的山谷风、9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风也存在昼夜的差异。而城市气温始终高于郊区,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故甲为城市,乙为郊区。D符合题意。

(3)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图,甲代表岩浆,根据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可知,甲表示岩浆,③为变质作用,则②为冷凝作用,丙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④为外力作用,定位沉积岩,①为重熔再生作用。

(4)如果该图表示北半球低纬度大气环流圈,S代表地表,根据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可知,乙地气流下沉,为副热带高压带,其形成主要受地球引力作用,形成的③下沉气流而形成的高气压带,属于动力因素形成的;甲地气流上升,为赤道低气压带;①是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东北信风带。

(5)若箭头表示东亚夏季风,根据季风环流形成,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图中甲地气流上升,乙地气流下沉,因此乙表示的是大洋,甲表示大陆,①气流表示东亚的夏季风,风向为东南风。

所以答案是:(1)乙甲丙丁 甲乙丙丁 乙 丙

(2)D

(3)沉积岩 冷凝作用

(4)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动力

(5)大洋 东南

【小提示】以示意图来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0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7、答案:(1)7月

(2)A;B;B;C;C

(3)有利:促进城市近地面空气上升,加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不利:也可能通过热岛环流,使污染的大气重新流回城市,造成二次污染

解析:解:(1)图示环流中,湖泊气流下沉,气温较低,陆地气温较高,由于水陆比热容差异,陆地升温快,故夏季陆地气温高,水体气温低,图示环流多出现在7月。(2)据上题分析可知,A、B两处比较,A处气温度较低,B处气压较低,B处气流上升,最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气温越往高处越低,近地面气温越高,同高度气温越高,气压则与近地面相反,C、D两处比较,A处气温低,对应高空C处温度较低,A处气压较高,对应高空C处气压较低。(3)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描述,有利有城市热11

岛中城市空气上升,加速大气污染物的向外扩散;不利是也可能通过热岛环流,近地面由郊外吹向城市,故可能使污染的大气重新流回城市,造成二次污染。

【小提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8、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该层中的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强烈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C;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析:(1)读图,图中字母A代表对流层、B代表平流层、C代表高层大气。

(2)图中A是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图中B层大气是平流层,该层中的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强烈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电离层位于图中大气层的C层,即高层大气。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小提示】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其原因是太阳辐射首先主要加热地面,12

再由地面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愈近地面的空气受热愈多,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地面性质不同,因而受热不均。暖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冷缩而下降,从而产生空气对流运动。对流运动使高层和低层空气得以交换,促进热量和水分传输,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13

更多推荐

大气,气温,环流,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