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迈锐宝xl落地价多少)

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09公管5班 吴晶晶

【摘要】 文章从慈善机构的制度,个人慈善意识和观念,社会因素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能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文章的缺陷是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自日常生活总结,缺少大量实际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依据,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建议 慈善机构 个人观念

2008年汶川地震,全民慈善“井喷”,中国人的慈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公民慈善捐赠行为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微观社会基础,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关于慈善捐赠行为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主要源于慈善事业在我国有一段空白期,慈善事业还刚刚起步,学术界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慈善史、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的运营管理、以及慈善捐赠的税收制度的研究。国内可以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针对慈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捐赠行为方面,而针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则更少。本文通过从慈善机构的制度,个人慈善意识和观念,社会因素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阐述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具体因素,并试图提出有效建议。希望这对于弥补我国慈善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有意义。

一.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主要因素

1.慈善机构制度不完善

1.1. 慈善机构制度不完善,在公众中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公众的慈善热情

去年6月份,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总会已经连下三道声明,公开回应:红十字会中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没有商业总经理的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多次声明并没有使得“郭美美事件”偃旗息鼓,相反,每一次声明几乎都会激起网民的质疑。如果说“郭美美事件”纯粹由炫富引起也并不尽然。在财富急剧分化的当下,国人对富人的奢靡生活已不再像最初时那般敏感,只要财富来源正当并且与公共利益没有太多纠缠,炫富或藏富那都是个人生活的选择。遗憾的是,这个注册微博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除了炫耀她的大别墅与玛莎拉蒂外,真正刺痛公众眼球的是她最初微博认证的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就是因为这一道和中国红十字会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让郭美美和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舆论暴风眼中。公众和媒体为什么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声明较劲?这是因为作为承载着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从万元帐篷到虚假发票再到天价公务餐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正在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让公众开始对善款的去向和使用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公众的慈善热情。

1.2.慈善机构未有效配置善款

1

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绝大多数人在中央政府的有力组织下,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人性中的真、善、美被充分激发,爱心汇成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的最新审计情况公布后,人们开始关注上千亿元救灾款物用得怎样?据媒体报道,重大问题没有,中小问题不少。问题一:社会捐赠款物结存于多级多个部门单位,不利于集中财力统筹安排使用;问题二:个别地区救灾物资积压或不适用,有的物资存在霉变等情况,无法发放;问题三:有的单位发放补助时来个搭车收费,比如将补助金抵扣充当修路集资款;问题四:个别地区活动板房闲置,比如都江堰市有安置点已建板房闲置4011间;问题五:个别单位挤占挪用救灾资金,有的基层干部不仅“优亲厚友”,还来个“优待与自我优待”。善款不易,更需善用,善款应用在刀刃上,但是这些问题的涌现,说明善款的使用没有尊重捐助人的意愿,是捐助人对慈善机构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捐助意愿。

1.3.校内等慈善小团体组织不恰当,效率低

有些小型慈善机构组建历史比较短暂,没有像大型慈善机构一样拥有成熟的制度和经验。笔者室友曾响应学生会号召,捐出旧衣物。但收集来的衣物长期堆积在10号楼3楼活动室,没有及时捐助给需要的人,让许多同学颇感失望。这极大地影响了室友的积极性。有同学认为这是因为活动举办方没有联系好接收单位,只是一味地收集衣物,也没有做好预算,没有充足资金寄出衣物的关系。但是这些团体的本意是好的,只是缺乏相关经验,因而产生这种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2.公众慈善意识,观念,家庭传统和某些自身原因

2.1.公众收入高低决定其是否会投入公益事业

公众收入高,有“闲钱”才会考虑捐钱捐物给需要的人。但是如果连温饱都有问题的人,对慈善事业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2.民众的知识结构

去年4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名旅日留学生在上海国际机场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数刀,致其母亲当场昏迷。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却没有人对昏倒在地的伤者进行抢救,最后两名外国人跑过来对她进行急救。后来记者对那些目击者进行调查,问为什么没有对伤者提供帮助。很多人都是回答自己没有医学知识和急救知识,怕自己会帮倒忙。笔者认为,出入上海国际机场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他们没有素质不愿意提供帮助上,而是确实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民众知识结构也会影响民众的慈善行为。所以在民众中普及医学急救知识很重要。

2.3.人们自身的身体素质

有些人拥有一颗慈善的心,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允许,他们只能算是空有一腔热情。比如有些同学很想献血,可是由于自身患有低血压,或者体重不达标,年龄未到等等原因,都不能参加献血。还有些人很想到灾区做志愿者,但是由于自身体质不好,到时可能还反而会拖累整个志愿者服务团队。

2.4.家庭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深刻和长远的。很多人遇见小偷都会假装没看见,因为很大一部分人都谨记父母的“教诲”---少管闲事。所以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选择明哲保身。这样就产生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只围观周围发生的事情,却不出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想让全社会都养成助人为乐的好氛围,家长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2.5人们求回报的心理

有些人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但是有些人还是有小小的私心。笔者的哥哥,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希望以后家中有人需要输血的时候,能因为其曾经献过血的关系,得到照顾。所以如果慈善行为能给捐助人带来某些小回报,会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

3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

3.1网络提供大量信息,公众受到耳濡目染

现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方式方便,人们能从网上获取很多需要的信息。网络上各种类似“彭宇案”的报道很多,人们看多了这样的报道,会对“摔倒的老人”产生警惕心理,不敢轻易去扶

3.2网络具有放大作用,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筛选,并且媒体会引导人们的想法

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多,但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事实的真相,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尤其事件还牵涉到政府的时候,人们更多地选择相信媒体的报导,说法和观点。这种“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对公众影响很大。在彭宇案上,媒体大都站在彭宇这边。因而在这件事上人们认为彭宇是无辜的。经过这件事公众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是去扶摔倒的人会被讹钱。另外网络提供信息时,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或者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对新闻有筛选地报道,或者过分的渲染一些对社会不好的东西.比如详细的描述凶杀的情节,而不考虑这会造成一些不好的示范效应。在人们断章取义的理解下,有些报道会“变味”。而后人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产生自己的观点。在人们产生他自己的看法后就很难改变。如果产生的想法关乎慈善,就会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4.社会价值的变化,助人者没有得到还有的褒扬

2006年的彭宇案大家都很熟悉,扶了摔倒的老太并送其去医院的彭宇,被老太说成是肇事者,是害其摔倒的人,而由于做好事没留下证据,法院最终判彭宇给老太支付40%的损失,合计4万多。这样的判决,不仅让彭宇不服,也让很多网友不服,认为判决不公,甚至还有网友想为彭宇捐钱的。很多人都是希望政府,法院站在彭宇这边为他主持公道的,但是判决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仅是对结果的失望,也是对政府的失望。而去年的小悦悦事件,拾荒阿姨陈贤妹作为第十九个路人,抱起小悦悦,虽然小悦悦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在笔者眼中,陈贤妹依然是一个做好事的人,但是由于媒体的过度报道和关注,人们的质疑声音不断,使得陈贤妹丢掉工作。“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10年间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但是由于其捐助形式高调,人们常常会认为他是在搞作秀慈善,认为他是在炒作,对他质疑的声音大过对他公益事业赞扬的声音。无论是彭宇,陈贤妹,还是陈光标,笔者认为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助人,这种助人行为是应该受到赞扬的。而人们却更加在意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不是为了炒作,为了出名。人言可畏,如果只要做了好事,就会被认为是在为自己炒作,那会让大家对慈善产生心理恐惧的,那社会上还会有人愿意帮助别人吗?人们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帮助别人可以不留姓名,可以不求回报,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伤害自身的利益。就好像如果去救落水的人,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一般人是不会去救的,做这样的好事是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伤害自己的生命利益。而彭宇,陈贤妹,陈光标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被人们质疑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事业和声誉。也许人们会因为他们的事件“引以为戒”,影响了他们帮助别人,关注慈善的热情。

3

5.其他原因

5.1慈善帮助项目的设置

慈善帮助项目一般包括扶贫教育、医疗、灾难事故、环境保护等。在这些项目中,人们最乐意施以援手的是灾难事故。因为媒体对灾难事故的报道多,且灾难事故危害范围广人群多,造成的危害大,人们关注相对比较多。而教育和扶贫多半发生在贫穷的农村,比较容易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比较倾向于帮助此类。但是由于人们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看不到未来环境变化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对这方面关注也比较少,也比较不在乎,所以对环境保护这个项目的捐助和关注,和投入的爱心都比较少。因而慈善帮助项目也会对人们的慈善行为产生影响。

5.2受助者特征

受助者的性别,年龄,外部特征,是否与施助者具有相似性等原因都会影响施助者的慈善行为。有研究表明,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施助者更愿意帮助女性,儿童及老人,和面目慈善的人。如果受助者与施助者在同一个城市,有相似的遭遇等都很容易激发施助者的恻隐之心,因为他们之间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在海外的人,如果遇见同胞,他们很乐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同一民族,身在他乡,会让他们更加惺惺相惜。

5.3明星的示范作用

现在有很多明星参加公益事业,比如成龙,姚明,濮存昕,李连杰等。因为明星存在很多的fans,明星言行对喜欢他们的fans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fans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响应他们的号召,而这股力量也会影响慈善。所以现在都利用这种明星效应请明星拍公益广告,做形象大使,如果善用明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会给慈善事业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如果明星一旦出现某些不好举动,出现了负面新闻尤其是做出与他所担当的公益大使身份不符的事情,会影响人们对明星自身的评价以及对他所支持的公益事业产生质疑,以致影响人们的慈善行为。早前著名影星章子怡陷入“诈捐门”,使很多民众对她产生不满。所以明星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对人们慈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以发展慈善事业。

二.关于激发公众慈善热情的相关建议

1.完善慈善机构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阳光,公开透明的慈善体质,建立公众的信任。

2.善款落实上要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原则,在善款分配上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并接受社会监督。

3.发挥家长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建立慈善氛围,做全民慈善。

4.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鼓励高收入者做善事。

5.公民自身加强身体锻炼,有能力参加志愿者活动。

6.发挥明星的示范作用,明星要注重并保护好自身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7.加强对校内慈善小团体的规范,鼓励,支持和引导。

8.在公众中普及医学急救知识,在需要时能进行自救和救助别人。

9.对好人好事要鼓励和褒奖,可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更好的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

4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65-66页,第286-289页,296页

[2]刘武、杨晓飞、张进美:《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群体差异----以辽宁省为例》 [J],《东北大学学报》,2010,12(5)第431页

[3杨凯、马宁:《善款善用:国外经验及中国相关制度安排 [J],《经济前沿》,2008(12),第52页

[4]张艺、陈颖:《强化监督,让善款得到善用》 [J],《四川党的建设》,2008(7),第38-39页

[5]张艳《浅析我国个体慈善行为的发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6),第38页

[6]沈放《善款必须善用》[J],《今日海南》,2010(6),第27页

[7]张进美、刘天翠、刘武:《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民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省数据为例》 [J],《软科学》,2011,25(8)第71-76页

[8]杨明伟《公民慈善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在济南市的调查》[D]山东:山东大学 ,2007

[9]邓彦卓《慈善事业捐赠主题及影响因素》[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10]蒋小民《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011,第10-11页

[11]朱宗震《善款要善用》[J],《观察与思考》,2007(19),第54-55页

[12]孔云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 [J],《中州学刊》,2011(5)

5

更多推荐

没有,影响,人们,行为,公众,产生,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