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十万以内的车型)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群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与鉴赏:
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新闻通讯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精神意
义。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掌握评论的问题特征,学习评论角度与
方法,针对具体的时间或人物进行评论。
2.表达与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引导等环节,能够依据现实情况合理
挑选方案与设计,学会拟写工匠精神评选标准。
关注身边或媒体中的普通劳动者,小组合作设计人物通讯的问题,拟
写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学会撰写劳动人物的先进事迹文章。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本,概括人物特点了解人物通讯写作的一般特
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尝试写一写人物通讯。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习建议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
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
人物精神。
(五)课前研学
1.预习作业
通读课文,对照课下注解,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的字词。
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
精神和高尚品质。阅读其他人物通讯《哥德巴赫猜想》。
2.阅读指导
学习一篇文章,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写了什么?(读懂)——实用类文章重在信息的筛选、概括、归
纳
(2)如何写的?(学写)——立意、选材、结构、手法、语言
(3)写作准备。学习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4.知识清单
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一些词语的解释;文体知识;背景;
人物介绍等。详见附录
(六)知识支架
1.训练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活动情境:
背景——学生对劳动已有一定的认识
任务——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实践活动
分工——查找资料 资源共享
3.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概念、分类
4.袁隆平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
5.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设计
第1课时 精读文本,把握人物特征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
(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
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
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
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是谁带来了这样的巨变呢?就是袁隆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
平的人物通讯。
活动一、整体感知
1.标题写了什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全文总标题,大概猜测:
文章会涉及到哪些内容?
稻菽——与农业、粮食有关
喜看——表明态度
副标——点名人物及其身份
【知识链接】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更多推荐
人物,劳动,设计,文章,学习,文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