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发(作者:新款天逸c5最高降价5万)

简单年表

1959年开始的Auto系列

1977年后的Ai和Ais系列

1985年AF系列

AF-S G系列(性能八错,但是镜头很复杂,不知道耐用性能都能和老古董比)

让人称奇的是,Auto系列在二手市场上还很常见价格也不错~也许她就是我的第一个目标了~AUTO手动标头呵呵~.下面是查阅的资料

/?threadid=606564

里面有很多镜头拆解图解,很牛很强大

/html/info/wuji/200902/

auto 物语 auto头精华的介绍贴 作者:哈里·卤鸭

/product/200905/27-19635_

无忌专题:尼克尔列传 ,也是强帖

我试验着按顺序摘录~~算是我自己笔记和总结,摘录的图不全,请直接看原帖~

1959年 Auto系列镜头

“Auto镜头” 的完整定义:自动收缩光圈的F卡口镜头。

尼康1959年高姿态发布大F专业单反相机

同时期发布的第一批有4只镜头:Auto S 3.5cm/2.8、Auto S 5cm/2、Auto

P 10.5cm/2.5、Auto Q 13.5cm/3.5,这四兄弟有个名字叫“Tick mark lens”

外观上跟后来的Auto有点小区别:使用英尺标示和代表红外距离标志的红色字母R。这一套四支最初的Auto镜头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的珍品,无处寻觅。

加上稍后还发布了一只超广角nikkor-O 2.1cm/4。

F卡口系列镜头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而且一开始就涵盖了从超广到中长焦段。

1974年最后一支Auto P.C 800mm/8大炮发布,nikkor镜头不再使用Auto标识。其间一共生产了超过80款Auto镜头。

非Auto的F卡口镜头只有3只:nikkor-O 2.1cm/4,Micro nikkor 5.5cm/3.5,nikkor-T 10.5cm/4

有意思的是,当年为了节约成本或是技术原因而推出的F卡口非Auto镜头,现在在二手市场上已经无一例外的变成稀缺收藏品。

一、标头

尼康在Auto时代一共推出过F2、F1.4、F1.2三种光圈共8个型号的普通标准镜头,加上GN 45mm饼干头以及55mm微距标头,共有十数款之多。

1、作者叫他平实之宝(F2)

nikkor-S AUTO 5cm F2

nikkor-H AUTO 50mm F2

nikkor-H.C AUTO 50mm F2

Auto S 5cm/2是尼康随大F一起发布的第一只单反标头,7片的光学结构,比后续版本Auto H 50mm/2多了一片。看结构图,前镜片的第一片几乎完全平面,实际上它是一片略带屈光度的矫正镜片,作用是把整个镜片组控制在50mm的标准

焦距。尼康对此解释,因为单反结构的限制,必须为反光镜箱留出足够的空间,当时的标准镜头焦距普遍在55~58mm左右。在材料、镀膜等技术水平的限制下,为了把焦距做到统一标准的50mm,只好使用了这样折衷的办法。而第二版因为使用了新的材料和矫正的办法,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矫正镜片,这就是后来6片镜片组的Auto H 50mm/2。加上后期的Auto H.C 50mm/2,小光圈Auto标头一共3款。50/2标头小巧轻便,即使全开光圈也十分锐利,收缩一档光圈可以得到四角到中心都非常均一的高质量画面,其素质之高,即使是跟现在的新版标头相比也未必吃亏,加上低廉的价格,一直以来倍受赞誉。

通用的1.4大光圈标头(F1.4)

nikkor-S AUTO 5.8cm F1.4

nikkor-S AUTO 50mm F1.4(白嘴)(1962)

nikkor-S.C AUTO 50mm F1.4(黑嘴)(1972)

尼康第一只大光圈单反用标头Auto S 5.8cm/1.4,1960年发布,只出现了两年时间即被Auto S 50mm/1.4代替。这支镜头很有意思,同时占有F卡口的一个“第一”、一个“唯一”,还有一个“最”:第一支大口径标头,唯一一支单独规格的标头,最短命的nikkor镜头,加上年代久远存世不多,这枚标头也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对象之一。5.8/1.4为何会迅速被50/1.4取代,尼康没有做过解释,我想大概还是“50mm情节”的驱使吧。看起来,5cm/2和5.8cm/1.4都有那么一点仓促发布的意思。

50mm/1.4是成熟的产品,有白嘴的Auto S版本(1962)和黑嘴的Auto S.C版本(1972),两者除了外观上的区别,只有镀膜不同:后期的“C”表示使用了新的多层镀膜,可以进一步提高抗眩光的能力,色彩表现理论上也更好。双高斯7片5组结构,全开光圈时也有不错的表现,收一档光圈就足够分辨率和反差,最优的成像出现在F4左右。

更明亮更迷人,1.2的大眼睛

nikkor-S Auto S 55/1.2 (1965)

nikkor-S.C Auto 55/1.2(1972)

顶级标头Auto S 55/1.2和Auto S.C 55/1.2分别于1965年和1972年发售。跟大部分的Auto镜头一样,全金属制作非常精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十分扎实,通透明亮的大眼睛令人着迷。两个版本结构上没有区别,后者只更新了镀膜。这两版大眼睛全开光圈时都不是太理想,画面看上去有一点薄雾般的眩光,或者是通常说的比较“肉”,要收缩到2.8左右才会有好的表现。改进镀膜的带来效

果在这种极大光圈的镜头上通常最明显,但实际上只在很少的极端情况下才能看出微妙差别,加装遮光罩仍然是防止眩光最有效的方法。综合而言, 55/1.2是一款为最大限度拓展使用范围而诞生的极限镜头,用来承担别的镜头都难以胜任的任务,本身并不以画质见长,但实际上这款镜头在收缩光圈的情况下似乎更容易得到完美的画面,其发色和空间感都十分突出,在现代DSLR的配合下更值得细细品味。

微距世界的Micro-nikkor

micro-nikkor 5cm/3.5(1956)(S卡口)

Micro-nikkor 5.5cm/3.5(1961)(F卡口)

Micro-nikkor Auto 5.5cm/3.5

Auto P(P.C) 55mm/3.5

N家最知名的手动微距标头显然是Ais55mm/2.8,这支镜头可谓一代传奇,达到极限的分辨率,艳丽的色彩,扎实的机械性能,铭镜该有的特点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却保持了极低廉的价格。实际上传奇的55微早在Auto之前就开始了不凡之旅。最早的微距标头可以追溯到1956年发售的S卡口micro-nikkor 5cm/3.5,以此为基础推出的第一支F卡口的Micro-nikkor 5.5cm/3.5在1961年发布当时引起了轰动,这支镜头没有配置自动光圈,但能达到1:1的放大率,产量极少是收藏家手里珍品。两年后修改设计加上了自动光圈,改称Micro-nikkor Auto

5.5cm/3.5。同时因为机械结构上的原因,取消了单镜体1:1的放大率,只做到1:2,需要1:1的时候着要加上配套的M近摄接圈 。实际上他们的光学结构并没有修改,因此Auto55微距头没有1:1放大率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只不过是因为机械结构的限制必须另加接圈才能实现罢了。后期的Auto P(P.C) 55mm/3.5改变了外观,但光学设计一直沿用未作大改。

中长镜头篇,Auto85/105/135/180/200/300

常青树105mm/2.5

nikkor-P 10.5cm/2.5(1949)

nikkor-P auto 105(1959 白嘴105)

nikkor-P auto 105(1976 黑嘴105 清水义之修改,5片4组的Xenotar结构)

nikkor-P.C auto 105(多层镀膜)

nikkor-H auto 85mm/1.8(1964.略)

nikkor-Q auto 135mm/2.8(1964.略)

nikkor-P auto 180mm/2.8(1970.略)

nikkor-Q auto 200mm/4(1961.略)

nikkor-H auto 300mm/4(1969.略)

3 · 广角尼康篇(无爱,固直接摘录)

广角尼康的名声从Auto时代开始广为流传,这显然与尼康在广角领域投入的巨大开发力度和获得的开创性成果分不开。

1950年之前,135照相机无论旁轴还是单反,能使用的广角镜头极少:旁轴镜头的焦距越短,边缘失光越严重,导致光圈无法做大;单反相机因为反光镜箱的存在,镜头后焦距至少要留出35mm的空间,因此当时最广的镜头也只到40mm。直到爱展能Angenieux发明逆望远结构,于1950年推出第一支单反相机用的大光圈广角镜头Retrofocus Type R1 35mm/f2.5,135广角镜头终于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划时代的nikkor-H auto 2.8cm/3.5

28mm/3.5这个规格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但在当时却是非常高级别的一支镜头,甚至可以称为135单反相机迈向“万能的相机”之路的一支极为重要的镜头。

F卡口的2.8cm之前,尼康已经有了一支广受赞誉的S旁轴用的广角W-nikkor

2.8cm/3.5,此次的开发目标是:比旁轴用的2.8cm镜头性能更进一步。主持此镜头的开发工作的是协本善司,他曾主持设计了尼康历史上多枚划时代的镜头,是尼康历史上最有分量的光学专家之一。设计之初,协本的思路是在爱展能35mm的基础上,保留大致的原结构把焦距拓展到28mm,结果试行发现原型的性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最终协本还是另起炉灶开发出新的结构。协本善司的新结构采用了两片大直径的凸、凹镜片构成总体为凹的前组,后组由之前普遍通行的四片“凸凸凹凸”镜组改为“凸凹凸凸”结构。协本的修改极大的改善了原爱展能设计中“凸凸凹凸”后组无法有效消除前组带来的各种像差这一缺陷,在全开光圈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画质。最终,nikkor-H auto 2.8cm/3.5的各项性能比S卡口广角W-nikkor 2.8cm/3.5更上一层楼,完美达成设计目标。

大直径前组占据了52mm口径的几乎全部,因此镜头上的刻字只能移到边缘,2.8cm/3.5成为唯一一支刻字在前口边缘的广角Auto,这支白嘴黑字的2.8cm也被认为是最秀气最漂亮的一支Auto。

协本开发的“凸凹凸凸”后组并不局限于28mm镜头,在之后的nikkor-O auto

35mm/2 (1965)、nikkor-N auto 24mm/2.8」 (1967)、nikkor-UD auto 20mm/3.5

(1968)等大口径广角镜头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如此,包括1994年发布的铭镜AF 28mm/1.4D、2000年发布的AF 14mm/2.8D在内,AF广角镜头也全面使用了这一“凸凹凸凸”后组。1994年发布的AF28mm/2.8,更是使用了与最初的2.8cm/3.5惊人相似的两片凸凹前组、4片“凸凹凸凸”后组共6片6组的结构。不仅nikkor广角,目前市面上的各种逆望远结构广角镜头说起来也正是以这枚auto 2.8cm/3.5为范本,协本善司在广角镜头开发的成果可谓桃李满天下。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可以说由爱展能发明的逆望远结构到nikkor的auto

2.8cm/3.5发布才真正的圆满了吧。

梦超广:nikkor-UD auto 20mm/3.5

前文提到过,大F问世不久尼康就发布了一支超广nikkor-O 2.1cm/4,但这支从旁轴移植过来的超广角在使用上有诸多不便:首先它是旁轴系统上常用的对称式结构,后组过长以至于必须预升反光镜并配合外置取景器使用;其次,它无法装入自动光圈机构,单反相机的优势被完全埋没了;另外, 21mm焦距来源于旁轴系列,用在单反系列中略微有一点混乱。UD 20mm和N 24mm大致同时开始开发,1968年发布,至此F卡口的广角系列(35、28、24、20)基本配置完整。

仔细观察N 24和UD 20的结构图,会发现两者有极其微妙的相似,实际上这是同一位设计师在同一时期设计的两枚大广角镜头,都沿用了协本善司“凸凹凸凸”后组的开发思路,因此两枚镜头有非常相似的表现:镜头变形极小足以胜任建筑摄影方面的应用,画面均一性非常出色,明锐度、细节描写方面无可挑剔。nikkor-UD auto 20mm/3.5作为尼康第一支为单反开发的20毫米超广角,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且一直没有被它的后辈们超越,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评价,它的各项指标也属于一流之列。

UD20mm口径达到72mm,身高近70mm,重量390克,镜片多达11枚,最近对焦距离0.3米,外形威武看起来不像是广角而更像一支大口径的人像镜头。实拍上,这枚超广的分辨率非常高,全开光圈的成像就足以令人满意,色彩、反差均有极佳的表现。大口径前组会吸收一些多余的杂光引起眩光,但仍然能保持足够的反差和分辨率。畸变控制是这枚超广镜头最值得夸耀的地方,几乎不可察觉的变形使UD20在拍摄风光、建筑类的题材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夜色迷人:大口径广角28mm/2和35mm/1.4

1970年代,高感光度仍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要进一步拓展弱光下的摄影领域唯有大光圈一途。nikkor-N auto 28mm/2和nikkor-N auto 35mm/1.4同在1971年发布,是最早使用C镀膜的auto镜头。早期出厂的部分没有标上N.C,但实际上这两型从一开始就是C镀膜,并没有单膜的版本。Auto 35/1.4前期配置9片光圈,后期修改为7片,同时把标示改为N.C 35/1.4,区分比较容易。两只广角大光圈镜头外形体积重量都十分相似,是非常相称的弱光两兄弟。

这两只大光圈广角镜头在设计上的难点,在于全开光圈时的收差控制,为此尼康把原型中枚数较少曲率较大的大口径镜片分解为曲率较小的多枚镜组,通过之间的配合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同时两枚镜头的口径也由此得以小型化统一到52mm。其中35/1.4自1971年发布以来,历经多次改版,其间升级过镀膜,修改过镜片材料,但光学镜组的基本设计一直不变,直到今天仍然在产,生命力超过37年,是最长寿的nikkor;而它的52mm口径也一直是市面上最小型最紧凑的一支35/1.4。

实拍上,两只大光圈广角头拥有令人叫绝的画质,全开光圈的成像也能提供优异的分辨率,色彩厚重油润,在夜色下的表现让人着迷,拍摄人像有一种奇妙的活生感,这大概就是所谓顶级镜头应该有的素质了吧。

变焦篇:Zoom-nikkor(也是基本无爱)

Auto NIKKOR Tele-Zoom 8.5cmF4~25cm F4.5

auto 43-86/3.5(1963)

auto 50-300/4.5

到这里对AUTO有个大概了解了~

下面就是AI了~

Nikon自动最大光圈传递技术(Automatic Indexing,简称AI)推出后,1977年生产的Nikon F2A、F2AS、Nikkormat EL2、FT3和FM是第一批获益于这项技术的机身。但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Indexing”,“Indexing”是一个照相机方面的术语,该术语是指将镜头的最大光圈值传递给测光系统以便进行正常曝光测量的过程和方法。Automatic Indexing是指当一个AI镜头被装在兼容AI技术的机身上时,该镜头的最大光圈值在机械连动拨杆的自动接合和驱动下传递给机身的测光系统,以实现全开光圈测光。这一过程在AI镜头上是通过镜头卡口上光圈环外边缘的测光连动凸棱来完成的。

Nikon F机身(以及1977年以前生产的Nikon机身)并不具备AI功能,而在此前生产的Nikkor镜头上也没有上述测光连动凸棱,因此这类镜头称为非AI镜头(Non AI lens)。

/product/200905/27-19635_

AIS:Automatic Indexing Shutter自动快门指数传递技术

1981年Nikon对全线AI镜头卡口进行了修改,以便使它能够支持高速程序曝光方式,这些修改后的新镜头就是AIS卡口Nikkor镜头。当AIS镜头用于Nikon

FA机身时,它能够根据自身的焦距向机身提供信息以选择正常程序或高速程序,机身的自动曝光连动拨杆能够非常流畅地控制AIS镜头的光圈,以达到更为快速而精确的曝光控制。

/papers/nikonfan/

/papers/nikonfan/

/papers/nikonfan/

/papers/nikonfan/

大牛的文章啊~~~~具全,想了解的看了就是专家了就是不太好记

(待续)

目前找到的较全的镜头列表

代码:--------------------------------------------------------------------------------一、手动定焦

--------------------------------------------------------------------------------

焦距/光圈 接口 镜片/组 最近对焦 尺寸 重量 简评

--------- --------- ------ ------- --------- -----

------------------

20mm/4 non-AI,AI 10/8 0.3 63.5x47 210g 最锐的超广角镜头

20mm/3.5 AI,AIS 11/8 0.3 63.5x50.5 235

21mm/4 non-AI 8/4 0.9 63.5x50 135 需要反光板预升

24mm/2 AI,AIS 11/10 0.3 63x61 305

24mm/2.8 non-AI 9/7 0.3 64.5x59 290

24mm/2.8 non-AI 9/7 0.3 63.5x59 280

24mm/2.8 AI 9/9 0.3 63.5x59 280

24mm/2.8 AIS 9/9 0.3 63x57 250 最多人拥有的广角头

28mm/3.5 non-AI 6/6 0.6 62.5x54 215

28mm/3.5 non-AI,AI 6/6 0.3 63.5x54 230

28mm/3.5 AIS 6/6 0.3 63x54 220

28mm/2.8 non-AI,AI 7/7 0.3 63x54 240

28mm/2.8 AIS 8/8 0.2 63x59 250 号称尼康最好的广角

28mm/2.8E AIS 5/5 0.3 62.5x44.5 150

28mm/2 non-AI 9/8 0.3 64.5x70 384

28mm/2 non-AI,AI 9/8 0.3 64.5x68.5 355

28mm/2 AIS 9/8 0.25 63x68.5 360

35mm/3.5PC non-AI 6/6 0.3 73x55 290

35mm/2.8PC non-AI 8/7 0.3 70x66.5 335

35mm/2.8PC non-AI,AI 8/7 0.3 66.5x66 330

35mm/2.8PC AIS 7/7 0.3 62x66 320

35mm/2.8 non-AI 7/6 0.3 62.5x57 200

35mm/2.8 non-AI 6/6 0.3 63.5x54 240

35mm/2.8 AI,AIS 5/5 0.3 63.5x54 240

35mm/2.8E AIS 5/5 0.3 63.5x54 150

35mm/2 non-AI 8/6 0.3 63.5x61 285

35mm/2 non-AI,AI 8/6 0.3 63.5x61 280

35mm/2 AIS 8/6 0.3 63.5x59.5 280

35mm/1.4 non-AI 9/7 0.3 66.5x74.5 415

35mm/1.4 non-AI,AI 9/7 0.3 67.5x74 410

35mm/1.4 AIS 9/7 0.3 67.5x74 415

拥有的镜头

45mm/2.8GN non-AI 4/3 0.8 64x32 155

45mm/2.8P AIP 4/3 0.45 63x17 120

50mm/2 non-AI 6/4 0.6 64x48 205

50mm/2 non-AI 6/4 0.6 64x50.5 205

50mm/2 non-AI,AI 6/4 0.6 64x53 205

50mm/1.8 AI,AIS 6/5 0.45 63.5x48 220

50mm/1.8 AIS 6/5 0.6 63.5x27.5 220

50mm/1.8E AIS 6/5 0.6 63.5x36.5 220

50mm/1.4 non-AI 7/5 0.6 67x56.5 325

50mm/1.4 non-AI 7/5 0.45 67x56.5 325

50mm/1.4 AI 7/6 0.45 64x49 260

50mm/1.4 AIS 7/6 0.45 64x50 250

高速头

50mm/1.2 AI,AIS 7/6 0.5 70x59 390

55mm/3.5Micro non-AI 5/4 0.24 66.5x64.5 235

55mm/3.5Micro non-AI,AI 5/4 0.24 66x64.5 245

酒吧之眼最值得太薄啦

最便宜的还是便

55mm/2.8Micro AI,AIS 6/5 0.25 63.5x70 290 最锐利的尼康头

55mm/1.2 non-AI 7/5 0.6 73.5x58.5 420

55mm/1.2 non-AI,AI 7/5 0.5 72x58.5 410

58mm/1.2Noct AI,AIS 7/6 0.5 74x63 485 尼康的镇山之宝

58mm/1.4 non-AI 7/6 0.6 69x63 365

85mm/2 AI,AIS 5/5 0.85 63.5x61 310

85mm/1.8 non-AI 6/4 1.0 72x70 420

85mm/1.8 non-AI 6/4 0.85 70x70 430

100mm/2.8E AIS 4/4 1.0 63x58 215

105mm/4Micro non-AI,AI 5/3 0.47 74.5x104 500

105mm/4Micro AIS 5/3 0.47 68.5x104 500

105mm/2.8Mic AIS 10/9 0.41 66.5x91.5 515

105mm/2.5 non-AI 5/3 1.2 66x78 435

105mm/2.5 non-AI,AI 5/4 1.2 66x78 435

105mm/2.5 AIS 5/4 1.2 64x77.5 435 即古老又很优秀

120mm/4Medic AIS 9/6 0.35 98x105 890

135mm/3.5 non-AI 4/3 1.5 66x93.5 460

135mm/3.5 non-AI 4/3 1.5 65x98.5 400

135mm/3.5 AI,AIS 4/3 1.3 65x89.5 400

135mm/2.8 non-AI 4/4 1.5 72x104 620

135mm/2.8 AI,AIS 5/4 1.3 64.5x91 430 便宜的大玻璃

135mm/2.8E AIS 4/4 1.5 62.5x88.5 390

200mm/4Micro AI,AIS 9/6 0.71 66x180 740

200mm/4 non-AI 4/4 2.0 72x163 630

200mm/4 non-AI,AI 5/5 2.0 68x126 530

200mm/4 AIS 4/4 2.0 65x124 510 就是图个轻便

--------------------------------------------------------------------------------

二、手动变焦

--------------------------------------------------------------------------------

焦距/光圈 接口 镜片/组 最近对焦 尺寸 重量

--------- --------- ------ ------- --------- -----

28-50/3.5 AIS 9/7 0.6 68.5x75 395

36-72/3.5E AIS 8/8 1.2 67x71 380

35-70/3.3-4.5 AIS 8/7 0.35 63x69 255

35-105/3.5-4.5 AIS 16/12 1.4 54x95 510

43-86/3.5 AIS 15/14 1.5 68x112 600

70-210/4.5-5.6 AIS 11/8 1.5 64x104 375

75-150/3.5E AIS 12/9 1.0 65x125 520

80-200/4.5 non-AI 15/10 1.8 74.5x162 830

80-200/4.5 AI 12/9 1.8 73x162 750

--------------------------------------------------------------------------------

三、自动定焦

--------------------------------------------------------------------------------

焦距/光圈 镜片/组 最近对焦 尺寸 重量

--------- ------ ------- --------- -----

24mm/2.8(D) 9/9 0.3 64.5x46 270

28mm/2.8 5/5 0.3 65x48.7 195

28mm/2.8D 6/6 0.3 65x44.5 210

35mm/2(D) 5/6 0.25 64.5x43.5 205

50mm/1.8 5/6 0.45 65x48 210

50mm/1.8N 5/6 0.45 65x43 155

50mm/1.8 5/6 0.45 63.5x39 155

50mm/1.4 6/7 0.45 65x42 255

50mm/1.4D 6/7 0.45 64.5x42.5 230

80mm/2.8 4/6 1.0 69x78 390

105mm/2.8(D)M 8/9 0.314 75x104.5 560

--------------------------------------------------------------------------------

四、自动变焦

--------------------------------------------------------------------------------

焦距/光圈 镜片/组 最近对焦 尺寸 重量

--------- ------ ------- --------- -----

28-70/3.5-4.5(D) 8/7 0.5 67.5x71 350

35-70/3.3-4.5 8/7 0.5 69x70 275

35-70/3.3-4.5N 8/7 0.5 66.5x65.5 240

35-80/4-5.6D 8/7 0.35 66x67.5 180

35-105/3.5-4.5 16/12 1.4 69x95.5 460

35-105/3.5-4.5N 16/12 1.4 70x87 510

35-105/3.5-4.5D 13/10 0.85 68.5x72.5 410

更多推荐

镜头,光圈,结构,设计,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