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别克gl6车主真实口碑)

第十四章 尾索动物亚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尾索动物亚门的特征

2. 掌握柄海鞘的形态结构特点

3. 了解尾索动物的分类

重点:

1.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2. 海鞘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难点:

1. 海鞘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幼体发育及变态

课时:

讲授1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尾索动物普见于世界各地,营海栖生活。本亚门种类不多,大约全世界有1370多种,

但生活方式差异很大,有单体,也有群体的,有自由生活的,也有营固着生活的,因此形态

差异也很大,但尾索动物的共同特征还是存在的。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一、幼虫是自由生活的,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在尾部有脊索,但脊索和背神经管在少数

种类终生存在,大多数只在胚胎期和幼体时出现,到了成体,尾即消失,脊索和背神经管也

随之消失。这一类动物因脊索位于尾部而得名。

二、幼体、成体都具鳃裂。

三、身体外面由被囊(tunic)包被着,因之又有被囊动物之称。被囊呈胶质或似纤维质,

由被囊素(tunicin)构成,被囊素由体壁分泌而成。被囊素的化学成分接近于植物的纤维质。

在动物界中,被囊素极为罕见,至今只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分类地位的确定:

早在2000多年前,尾索动物就被记载和描述,但因其大多数种类只在幼体时有尾,经

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尾即消失,因此从这样的成体身体上看不出它们和脊索动物的关系来。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动物学家搞不清这一类动物的分类地位,曾先后将其归于无

脊椎动物的蠕虫类、拟软体动物、苔藓动物或软体动物。直到1866年,俄国学者柯瓦列夫

斯基将其置于脊索动物门,从此确立了其分类上的地位。----仔细的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育

及其变态后,才将其位置从软体动物移到脊索动物门。说明:分类中,胚胎发育研究是一种

重要的手段。

第二节 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一、成体柄海鞘的外形和生活方式

海鞘是最普遍的尾索动物,柄海鞘是海鞘类中的优势种。成体海鞘是营固着生活的,一

般固着在海岸岩石、漂浮的木头、绳索上、海水养殖的海带筏和扇贝笼上。

体形、出入水管:

海鞘的外形很象一把茶壶,“壶府”便是身体的基部,固着在岩石等处,“壶口”和“壶

嘴”都与外界相通,如果在饲养海鞘的容器中,加一点微细的、不溶于水的带颜色的小颗粒,

你就可以看到这些有色颗粒随着水流由“壶后”处入内,从“壶嘴”处流出,因此,你可以

1

这两个孔并不判定,这个高一点的孔是入水管孔,旁侧稍低一点的孔是出水管孔。注意:○

是总是张开的,而是可以关闭的,因为在两孔的周围都是环形排列的括约肌,括约肌来控制

水孔排出,当受惊扰或刺激时,则可引起体壁骤然收缩,体内积贮的水分别从两个孔中似乳

汁般同时喷出而出。

被囊:在海鞘身体外面有一层厚厚的被囊。

背腹的区分:上述为成体海鞘的形态,幼体海鞘与成体海鞘形态不同。不过,从胚胎发

生来,出水管位于背方,因此,相对的一面是腹面。

二、成体海鞘的内部结构

1. 体壁

体壁(外套膜)由上皮细胞(外胚层来源)和肌肉纤维(中胚层来源)组成。体壁能分

泌被囊素,并由此形成被囊,包被动物体。柄海鞘的被囊表面通常不易被其他动物所附着,

但是同种个体却能重叠附生,这对种族繁衍有积极意义。

2. 鳃裂及围鳃腔

口、咽:海鞘的入水管是一个短小的管子,管子下面即是口,口下即为宽大的咽部,咽

占了身体的大半部3/4。

鳃裂:咽壁开孔,即形成许多成对的鳃裂,由此显示出脊索动物的特征,这是成体海鞘

显示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中的唯一一个特征。

围鳃腔:在咽的外围,或者说是鳃囊的外围有一个大的腔----围鳃腔,它包围着鳃囊,

并以出水管孔通体外。

自入水管经口进入咽部的水流,因鳃裂周围的咽壁上有丰富的血管,所以当水流经鳃裂

时,水中的氧气即扩散入血液中,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即排入水中,(围鳃腔),水流入围鳃

腔,然后经出水管孔排出体外。

消化管的末端----肛门也开口于围鳃腔,生殖管道的开口也于围鳃腔内。

海鞘的受精作用是在围鳃腔中进行,受精卵再通过出水管孔排出体外,在海中发育。

海鞘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弯曲处有一团细胞组成的小肾囊,代谢产生的排泄物,

如尿酸颗粒也先排入围鳃腔,然后借水流经出水管排出体外。

总之,围鳃腔与海鞘的消化、呼吸、排泄、生殖四大生理功能的进行都有关系。

围鳃腔在胚胎发生上,是由身体表面陷入内部的空腔,因此,围鳃腔的里来自外胚层。

3. 消化系统

组成:图: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

摄食方法:摄食方式为纤毛摄食性,借助于巨大的咽部和沟系。成体海鞘营固着生活,

不能主动的去捕获食物,而是依靠水流带进食物。

适应构造及功能:适应这种被动的摄食方式,在消化器官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特殊机构。

1

缘膜:在入水管与口交界处,有若干触手状突起的缘膜,生活时,这些触手状的突起伸展

2

咽腔内壁成筛子状,可以阻止砂石等粗大食物进入咽内,只容许水流和微小的食物进入。○

3

咽壁内侧沟系:包括背板(咽上沟)纤毛:纤毛摆动,激动水流及其中食物颗粒。○、内柱、

围咽沟、在咽壁内面腹侧中央处有一条纵沟,称为内柱。内柱由许多腺细胞和纤毛细胞组成,

腺细胞分泌粘液,可将进入咽中的食物小颗粒粘成食物团,纤毛细胞的纤毛可以摆动,使水

流做定向流动。和内柱相对,即在咽的背面也有一条膜状纵褶,称为背板,或称咽上沟,也

由纤毛上皮组成。内柱与背板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所以,由于内柱纤毛的摆动,使由腺

细胞分泌的粘液粘连起来的食物团,前行经围咽沟,然后沿背板而后行,进入食道,再进入

胃、肠进行消化与呼吸,食物残渣排入围鳃腔,经出水管排出体外。

4. 循环系统

1

血液循环方式为开管式循环。○

2

血液不沿固定的方向流动,而是定期得改变方特点:○

向。

组成:心脏位于身体腹面靠近胃,呈纺锤形,外包围心膜。心脏个发出一条血管,向

前的为鳃血管,分布于鳃裂间的咽壁,向后的为肠血管,分布于胃肠等器官,血管一再分支

后进入各器官组织间形成血窦。心脏可作蠕动收缩并且蠕动方向前后交替,先是由后向前蠕

动,而后又由前向后蠕动,这种蠕动的结果是血液不沿固定的方向流动,而同一条血管轮流

当动脉和静脉。

5. 神经和感官

成体海鞘营固着生活方式,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都退化,与典型的脊索动物完全不同,

无神经管,仅在两水管孔之间有一神经节,由神经发出若干分支,分布到身体各器官中。无

专门的感觉器官,仅在水管孔缘膜和体壁上有少量散在的感觉细胞。

6.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但卵子、精子不同时成熟,因此自体受精通常不会发生。生殖腺位于肠旁

曲处和体壁内壁上。精巢为乳白色,分支状,卵巢为淡黄色,长管状,分别由生殖导管将精、

卵送入围鳃腔,经?水管孔,体外受精。受精作用在围鳃腔内进行,除有性生殖外,海鞘也

行出芽生殖。

三、海鞘的幼虫及形态

海鞘的幼体长1—5mm,在外形上很象一个小蝌蚪,尾部很发达,其中有一条典型的

脊索(尾索),脊索背方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在咽部还有成对的鳃裂,由此,可

毫无疑义的确立海鞘的脊索动物地位。

变态:幼虫借尾部的摆动,在水中游泳营自由生活几个小时后,就开始固着变态。起

初身体前端形成吸附突起(来源于外胚层),粘着在其他物体上,然后尾连同其内的脊索逐

渐被吸收而消失,除留下一个神经节外,神经管也消失,感觉器官也完全消失。于此消失相

反的是,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大大增加,消化管呈U形弯曲,口孔和肝门向上方转移(这

是由于口孔和附着突起之间增长特别快,而背侧其他部位生长滞缓,其结果使身体各部位的

相对位置起了变化)。此时,身体和典型成体一样,呈壶状,并分泌出被囊来。

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成

为逆行变态。这是由于幼体和成体生活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动物体形态结构与生活方式相互

适应。

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分类

海产,约1370多种,分属于3纲,我国已知有14种左右。

一、尾海鞘纲

1. 特点:体外无纤维质被囊,脊索和背神经管终生存在,鳃裂一对,在海洋中自由生

活。

2. 常见种类:尾海鞘、住囊虫(体外有胶质住囊), 我国未见此纲动物。

二、海鞘纲

1. 特征:营单体或群体的固着生活,成体无尾,被囊厚,多鳃裂。

2. 常见种类:柄海鞘(单体),菊海鞘(群体)。群体型种类的许多个体都以柄相连,

并包被在一个共同的被囊内,分别以各自的入水孔进水,有共同的排水孔。

三、樽海鞘纲

1. 特征:大多营自由游泳生活的漂浮型海鞘,体呈樽形,被囊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

带,有世代交替现象。

2. 常见种类:樽海鞘,入水孔和出水孔分别位于身体的前、后端,环形肌肉带从前到

后依次收缩,迫使水从出水孔冲出,推动身体向前移动。

思考题:

1.壶形的海鞘何以不象脊索动物?它最终被鉴定为脊索动物是根据什么?

2.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活动。

3.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4.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更多推荐

海鞘,动物,身体